第226章 军令状
毕竟朱元璋也相当看重这一次的科举。
如果真的出了什么大问题,如果朱棣出了什么错,他是连自己亲生骨肉都要惩罚的。
所以必须要提前和他说一下。
也等于是让他长个心眼了。
否则如果之后再出事,那就难以挽回了。
科举举行、马和征倭。
这是朱元璋两个月来所在乎的两件大事。
把其中一件交给自己的儿子,他也才放心。
“父皇,儿臣一定是竭尽全力,让科举顺利举办下去!”
“儿臣愿立军令状!”
朱棣倒是相当地认真。
甚至是有一种敢死队的架势,连军令状这个词都给整出来了。
其他人听到了之后,也是忍俊不禁起来。
看来,四皇子还是有一些年轻。
不过也好,年轻人才会有朝气,才会更加热血一些。
“哈哈!”
“又不是打仗,还立什么军令状。”
“不过,你有这份心,朕就满意了。”
朱元璋也是不禁苦笑起来。
接着,他又是看向了太子问道。
“太子,这科举之事,不光是在令尹身上担着,你这个监国太子,也要加倍关心。”
“要真出了事,朕也会找你的责任的。”
“儿臣明白!”
朱标点点头。
“那就好!”
“另外,这科举主考官之事,也由太子你来担任!”
“四皇子,就担任副考官!”
接下来,朱元璋的话,倒是又让群臣震惊了。
刚才朱元璋交待朱标和朱棣负责科举之事。
他们也仅仅以为陛下只是让他们行监督之责罢了。
万万没有想到,这主考官的责任,也落到了他们的头上去了。
主考官,不仅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福利。
身为考官,到时的所有考生们,都会认他们为老师。
这人脉就会直接升起来了。
而且,这主考官,向来是让在文学方面有造诣的人来当的。
何曾会让太子来做了。
朱元璋的话音刚落下,朱棣和朱标还没有应声的时候。
众臣之间,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
接着,李善长马上是站出来劝道。
“陛下,历朝以来,还从来没有让太子担任主考官之事!”
“这科举的主考官,向来需要由大臣们担任。”
“这怕是,不符合规矩,也会让考生们不服啊。”
他急切地说道。
因为这主考官,本来是李善长最需要的。
虽然刘伯温是当不了了,但是让太子担任,他们也难以接受。
“哦?让你们文臣担任?”
“你们的文学造诣很高喽?”
朱元璋反问了一句道。
然后又说。
“太子从小跟着大儒学习,他的文化底蕴,比你们列位任何一个大臣都要高。”
“其他皇子可能当不了,但让太子来当,绰绰有余!”
这话倒是让其他大臣们有些哑口无言了。
确实,如今大明的太子不一样。
朱标的确是相当地博学。
对于经典书籍的了解,连李善长也是不如的。
既然他在这方面比不上,连忙又劝道。
“陛下,臣觉得、大儒宋濂等人,才是最有资格担心主考官的。”
“他们在文化界的名声,也是响当当,若是让他们来,一定夫让学子们服气。”
李善长已经是有一些死缠烂打了。
既然是自己争不了,他也不希望让太子轻易地得到。
“够了!”
“此次科举,与前朝大有不同!”
“不仅是有儒家学科的考验,也会有各个领域的科考!”
“朕如何去寻得一位个个都擅长之人?”
“太子在各个领域都相当有威望!由太子当主考官,最合适不过。”
朱元璋不耐烦地说道。
他自然是知道,李善长对于这个主考官觊觎已久了。
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李善长去做。
而且,让太子来当主考官,也是为了以后太子来做打算。
进入仕途的考生们,也会成为了太子的门生。
那又会大大增加了太子的势力。
如此一来,以后太子登基之后,他的权力也会相当地稳固了。
让太子当主考官,朱元璋是不会改变这个想法的。
这是为了大明江山计。
谁再敢反对,那他就不得不质疑那人的真正意图了。
而李善长也看出了朱元璋的坚决,所以倒也不再多说。
“陛下圣明!”
最后,他只能如此说道。
而其他大臣们,也开始纷纷附和起来。
“好了!”
“朕视察得也够久了!”
“今天到此罢。”
朱元璋一招手,便是离开了这里。
而其他大臣们,也纷纷离开。
……
城楼角下。
等朝会解散,朱棣又把刘伯温给拉了过来。
在他的心中,开始出现了一个疑问,让他越想越觉得奇怪。
“刘基,你说父皇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说话了?”
“今天我都准备好和父皇辩论一番、和大臣们针锋相对的,结果父皇直接同意了。”
“而且父皇还坚决地否定了其他大臣的进言。”
朱棣觉得相当奇怪。
这和他印象中的父亲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竟然也变得这么好说话了。
不仅是给了刘伯温丞相更多的权力,甚至他这个京城的令尹,也当得相当顺利。
要是放在以前,他连想象都是不敢想象的。
“陛下确实是更加开明了。”
“这是大明之福,这是百姓之福啊。”
一旁的刘伯温有些紧张。
他还是不敢直接讨论陛下的。
只能是如此糊弄过去。
“刘基,你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哦?四皇子,那您以为呢?”
“我以为,或许父皇已经知道我们上课的事情了!”
“甚至,周先生所说的话,已经全部被父皇知道了!”
朱棣看了看周围后,接着便是大胆地猜测道。
这是他在刚才的谈话时候就已经是想在到的了。
他只是瞳孔地震,一直都不敢说,也不敢在表露出来。
因为这波及他父亲的了秘密了。
即便是儿子,在这方面也不能直接拆穿他的父亲。
而刘伯温听闻此言,顿时是心中一惊。
因为这个问题,他早就想过的。
而且在他的心中,也已经有了一个更加确切的答案。
陛下已经偷听了?
他觉得,未必一定是陛下偷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