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在谋朝篡位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坚持抗清。】
【只是李定国和自己已经反目成仇,孙可望只能重新启用了刘文秀。】
【一是用他来抗击清军,二是想借刘文秀来对付李定国。】
【可惜,经过一次被废,刘文秀已经不能再信任自己的大哥了。】
【同理,孙可望对刘文秀也不是全然放心,两人是同床异梦,相互防备。】
【在这样勾心斗角的猜忌中,时间过去了,明军却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孙可望和刘文秀两人相视无言,昔日亲密的兄弟走到今日竟然已经无话可说。
刘文秀心中即使有再多的叹息,更多的也是忌惮。
他们三兄弟本来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惜还没等到驱逐蛮夷就已经分崩离析了。
大哥处处相逼,他和二哥却不能再做一次岳飞!
而且,刘文秀垂眸,就算他们甘愿束手就擒,大哥凭自己真的能够完成抗清大业吗?
【而清军却利用这段时间开始集结兵力,在刘文秀主动出击常德的时候狠狠还了一击。】
【刘文秀再次战败,孙可望又一次罢免了他,把人赶回了昆明。】
【人家立了功你要疑心,输了败仗就是毫不留情的抛弃。】
【你自己说,搁谁谁能毫无保留的跟着你干啊?】
【抗清的进展微乎其微,孙可望篡位的行动却是快马加鞭的进行着。 】
汉朝,刘邦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成大事者,连点耐心都没有,怎么可能成功?
他孙可望手下还是感情深厚的两个弟弟,但凡哄着点,先把天下收入囊中再论后事。
我老刘手下还是个桀骜不驯的韩信,都忍了。
没有真正得到天下,一切的争斗都是虚的!
吕雉白了他一眼,没脸没皮又薄情寡义的老东西!
韩信么,政治情商为0,不过要说他真有反心,倒也不至于。
孙可望这个蠢货她懒得评价,谋朝篡位的前提是一切能够平稳的过渡。
【永历帝也不想坐以待毙,就选择了向李定国求救。】
【李定国再一次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不得不慎重考虑。】
【救援永历帝他势必要出动自己的主力军,这样一来虎视眈眈的大清一定会卷土重来。】
【可要是不去救,大西军是绝无可能完成抗清大业的。】
【因为就算他和刘文秀支持大哥,郑成功,朱以海这些人会支持孙可望吗?】
【而且经历先前的事情,他也清楚的认识到孙可望不会留下自己的性命的。】
【最终,种种考量之下,李定国决定去安龙府救永历帝。】
秦朝,嬴政眉心一皱:“没记错的话,这广西全境是好不容易才拿下的吧?”
“这折腾了一圈,合着白干呗?”
李斯也是无语了:“陛下圣明。”
“广西一丢,恐怕李定国只能带着明帝去昆明了。”
嬴政真的是觉得匪夷所思:“兜兜转转一大圈,孙可望还在贵阳,李定国又回了昆明。”
“他们在干嘛???”
【李定国好不容易救回了永历帝,带着他前往昆明投奔刘文秀。】
【奔波了好几年,还是重新回到了大西军梦开始的地方。】
【哦,现在还兄弟反目成仇了。】
兄弟三人:扎心了,老铁!
李定国是又羞愧又痛苦,沉默良久也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回顾南明这数十年的时光,都耗在了内斗中,放任大清一步步从山海关来到了两广。
他不想和大哥内战,还是派使者去和谈为好。
毕竟为今之计,还是要抗清啊!
【李定国和刘文秀并不想和孙可望开战,派出使者去贵阳和谈。】
【然而权欲熏心的孙可望最终还是决定,出兵直接消灭昆明的几人比较好。】
【此时的李定国等人手中所剩兵马不多,打起来不一定能嬴。】
【但孙可望此举无疑是倒行逆施,大西军中的将领并不愿意打内战。】
【经过白文选的私下串联,大部分将领都选择了阵前倒戈,加入了李定国一方。】
【孙可望惊呆了,无奈之下只率领了少数亲信逃走。】
唐朝,李世民感叹:“此乃人心向背啊!”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大敌当前,本来就不应该搞什么内战。”
“倒戈了才好,也避免有大规模的死伤。”
李世民点点头:“说的是,能够用这种方式减少内斗带来的伤亡,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孙可望:hello?无人在意我的死活吗?
【留守贵阳的正是冯双礼,他自然更加偏向李定国等人。】
【直接拒绝接受孙可望的指挥,一路上的城池全数闭门不见。】
【声威烜赫的枭雄如今也只能做一回丧家之犬,仓皇逃窜。】
【而李定国和刘文秀顾忌情谊,不愿意对孙可望赶尽杀绝。】
【永历帝下诏招降孙可望,刘文秀甚至写了一封血书给他,希望孙可望能够回心转意。】
【可惜孙可望只觉得这是羞辱,毫不领情,言辞狂悖的回了信。】
洪武年间,朱元璋有种不好的预感,不会吧?
他可不是李定国和刘文秀,对自家兄长抱有幻想。
如此情况下,很容易干出一些脑子发蒙的事情。
【孙可望直接带着剩下的人,一起投降了清朝,以此报复李定国和刘文秀。】
【清朝正愁不知道怎么攻打大明,这下好了,天上掉馅饼!】
【孙可望虽然爱权,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至少这数年间由他布置的贵州的防御工程,就让清廷无从下手。】
【清朝简直是大喜过望,直接毫不犹豫的册封他为义王,地位极高。】
【清朝顺治帝还把人请到了北京,什么礼厚重就送什么,府邸,蟒袍,爵位应有尽有。】
顺治:这就叫降维打击,我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武周,武则天戏谑道:“所以说这人和人的差别,比人和猪的差别都大。”
“大明落败,也不算冤。”
上官婉儿回道:“昔日为一秦王之位,掰扯两年还抠抠搜搜不愿给。”
“婉儿瞧着,至少这大清的君臣都是个明白人。”
太平公主乐呵呵:“不管是不是做个面子情,至少人家这政治水平就高出一大截。”
【不管永历朝廷那边怎么懊悔放跑了他,都已经无济于事。】
【比起自己费了牛鼻子劲才勉强讨要来的秦王,清朝明显慧眼识珠得多。】
【投桃报李,他自然也为大清准备了一份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