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薛玖去县衙溜达一圈,就兴冲冲的到了阎立本家里。
阎立本指着一个背篓说道:“那里面都是,我画了一晚上,你带回去慢慢看吧。”
阎立本说完还打了两个哈欠。
“辛苦你了!改天请你吃饭。”薛玖高兴的说道。
“嗯嗯,你拿走吧,我睡个回笼觉。”阎立本装着疲倦的样子,摆摆手道。
屋里还很凌乱,看得出来是没来得及收拾,薛玖歉意的说道:“老阎你休息吧,我先走了!明天酒楼吃饭。”
“嗯嗯。”阎立本一副睁不开眼的样子点点头。
薛玖也不耽误他睡觉,一手提起背篓,点点头出了房间。
薛玖一走,阎立本的眼睛就睁得大大的,脸上露出恶作剧得逞的笑容。
薛玖回到家里,进入书房之中,就拴上房门,这种好东西,看的时候不能有外人。
卷轴有二十个,有长有短,薛玖先拿起一张大的打开。
阎立本的画,一如既往的漂亮,人物栩栩如生,色彩也丰富,三个体态不同,神态各异的美女跃然纸上,眉毛清晰可见,眼神灵动,仿佛有话要说。
“漂亮!真是画得太漂亮了!”
薛玖连连赞叹,随即脸上笑容僵住,仿佛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薛玖揉揉眼睛,脑袋向前一凑,震惊的看着画卷。
画卷上一个壮硕的汉子,右手拿着酒樽,左手搂着一个身穿红色薄纱的美女。
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男子的面容,和自己一模一样。
薛玖急忙打开其它画卷,他震惊的发现,所有画卷都有一个男子,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美女各不相同,但是男子都是他的面容。
“这个老阎!心眼咋这么小呢?”薛玖咂咂嘴感叹。
看了看一大桌的画卷,薛玖可舍不得毁掉,但是又不能让外人见到。
纠结了好一会,薛玖眼睛一亮,找了一块布,比划着裁剪下来一小块,然后放在画卷上,遮住男子的脸。
“嘿嘿!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薛玖满意的打量着画卷。
让人做一个画框,先把画卷装上去,用两根线把布固定住,这样就不用怕别人看见。
找来工匠,告诉他们尺寸,用了一天做好画框。
薛玖亲自把画卷装好,这才让工匠临摹,把图案雕刻在木板上面。
薛玖奋笔疾书,开始编带颜色的故事,武松和潘金莲相爱,西门庆第三者插足,对武松强人锁男;武松进京赶考,留恋青楼女子,乐不思蜀,西门庆千里寻情郎。
薛玖一阵胡编乱造,搞出一篇腐文,看看书稿,满意的点点头,自己的字,终于有些像样了。
就用雕版印刷,工匠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们能按照字体一模一样的雕刻下来。
临摹画这个就更简单了,木板都已经雕刻好了,只需要找手稳的妇人,用纸盖着,勾勒出线条,然后上色就是。
虽然显得很呆板,也不够精美,比起阎立本手绘的差得甚远,不过无所谓,喜欢看这些书的人,注重的意境,注重的是文字细节描述,需要详细,有代入感。
薛玖记得,曾经有个姓唐的,自称三少,就是写颜色文的高手,他认真的学习过。
印刷了一千本,每一本有五个故事,五张插图;每一本十页正文,加上封面一共十一页。
售价三百文一本,价格不便宜,不过对读书人来说,价格也不算贵。
俗话说,有钱难买心头好!只要喜欢,贵一点也能接受。这毕竟是有特色的书,当然要比以后的期刊定价贵。
这书在明面上,可不能和薛家扯上关系,所以薛玖让崔诚忠放在胡玉阁卖,一本给胡姬二十文提成。
第一天卖出去四十本,第二天就卖出了两百本,这都是胡姬推销出去的。有不少人看了一下,就买了好几本,估摸着是要与朋友分享。
第三天居然卖了四百本,这就是口碑传出去了,薛玖赶紧让人继续印刷。
崔诚忠震惊不已,他没想到,这书居然如此好卖,不过想想又觉得正常。
别的话本也有写风花雪月,但是不会写得这样露骨啊!
不对,这已经不能算露骨,而是对过程用文字在描述,包括动作,神态,语调。
崔诚忠自己都看得面红耳赤,尤其是插图,那是反复观摩。
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这就是崔诚忠的感受,为了更好的欣赏,他借口帮朋友买,掏钱藏了两本。
根据回馈的消息,不但男的爱看,女的也爱看,至于男上加男的问题,这根本不是问题,如今在小范围人之间,这还是很流行的。虽然大多数人不喜欢,但也不会用异样的眼光对待。
书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火了!没错,悄无声息,因为买书的人只会告诉好朋友,或者朋友也不会说,但是卖得很火。
之所以说很火,是因为读书人不多,扣除一部分年幼的,一部分没钱和不喜欢的人,其他人都入手了,自然卖得不错。
有一些来长安经商的人,多买了一些,准备带到其它地方贩卖,还有一些打算效仿,这故事不复杂,跟风写就是了,至于插图,虽然不知道用模板临摹,但是可以手绘。
半个月后,长安城就已经多了不少作品,只不过是手抄本。
一本三百文,哪怕是两百文,也是值得手抄的,加班加点,一天可以抄两三本呢,这利润还是挺可观的,毕竟手抄又不用请人。
就在别人跟风的时候,一本名叫长安期刊的书,在长安开卖。这次是正大光明的贩卖,胡玉阁,百味楼,茶楼还有一些盟友家店铺,都摆上了。
《射雕英雄传》,《倩女幽魂》,《小李飞刀》两个长篇,一个短篇故事,长安最近发生的一些市井新闻,还有前段时间抓人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他们的判罚。
关于朝廷也有一些,就是官员的升迁,还对李世民大赦天下,封赏功臣,百姓,进行了恭维。
最后就是写了一则春秋时候的故事,根据陆德明所言,这个故事知道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