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这么说:渭水潺潺日夜流淌,子牙在那独自垂钩。当时还未进入飞熊梦,几次对着斜阳感叹白头。这诗就像在给姜子牙的孤独寂寞开了个特写,把他那眼巴巴盼着伯乐,却又只能对着夕阳长吁短叹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话说姜子牙接过鹿台的设计图,仔仔细细瞧了个遍。纣王在一旁早就按捺不住好奇心,急吼吼地问:“姜尚,你倒是快跟朕说说,这台得花多长时间才能建好?”
姜子牙心里明镜似的,这工程简直就是劳民伤财的无底洞,于是如实上奏:“陛下,您看这台,高四丈九尺,上头要建琼楼玉宇,还有那碧槛雕栏,规模巨大。要是想完工,没个三十五年,想都别想。”
纣王一听,眼睛瞪得老大,扭头跟妲己吐槽:“爱妃,你听听,姜尚说这台得三十五年才能完工。朕想着这时间过得跟火箭似的,人年轻的时候就该可劲儿享受。要是这么等下去,人生都快过完了,这台建出来还有啥意义?依朕看,这工程太不划算了。”
妲己一听,立马在旁边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地说:“陛下,这姜尚就是个从外面来的神棍,满嘴跑火车。哪有三十五年才完工的道理!他这就是故意糊弄您,太狂妄自大,简直就是在挑战您的权威,这种罪就该用炮烙之刑好好教训教训!”
纣王一听,觉得妲己说得太对了,大手一挥,霸气下令:“爱妃说得在理。传旨给奉官,把姜尚给朕拿下,用炮烙之刑,让他知道违抗朕的下场!”
姜子牙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道:“陛下,臣有话要说!这鹿台的工程,简直就是劳民伤财的大灾难。臣恳请陛下赶紧打消这个念头,千万别干这糊涂事儿。您瞅瞅现在这天下,四方战火纷飞,到处都是战乱,水旱灾害也跟商量好了似的,一个接一个。国家的府库都空得能跑耗子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陛下您呢,也不关心国家的根本大事,也不给老百姓谋点福利,整天就知道沉迷在酒色里,疏远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贤臣,亲近那些只会拍马屁的奸佞小人,把国家政事搅得一团糟。不仅如此,还杀害忠良之士,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上天都看不下去了。各地都不停地传来警报,可陛下您却跟没事儿人似的,一点都不反省。现在又听那狐媚之人的话,瞎搞土木工程,这不是在害老百姓吗?臣真的不知道陛下再这么下去,会有什么下场。臣承蒙陛下的知遇之恩,这份恩情比山还重,所以不得不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跟您说实话。要是陛下不听臣的话,只怕又会重蹈当年建造琼宫的覆辙。到时候,这国家、社稷还有老百姓,可就都要遭殃了,说不定很快就会落入别人手里。臣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一切发生,所以才不得不说啊!”
纣王听完,气得脸都紫了,暴跳如雷地大骂:“你这不知死活的匹夫!竟敢侮辱诽谤朕,简直反了天了!”接着命令两旁的奉官:“给朕把他拿下,剁成肉酱,看他还敢不敢嘴硬!”
两旁的人摩拳擦掌,正要上前动手,姜子牙反应迅速,转身撒腿就往楼下跑。纣王看着姜子牙逃跑的背影,又气又觉得好笑,对妲己说:“爱妃,你看看这老头,一听到‘拿’字,跑得比兔子还快,一点规矩都不懂。哪有被抓还能跑掉的道理!”说完,又传旨命令奉官:“给朕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众奉官接到命令,一路追着姜子牙,过了龙德殿、九间殿。姜子牙跑到九龙桥,回头一看,好家伙,后面一群人追得正紧。姜子牙心想:“跑也跑不掉了,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死得有点尊严。”于是,他双手紧紧抓住九龙桥栏杆,一咬牙,闭上眼睛,纵身往下一跳,“扑通”一声,水面上溅起一个大大的水花。
众奉官气喘吁吁地跑到桥上查看,结果水面平静得不像话,连个小水花也没再冒出来。他们哪知道,姜子牙这是施展了水遁之术,早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众奉官没办法,只能垂头丧气地返回摘星楼向纣王回旨。纣王听了,冷哼一声:“哼,算这老匹夫命大!”
咱们先不说纣王这边气得冒烟。话说姜子牙跳到水桥下,有四名执殿官正扶着栏杆,望着水面直叹气。巧了,上大夫杨任正好走进午门,瞧见桥边这几个执殿官趴在那儿望水,心里犯起了嘀咕,走上前去问道:“嘿,你们几个在这儿瞅啥呢?”
执殿官回答道:“启禀老爷,下大夫姜尚投水死啦。”
杨任一听,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啊?因为啥事儿啊?”
执殿官无奈地摇了摇头:“小的们也不清楚。”
杨任心里充满了疑惑,但也没再多问,转身进了文书房看奏章去了。咱们先把杨任这事儿放一放。
且说纣王和妲己又在琢磨鹿台到底该派谁去监督建造。妲己眼珠子滴溜一转,凑到纣王耳边说:“陛下,要是想把这鹿台建好,非崇侯虎不可,其他人都干不了这事儿。”
纣王想都没想,直接批准了,大手一挥,差遣奉官宣崇侯虎来。奉官领了旨,出了九间殿,到文书房来见杨任。杨任正为姜子牙的事儿纳闷呢,见奉官来了,赶忙问道:“下大夫姜子牙到底因为啥事触怒了君主,居然投水自尽了呀?”
奉官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天子命令姜尚建造鹿台,姜尚奏事的时候违抗了旨意,天子就命令我们去抓他,他跑到九龙桥那儿,就投水死了。如今天子诏令崇侯虎去监督鹿台工程。”
杨任又问:“啥叫鹿台啊?我咋没听说过。”
奉官回答:“是苏娘娘献上的图样,那台高四丈九尺,上面要建造超级豪华的琼楼玉宇,殿阁有好几层,栏杆是用玛瑙砌成的,梁栋还用珍贵的珠玉装饰。现在命令崇侯虎去监督建造。小的觉得天子这做法太离谱了,跟当年的暴君桀王没啥两样,实在不忍心看着好好的社稷就这么毁了,所以特意来见大人。大人您要是能秉持忠心去进谏,阻止这土木工程,那可就帮了大忙了,能让老百姓不用去搬泥运土,免受那份苦,还能让做生意的商贾们不至于血本无归。这可是大人关爱天下百姓的大好事儿,肯定能被大家记在心里,流传千古啊。”
杨任听完,沉思片刻,对奉官说:“你先把这诏令停一停,等我进宫见过圣上,再决定要不要施行。”
杨任说干就干,直接去摘星楼下等候旨意。纣王宣他上楼见驾。纣王见了杨任,不耐烦地问:“你又有啥事儿?有啥奏章快说。”
杨任深吸一口气,开始上奏:“陛下,臣听说治理天下得有个正确的方法。君主得贤明,臣子得正直,君主对臣子的好建议得言听计从,任用有本事的师保,亲近忠良,远离那些奸佞小人,跟其他国家友好相处,顺应老百姓的心意,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做到公平公正。要是能做到这些,那四海都会顺从,八方都会仰慕陛下的仁德。把仁政施行到老百姓身上,天下就会积极响应,老百姓就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这才是圣明君主该有的操作。可现在呢,陛下您听信后妃的话,却不听忠臣的良言,非要建造鹿台。陛下您就知道自己吃喝玩乐,整天歌舞升平,宴饮作乐,可您想过老百姓吗?您这么做,让老百姓愁眉苦脸,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臣担心陛下您还没享受到这所谓的快乐,就先有大麻烦了。陛下要是不赶紧改正,臣怕您的祸患就没法收拾了。陛下现在有三害在外,一害在内,容臣给您详细说说。那外面的三害:第一害,东伯侯姜文焕,人家手里有百万雄兵,一心想着报父仇,游魂关那儿的战事一直没停过。咱们的军队屡次吃败仗,折损了不少军威,都苦战三年了,钱粮都快花光了,粮草也一天比一天难搞到,这是一害;第二害,南伯侯鄂顺,因为陛下您无辜杀了他父亲,他带着大军,不分昼夜地攻打三山关,邓九公也在那儿苦战多年,军队的库藏都空了,军民都失望透顶,这是二害;第三害,听说太师远征北海的大敌,都十多年了,到现在还没回国,胜败还不知道呢,吉凶也不确定。陛下您何苦听信那些谗言,杀害正直的大臣呢?那狐媚之人的话您当成宝贝,可忠臣的正直言论您却当耳旁风。那些小人整天在您身边晃悠,讨好您,可君子们听到消息都躲得远远的。宫廷都乱套了,连内外之分都没了,宦官都敢在深宫里瞎捣乱。这三害已经够严重了,再加上八方都有作乱的迹象。陛下您还不接纳谏官,阻碍那些忠心耿耿的人进谏。现在又无缘无故地大兴土木,搞大规模的土木工程,这样下去,不仅社稷没法安定,宗庙也保不住。臣实在不忍心看着朝歌的老百姓遭受这样的苦难。恳请陛下赶快停止鹿台工程,让老百姓能安心过日子,或许还能挽救这糟糕的局面。不然,一旦老百姓对您失去信心,离心离德,那万民就会陷入混乱。古人说:‘百姓乱了,国家就会破灭,国家破灭,君主就会灭亡。’咱们这好不容易安定了六百年的华夏夷狄,可别就这么轻易地被别人夺走啊。”
纣王听完,气得七窍生烟,大骂道:“你这酸腐的书生!就会舞文弄墨,竟敢这么无知,还敢直言冒犯朕!”然后命令奉官:“把这个匹夫的两只眼睛给朕挖了!朕念他前年还有点功劳,这次就饶他一命。”
杨任毫无惧色,再次上奏:“陛下,臣就算被挖去眼睛也绝不退缩,只是臣担心天下诸侯看到臣被挖眼的惨状,会对陛下您有不好的看法啊。”
奉官上前,架着杨任就往楼下走。只听“咔嚓”一声,两只眼睛被挖了下来,然后被奉上楼去。
杨任那可是忠心耿耿,一心为了纣王。虽然被挖去了两只眼睛,但他的忠心一点都没减少。他心里那股怨气,就像火箭一样,直冲云霄,飘到了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面前。真君早就知道杨任的心思,命令黄巾力士:“快去把杨任救回山来。”
力士领了旨,来到摘星楼下,施展法术,瞬间三阵神风刮起,奇异的香气弥漫开来,摘星楼下尘土飞扬,沙灰漫天。只听“轰隆”一声,杨任的尸骸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纣王吓得赶紧往楼内躲,生怕被这沙尘给埋了。
不一会儿,风停沙平。两边的人赶忙启奏纣王:“陛下,杨任的尸首被风刮不见了。”
纣王叹了口气,说:“就像前次朕斩杀太子,尸首也被风刮走了,这种事儿,都见怪不怪了,没啥好大惊小怪的。”然后扭头对妲己说:“鹿台的工程,已经诏令崇侯虎了;杨任这是自找苦吃。赶紧再催催崇侯虎,让他麻溜地开工!”
侍驾官领了命,赶忙去催促诏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