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儿……”刘邦此时只觉得心中有一团火在剧烈燃烧着,他紧紧的搂着这个从未被自己重视过的第四子,激动的几乎说不出话来,“好孩子,真是好孩子啊!”
而吕雉和刘盈此时脸上也隐隐有了骄傲之色,他们母子适才听了老李家的二郎,老朱家的老四都那么出彩,虽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还是羡慕的……”
尤其是吕后,她和马皇后都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后,也是皇帝的创业合伙人,自然会对王朝极有感情。
看她俩的身份一样,但在夫君和子嗣上却是天差地别,吕雉这么一个要强的人心里如何平衡呢。
对于自己的儿子,吕雉心里很是有数,盈儿的性子,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但若要他比肩李二郎,朱老四,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不过,现在好了,恒儿这孩子给他们大汉勉强扳回一局,虽然他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但也不是戚夫人的儿子啊……
虽然她心狠,但在这种替王朝争光的时刻,她是不会犯糊涂的。
刘盈更是开心,他心善且与兄弟感情素来很好,刘恒是他亲弟弟,能有此成就,他很是高兴……
况且,他们兄弟之间,还没有老李,老朱家那样兄弟反目,叔侄死斗的破事。刘盈自然不会仇视,不会嫉妒埋怨亲弟弟的。
除了他们一家三口外,萧何也是满面堆笑,他一回头便看见了刘恒的乳母,这妇人却是眼睛瞪得极大,满面惊恐,似乎像是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一般。
(再次说明,窦漪房的身世不明确,所以本文会借用部分电视剧设定,丰富一下剧情罢了)
李渊和朱元璋看到了刘邦此刻眉开眼笑的样子,也有些感同身受。作为父亲,还有什么能比得知儿子争气更让他们开心的呢。
天幕里……
“作为皇帝,刘恒带着百姓走出了困境,创建了一个盛世。”罗玉华继续道,“作为儿子,他也是所有皇帝里最孝顺的。”
“而作为丈夫,汉文帝和窦漪房的相识相知、相爱相伴,不离不弃。即便窦皇后不幸因病双目失明,刘恒也没有嫌弃她,更没有废掉她的皇后之位。”
“这在汉朝一堆薄情帝王当中,已然是十分难能可贵了。”
“那刘恒就没有缺点了吗?”徐爱在一堆刷屏弹幕里,看到有人提问,便立马读了出来。
“当然有啊……”罗玉华点头道,“世上是没有完美的人存在的,即便是汉文帝这位百帝之师,也是有许多无法做到的事情的……”
“刚刚我们提到了,刘恒曾经废除了连坐罪,废除了肉刑……”
她继续道:“但她却下令恢复夷三族之令。”
“而这之前,夷三族令曾是由吕后下令废除的。”
”史学家班固就对汉文帝复行三族之诛,更改法制的做法表示不以为然,他在《汉书·志·刑法志》里提到【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而况庸材溺于末流者乎?】”
”意思是,即便是汉孝文帝和平勃这般仁慈与智慧,也曾有过过度使用刑罚的情况……”她解释道,“这个过度刑罚说的就是夷三族之令……”
“而且刘恒即位后,诸侯王企图分裂的大汉的心思已昭然天下。”
“不久后,就发生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的叛乱。这已经说明封国制已丧失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了。”她叹道,“可刘恒碍于形势,更囿于祖宗成法,并没有有效的遏止现有藩王势力发展,反而继续进行分封。”
“后来再加上他儿子景帝所封藩王,至七国之乱前,汉中央的直辖地已由文帝初年的37郡减少至24郡了……”
“要知道汉文帝在初即位时,大汉仅存五王国,这时候原本应该是削除诸侯王国的最好时机啊。”
“嘿,可咱们的汉文帝陛下不但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反而又陆续分封了五个宗室王和三个皇子王,这使得枝强干弱之势进一步加重了。”
“汉文帝并不能持积极态度削夺藩王国的权势,反而一味小心安抚,对称疾不朝的吴王刘濞姑息养奸,结果使其肆无忌惮的在私下进行二十余年的谋反准备。”
“十年之后,吴国叛势已成,文帝不听晁错、袁盎等人的削藩之议,反而依贾谊计,析齐为六、析淮南为三。”
“这一滞后之举虽在日后减轻了诸侯叛军对朝廷的军事压力,但并没有避免所析之国彻底卷入叛乱……”
“他的纵容政策,最终造成了畜乱宿祸,遗害了后世!”
“除此之外,他还放弃铸币权,放弃盐铁官营,放弃山泽禁令,标价卖爵,允许罪犯买爵赎罪,允许诸侯国不向朝廷纳贡……”徐爱补充道。
“这些政策呢,最初颁布时,确实是为了富国强民……”罗玉华点头道,“但作为华夏历史上整整意义上,第一个一心搞民生的帝王……”
“刘恒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效仿参照的皇帝啊!”她感慨道,“像是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盖世无双,可能做到那么好,便是因为有刘恒作为偶像可以效仿……”
“而刘恒却没有可以摸着过河的石头,只能靠自己一点点趟着走……”
“所以他的这些政策,很多都是试验阶段,能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他也不知道……”
“也是……”徐爱点头表示赞成。
“你可以说他有错,但不能说他菜,不能说他坏……”罗玉华继续道。
“邱濬评价他是,【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文帝也。帝之善政非止一端,而好言纳谏尤其盛德焉。后世人主于封章之入固有未尝一经目者,况敢犯其行辇而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辄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况本不善而称其善乎。吁,若文帝者,可谓百世帝王之师矣。】”
“可以说,在史学家心中,汉文帝陛下三代以下第一明君的称号,可谓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