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这个倒霉皇帝啊,他实实在在的是没赶上一个好时候。”罗玉华感慨道,“他是在道光三十年登基成为皇帝。”
“从顺治元年,到道光三十年。大清王朝从问鼎中原之始,到咸丰继位,已经过去206年了。”
“由于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天然缺陷,再加之几千年来,华夏的人文明都是领先于世界的,所以几千年来,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姿态。”
“再加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华夏几乎与全世界脱节,再加上内部贵族制度的腐化,大清已然是千疮百孔了。”
她叹息了一声,继续道:“再加上,鸦片战争的失利,对于民族自尊心,是进一步打击。”
“整个民族咋就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外患问题,都有些不知所措。”
“可以说大清王朝此时处境之艰难,堪称王朝之最……”
“原本唯唯是诺的老百姓,面对如今这水深火热的生活,早已蠢蠢欲动,按捺不住了。”她摇头道,“倒霉的咸丰皇帝,就是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的。”
“而那一年,咸丰才虚20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大清王朝的惨烈状况,咸丰心知肚明。”
“早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受过良好而系统教育,他早就解到了大清祖宗基业当前所面临的危机是什么,也已经发现了自己父皇当下执政不当之处。”
“所以他上位伊始,便做了一个重要的人事决定,将父皇最为倚重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罢免,而且是永不叙用!”罗玉华叹道,“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父亲执政时期,用人方面的全盘否定,着实是有魄力的! ”
“而且,他在用人方面也很有一套,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
她继续道:“比如,在太平天国最为鼎盛,大有将大清王朝取而代之之势时。咸丰突破乾隆皇帝立下的【规定亲王不得入军机】之祖制,并启用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欣为首席军机大臣。”
“要知道,此时奕欣也不过就20来岁,但咸丰始终相信,能够拼尽全力挽救祖宗基业的,还得是自己至亲之人。”
“而奕欣就是他眼里的不二人选。”
“奕欣也没有辜负咸丰的看重,竟然真的将如临深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
“虽然说,事后奕欣被咸丰一撸到底了,这卸磨杀驴的表现一直被人诟病……”她笑了笑,继续道,“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比较武断的。”
“客观点来说,是奕欣先挑战了咸丰的皇权。才惹得一身骚的。”
“那他干了什么?”眼看着始皇高祖眼里的好奇,徐爱做了嘴替,替他们问了出来。
“他利用皇兄犹豫之间的含糊其辞,来了个瞒天过海。用职权之便,到军机处,拟了一道晋封自己生母为皇太后的圣旨,并且在大堂之上,公然呈递咸丰皇帝请求批准。”罗玉华点头回答道。
”说白了,就是利用咸丰是奕欣生母的养子,【道德绑架】咸丰,让他不得不同意。”
“而奕欣的生母在得了封号,才安心的去了。”
“那这就是活该了……”刘邦一听这话,立马皱起眉头,“要是再嚣张肆意一点,那岂不是要架空皇权了吗?”
“是啊……”徐爱也同意,“从一个儿子的角度来说,替自己的母亲争一争,其实没什么问题……”
“但道德绑架皇帝,几乎是逼迫的态度来做这件事,实在是有些恃宠而骄的太厉害了吧……”
“所以,被自己的弟弟涮了的咸丰心里能不恨吗。”罗玉华继续道,“本来兄弟二人之间,就因为继承人问题,心里存在嫌隙。”
“此时奕欣刚掌管军机,就敢挑战皇权,那咸丰还可能留着他吗?”
“所以,真不能说是咸丰过河拆桥的……”
“而用奕欣一事,还不足以体现咸丰的会用人……”
“真正最能体现咸丰皇帝改革决心之用人,还得是重用了刺头肃顺,”她笑着继续道,“当然争议也是最大的。”
“咸丰心里很明白,想要破冰大清现在弊端丛生,死气沉沉的破败景象,必须启用一位不寻常,而又对自己忠心耿耿之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肃顺上位了。 ”
“而这个肃顺,他是满洲镶蓝旗人,是努尔哈赤侄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也是已故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的庶子。”
罗玉华继续道:“其实,大家看庶子二字,想来就应该猜到,肃顺是不可能获得承袭亲王爵位的资格的。”
“所以成了家之后的肃顺,便搬出王府自谋出路去了。”
“而他这段自谋出路的经历,也给了肃顺了解民间的千姿百态,了解那些坐享其成,国家蛀虫一般地旗人们是怎么个好吃懒做之生活状态的。”
“在他这明白这些后,刚一掌权,便推行一系列举措,而且是有很大影响的。”她继续道,“肃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咱们旗人混蛋多】。”
“多么真诚中肯的话啊。”
“肃顺在咸丰朝被破格提拔后。从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到【御前侍卫】,也不过就四年时间,一下子就位极人臣之巅了。”
“而肃顺也没有辜负咸丰皇帝的倚重。他办事果断,不怕得罪人的风格,特别对咸丰皇帝用人的路子。而且,肃顺的工作绩效也确实抢眼。”
“他重用汉臣,整风官场,还废黜了旗人待遇。”罗玉华继续道,“可以说每一项都是顶着被人【下黑手】和【扒祖坟】的压力,硬生生推行下去的。”
“胡林翼、曾国藩以及左宗棠这些晚清名臣,哪一个没得到过肃顺的关照。尤其是左宗棠左公。”
“如果不是肃顺出手相救,那左宗棠在历史上就是个【人名】,而不是成为【名人】。”
“还有那震惊全国的【戊午科场案】,也是被肃顺破获的。”她继续道,“为了以儆效尤,肃顺坚守国家法度,硬生生要求咸丰皇帝处死了主考官,一品大员协办大学士柏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