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爹在陈建国父子面前狠狠出了口恶气,满脸都是笑容,陈伟南拍着眼前刚刚组装好的自行车继续道:“爹……媳妇儿……”
“真要说起来这辆自行车还没有真正完工。”
“我明天先去派出所盖上钢印,证明这辆自行车来路没问题,再去修理铺除锈,重新刷一遍油漆。”
“就算比不上新车,那也跟新车差不了多少。”
“再去趟县城,找个有电焊的地方,让人家帮我焊一个货架固定在后座,货架两边各焊一个框子,专门用来装东西。”
“够牢固的话一次性装个两三百斤东西都没问题。”
“到时候咱们再去县城物资局卖木炭就不问生产队借板车了。”
“装在自行车筐子里,一次卖两百斤,骑上自行车一来一回两小时就够了,不耽误白天做事儿,还更隐蔽。”
“天不亮出发,天亮回家,谁也不知道我去县城干什么?”
“我经常在外面接席,真要有人问起来就说去县城定肉,帮主家买菜。”
相对于用自行车去物资局卖木炭,用板车确实很麻烦。
走在村子里太显眼,为了不暴露家里给物资局送木炭的事儿,每次卖木炭都是抹黑出发,还要想各种理由解释。
更重要的是板车速度慢,一来一回大半天时间就过去了,而且每次都是家里两个男人一起去,为了卖木炭什么也干不了,白瞎了一天工分。
相对而言用自行车就会方便很多,不耽误白天做事儿。
而且每隔几天卖一次木炭,家里也不用藏着掖着存一千多斤木炭,生怕被别人发现。
夏洛寒很快想明白这几年的利与弊,果断从刚刚装进衣兜里的三张大团结里抽出一张,很大方递到陈伟南面前。
“这是正事儿,必须办。”
“十块钱够不够,不够的话再给你十块钱,反正多卖几次木炭就赚回来了。”
陈伟南想了一下回答:“电焊可不是谁都有的东西,必须找关系送礼才能找到。”
“焊条,做货架的钢筋,都需要钱,最起码二十块。”
夏洛寒没有一点儿犹豫,果断从手中再抽出一张大团结:“只要这些钱用在正道上,再多钱我都舍得。”
…………
陈伟南家喜气洋洋庆祝家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时,陈建国一家的气氛已经压抑到不敢说话的地步。
虽然已经到了吃晚饭时间,但却没有一个人去做饭。
所有人都沉着一张脸坐在堂屋椅子上,眉头紧锁,满脸担忧。
“啪……”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陈建国终于走了动静,紧握着的拳头狠狠砸在身旁饭桌上,张嘴就对着陈伟东开始骂人。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去招惹陈伟东,这小子太聪明,你不是他对手。”
“可你就是不听。”
“要是你这次没去招惹陈伟东,后面就不会有赌局的事情发生,咱家也不会平白无故损失六百斤苞谷。”
“送到收购站,这六百斤苞谷最少值三十块,要是送到黑市还能多挣几块钱,现在因为你的冲动全没了。”
“抗旱期间每天在生产队跳水,好不容易挣回来的苞谷,就因为你的冲动,一下子全没了。”
“真要是说起来,你比陈伟南还要败家。”
“抢收前去县城买猪头跟猪下水亏了十二三块钱,现在又让家里亏了三十块。”
“咱家这点儿家底早晚会被你败光了去。”
看老爹陈建国越说越气愤,一双眼睛也因为怒火而变得通红通红。
陈伟东很想反驳一句:要不是你贪心陈伟南许诺的几十块钱,自己再怎么招惹陈伟南,你不点头就不会有这场赌局。
这要是说起来这场赌局是老爹陈建国最终决定参加的。
但陈伟东不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否则以陈建国现在的怒火跟脾气,非被气疯了不可。
直到陈建国脸上的怒火慢慢平息下来,陈伟东才鼓起勇气开口。
“爹……”
“这件事儿我确实有不小责任,我也愿意承担家里的损失,明年我一定多挣工分,让家里多分粮食,多分分红。”
看儿子主动承担损失,没有像以前那样跟自己争来争去,不肯补偿家里的损失,陈建国心情就更好了。
看着儿子很满意接话:“不错……”
“你决定主动承担家里的损失,那我们就当这件事儿没有发生过。”
说完就把目光转移到自己媳妇儿身上:“都还愣在这里干什么,赶紧去做饭……”
“今天受了一个下午的气,早就饿死了,稍微多做点儿。”
大伯娘见事情解决,老公跟儿子难得没有吵架,长松一口气的同时,赶紧带着儿媳妇儿去厨房做饭。
陈伟东突然凑到陈建国身边道:“爹……”
“我跟陈伟南那个畜生从小一起长大,从来没听听说他学过修理自行车。”
“既然他能从县城废品回收站买报废自行车回来修好。”
“你说我们能不能也买些报废自行车修好。”
“供销社一辆自行车要一百七八十块,还要一张自行车票。”
“黑市上一张自行车票最少值六十块。”
“咱们去供销社买一辆新自行车,前前后后要花差不多两百五十块。”
“陈伟南用三辆报废自行车修好一辆,只花了七十五块钱,整整省了一百六七十块钱。”
“就算咱们自己用不上那辆自行车,以一百块的价格转手卖给别人,直接就能挣二十五块。”
把自己修好的自行车卖给别人进行谋利,真要说起来也算是投机倒把。
但只要不是长期通过这种办法来挣钱,搞个一次两次,大家还是有不少办法可以规避投机倒把的帽子。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借钱跟抵债的办法将自行车卖给对方。
买家把买车钱以借贷的方式借给卖家,欠条日期写早一点儿。
到了还债日期,卖家因为没钱而把自行车抵押给买家,这样就能到派出所盖章过户,且不牵扯到买卖跟投机倒把。
特殊时期大宗物品在私底下的交易跟买卖基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
基本每个人都清楚,上面也知道,但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不经常交易,搞个一次两次还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