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化部大楼后,孙应龙长舒口气。
不出意外的,《冰上的军大衣》,这篇文章在老领导那里过了关。
接下来就是登报了。
“这篇文章一发布,反响肯定非凡,说不定还能在全国范围内响彻,届时我的名字也在上面,嘿嘿,这真是沾了小王的大光了啊。”
孙应龙有言在先。
发表的时候,会加上王阳的名字。
加上,加上,这就意味着,这篇文章,会出现两个作者。
第一作者可以是王阳,但他孙应龙的名号,也会出现!
这对日后的进步,可是极大助力!
至于所谓的几十元稿费,反在其次了。
相比之下,那点稿费算个屁?
“哎,这整的我都快不好意思了,得怎么谢人王阳啊?”
孙应龙犯起了难。
这到手的功劳,他必须分一份,不然不是白折腾了?
所以感谢的问题,就成了大问题。
如果说王阳是他手下的人还好,将来提拔重用。
可人王阳是车间的,不归他管。
而且钳工晋升,凭的可是自身过硬的技术。
“实在不行...把我那条黄鱼给他,算谢礼吧!”
一咬牙,孙应龙下了决心。
但紧跟着,他打了个激灵。
“不成,不成!”孙应龙思量道:“老领导那么聪明,肯定猜到了这篇文章全是人家王阳写的,毕竟我的真实水平如何,他最清楚了,我要是非在上面加自己的名字,老领导该怎么看我?届时惹老领导反感,得不偿失...”
纠结了半晌,孙应龙叹了口气:“罢了,本来这文章从头到尾就都是人家王阳创作的,我就别分人家的果实了。”
想到这儿,孙应龙反而释然了。
“嗯,不管怎么说,小王帮了我大忙,回头得请他喝顿酒,表示下感谢。”
念头通达后,孙应龙只感觉一身轻松。
前往四九城日报。
......
四九城日报。
吴总编处于终审环节。
通过重重关卡,送到他这里的稿子,最起码也是过了及格线很多的作品。
但他却仍旧愁眉不展。
“不够...”
“也不够...”
“只有这种程度的话,不够啊!”
最近审关于《可爱》的续写文章,审的吴总编头都大了。
用四个字形容,千篇一律!
尽管最近陆续登了不少关于《可爱》续写的文章,但反响都是平平。
以至于他的审核标准也越来越高。
至今未出现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代表作。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珠玉在前呢?
放下稿件,吴总编右手拇指揉了揉太阳穴:“老孙说他那有一篇上乘之作,希望不要让我失望啊...”
要说这人就不禁念叨。
正想着孙应龙呢,门忽的被敲响了。
“进...嘿,老孙,我这正想你呢!”
“呵呵,是想我啊,还是想我手里的稿子?”
“都想,都想!”俩人是老朋友了,吴总编也不见外,一把夺过了他手里的稿件,阅读起来。
“哈哈,瞧你猴急的。”
孙应龙淡淡一笑。
准备迎接吴总编丰富的表情变化!
果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好...写得好啊!冰上的军大衣...这真是犹如一柄冰镐,既凿开了时代的历史冻土层,又雕琢出超越时代的英雄晶体,这是美学的破冰之作!”
吴总编呼吸急促,面色都有些泛红了。
一把抓住孙应龙的手腕,死死盯着他:“老孙,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人在哪儿?!”
“我写的。”孙应龙道。
“不可能!”吴总编翻了个白眼:“你没这水平!快告诉是谁写的?是哪位大家?”
“嘁。”孙应龙一撇嘴,合着我的水平是公认的烂?都一眼瞧出不像我写的?
“先不说是谁写的,我问问你,这篇文章,你们报社能给到千字多少的价格?我可告诉你啊老吴,给的低了,我扭头去投给人民日报。”
孙应龙这是想帮王阳最大限度的争取到更高稿酬。
“这...是知名大家么?”吴总编问。
孙应龙摇摇头:“不是。”
哪曾想,孙应龙见状更高兴了:“不是知名作家?那以后的约稿......老吴,这文章的质量绝对够硬,这篇,我可以给千字8的价格,后续约稿,如果都能保证这种质量,也按千字8收。”
“成。”孙应龙拿着稿子就要走:“那我再去问问人民日报那边能给到多少吧!”
“诶诶诶,回来!”吴总编苦笑道:“老孙,非知名作家,给到千字8,已经不低了,行吧,看咱哥们的情分,千字9。”
“合着咱俩的情分就值1块钱?”孙应龙翻了个白眼:“我可告诉你啊,这篇文章,就连文化部的老领导都给出了高度赞誉,赞其是新红色经典书写的范本之作!”
“你给千字9?你这是瞧不起作者,瞧不起我,还是瞧不起文化部的老领导?”
“这...”吴总编一惊:“老领导真这么说的?”
“领导说的不对么?”孙应龙反问。
“老孙,你给我交个底吧,这文章到底是谁写的?以前有没有过其他作品?”
玩笑开的差不多了,孙应龙也不卖关子了。
“行,那我就给你交个底,这文章是我们厂钳工车间的一名钳工学徒写的,今年19岁,初中毕业,应该没有过其他作品。”
吴总编:“啥?”
在反复确认了好几遍后,吴总编才确定他不是开玩笑。
“初中毕业?那,那这是天生的文豪啊,从这一篇文章就能看出,他的写作水平,甚至远在我之上...”
“这还是他的初女作,将来不可限量...这样的人才,可不能被人民日报那边给抢了去!”
从震惊中缓过神后,吴总编郑重道:“老孙,这样吧,我做主了,这篇文章,给到千字12的价格!如果以后每篇文章都能保持在这个水准,我愿意都用千字12的价格收!你看,方不方便帮我攒个饭局?我想跟那名小同志见一面,聊聊日后约稿的问题。”
千字12,对于一个不知名的新作者而言绝对是超高价了。
这里有质量过硬的因素,有孙应龙的面子,有文化部老领导的背书,更包含对未来的投资。
因为如果王阳真能做到篇篇这样的水准,那四九城日报,也不吝以篇篇千字12的价格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