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影评人发稿。
“今天,人气明星刘一菲出演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上映。
在她有两部失败的电影作品的前提下,我的期待值并不高,她的舒适区应该在电视圈。
看过《那些年》之后,我对刘一菲的观感改变了,她的演技有了很大的进步。
她的美丽,不再只是虚浮的背景,自然的演技,把她的美丽发挥到了十二分。
这部电影演的是你我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默默喜欢的高中女神,或许她并没有刘一菲那么漂亮。”
苏策看了几个网络影评,评价都挺不错的,他放心不少,躺在床上入睡。
第二天,苏策被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
“苏策,首日票房出来了,二百六十九万,我们成功了。”腾华涛的声音从电话中传来。
苏策皱眉,才这点。
旋即他清醒过来,现在是2005年,今年过亿的票房都还没有出现呢。
腾华涛的通话刚刚挂断,刘一菲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苏策,我们的电影首日票房二百六十九万。”
她非常开心,之前的两部电影失败,给她的心理压力挺大的。
系统中的那一生,她在电影圈忙碌了十几年,19部电影全都扑街,一点水花都没有激起来。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打破她连续两部失败电影的阴影,改变了未来。
“我知道了,腾导刚刚通知我了。”苏策穿好衣服去洗漱,耳边是刘一菲在手机中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心情。
“二百六十九万!”韩三坪惊讶地看着《那些年》的首映数据,同档期还有一部程龙的电影呢。
“只要稳住,票房应该不错。”韩三坪笑道。
“影评人的评价都很不错,影院反馈,观影人群的讨论度也挺高。”助理说着《那些年》的情况。
一部电影的真正口碑要到第三天才会出现,第一二天的,参考价值不强。
韩三坪看向助理。
“助理咽了口唾沫,《神话》的上座率倒挂很严重了。”
《神话》是中影重推的电影,给的排片很高,程龙的名气,也配得上这样的重视。
高排片最大的问题就是上座率的问题。
韩三坪手指敲打着桌面,每一下,都像是敲在助理的心里。
《那些年》是这个助理负责,为《那些年》争取利益,也符合他的利益。
“再等等吧。”韩三坪没有做出改变,《神话》有中影的投资,签的发行合同,有排片要求。
助理没有再多说什么,离开了办公室。
媒体对《那些年》有一些报道,总体来说报道还算正面。
第二天的票房超过三百万,上座率很高。
“别了我的校花啊,我的青春无悔。”
“异地真的不能长久吗?”有人在网络中发起提问。
“你考上了青华,他考上了美大,我考上了地瓜,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星六高中,高三五班张超,有同学看到我吗?”
“我的神仙姐姐太美了,最美校花,不接受反驳。”
“上天让天仙下凡,绝对是个错误,她不属于人间。”
网络上对《那些年》和刘一菲的讨论很多,尤其是学生群体。毕业是所有学生避不开的话题。他们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同学。
电影的关注度在学生群体中被拉高,很多人因为同学的推荐走进电影院。
现在这个时代,电影的观影主体是城市高收入群体,有闲钱有时间看电影。
学生群体的观影潜力还没有开发出来,接下来几年,随着学生群体走进电影院,票房才会节节升高。
《那些年》的上映,精确地打进了学生群体中,提前引爆了学生的观影需求和社交需求。
面对汹汹而来的学生,影院自然不会看着钱白白溜走,想办法给《那些年》安排场次。
第三天,影院主动调高了《那些年》的排片,从其他电影的排片中挤出来。
同时缩短中间的休息时间,增加播放场次,《神话》的场次也被影响。
不是说《神话》不厉害,《神话》已经上映十天了,观影的高峰期已经过了。
《那些年》上映第三天的票房达到五百万。网络上出现口碑效应和跟风效应。
随着场次的增加,《那些年》每天的票房都在超越。
“新人演员,电影大卖,老将不敌,日票房第二。”
媒体是懂报道的,很快就抓住了实时热点,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
报道中,把演员的配置、投资横向对比。
“小成本的逆袭,四天收回成本。”这家媒体分析了《那些年》的投资,五百万的投资,一千五百万回本,四天时间,已经回本,剩下的票房都是赚的。
“据悉,这部电影由刘一菲独自投资,和编剧兼主演的苏策共同持有票房收益。”
“哈工大才子,杀进娱乐圈,夺走神仙姐姐的初吻。”
“苏策的剧本,刘一菲投资,两人在剧中饰演男女主,他们是如何认识的呢?”
媒体从各个角度报道这部电影,分析、探究、引导,加大了电影的知名度,让一些不关注网络的人也注意到,有一部火爆的电影正在上映。
小报记者就狂野多了,标题一个比一个劲爆。
“十八岁的少女,挥剑斩落程龙。面对群雄避退的国际巨星,刘一菲敢于亮剑,直面恶龙。”
“老将的哀鸣,神话被刺破,国际巨星折戟沉沙。”
小报记者不怕把刘一菲捧太高,也不怕得罪程龙,就怕没人看到他们的报纸。
英皇很快注意到票房的变化,一部校园爱情片,本来没放在心上,没想到现在票房被影响得这么厉害。
他们调查发现,很多影院把《神话》的场次放在了早晨、凌晨,有些干脆不掩饰,排片给到《那些年》。
英皇立即向中影抗议,在媒体上斥责这种情况。
“院线违反合同,降低了《神话》的排片。”《神话》的场次明面上没减少,但院线增加总体播放场次,就是在百分比上,降低《神话》的排片占比。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两个小年轻谈恋爱的电影,赢了国际巨星谈恋爱的电影,倒翻天罡。
最让英皇生气的点在于,内地电影媒体太不给香江电影面子,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这才是赤裸裸的羞辱。
苏策根本不回应,地位不同,说什么都会被过分解读,《那些年》的观影已经引发观影热潮,从学生群体,往观影主体人群蔓延。
《那些年》不是说拍得多好,而是走在了市场变革的时候。
英皇在媒体的控诉没有起到作用,影院继续给《那些年》排片,《神话》的场次减少。
他们找到中影,面对这种情况,韩三坪也很无奈,《神话》中影也投资了,他也希望《神话》的票房好。
但现在的情况,《那些年》太火爆了,经过调查,《那些年》的观众,很多都是第一次走进电影院。
对于市场而言,《那些年》的贡献比《神话》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