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参见皇上!”张天华来了一个非常标准的礼仪,不像张大牛那样,不分场合的喊皇上万岁。
李桓其实也不在意这些繁文缛节,直接给张天华下达命令:“从现在起,调派情报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去搜集晋国公的不法证据!”
“微臣领旨!”张天华说道:“微臣这就派人去打探晋国公的情报,只要一有情报,马上就向皇上报告!”
“赶快去做吧!”
打发走了张天华,李桓转过头又和张大牛说话:“就先按着三两银子的价格,继续收购煤炭。”
“皇上,那我们不是亏了吗?”张大牛说话非常直接:“我们打造火枪,是为了保卫大楚国,晋国公是大楚国的王公,他现在涨价,分明是在中饱私囊,趁火打劫!”
张大牛说的这些忤逆之言如果换在其他皇帝身上,都会震怒,但对李桓来说,却非常高兴。
要不说让劳动人民当官呢,有话直说,只有这样,才能戳破问题,不像那些老官僚,个个都怕担责任,问题再大也捂着不说。
这种心理,李桓在穿越之前就了解了,不管谁当了皇帝,老官僚们都照样升官发财两不误,大楚国也是这样一点一点败坏的。
“放心,到时候叫他一分不少全都吐出来!”李桓信心满满地说道。
以大楚国的情况,只要是个官吏,就无官不贪,晋国公这些王公贵族们也都一样,都做了不少欺男霸女的事情,只要等张天华的报告上来,就能够处理晋国公。
到时候直接给他来一个抄家,不光让他把吃进去的银子吐出来,还要把他的家底也全都拿过来,另外可以利用晋国公府做为阵亡将士抚恤营,让那些孤儿寡女们都住在里头。
张天华办事非常有效率,当天晚上的时候,就送来了关于晋国公不法的情报证据。
“晋国公在京师南面的王家村强买了1000亩土地!”张天华报告说。
“好,你做的非常好!继续搜集!”李桓表彰道:“事情办成之后,我会赏赐情报部门10万两白银,另外额外赏赐你1万白银。”
听到这个消息,可把张天华乐坏了,重重一个头磕到地上:“谢皇上恩赐!”
张天华动力十足的下去了,李桓也同样非常满意。
以晋国公的家产论,怎么也有五六百万两银子,拿出11万两白银分给张天华和情报部门的工作人员,会让他们工作更加积极。
接连三天,张天华的情报是一份接着一份,有如雪花一样飘来。
看着越来越厚的证据,李桓是一点也不着急,把所有的证据都交给了穆冰云她们,让她们按犯罪的类别分门别类整理出来。
“摆驾!”拿到这些整理好的证据后,李桓下旨道。
赵忠已经有很久没有听到这个命令,自从搬出皇宫以来,不管什么事情李桓都是轻衣小轿,甚至有的时候是步行出去。
现在下了这样的命令,是要去办正事了!
“是!”
赵忠领了命令,马上就去执行,没一会的功夫,御驾就摆好了,李桓上了车驾,随着赵忠的一声“起驾”,御驾人马去往晋国公府。
晋国公府在东城永康坊,是东城最大最繁华的街坊,很多的王公贵族都住在这里,街道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但是当李桓的御驾出现在这里时,整条街道都清空了,人们站在街道两边议论纷纷。
“皇上今天竟然坐御驾了!”
“皇上这是要去哪家王府?”
“肯定是有人犯事了,上次皇上御驾出巡,还是抄平山伯王府和忠勇侯王府的时候!”
在人群的议论声中,御驾在晋国公府门外停下,赵忠对着府门高喝一声:“皇上驾到!”
不过多时,晋国公就带着人出来迎接了:“微臣恭迎皇上。”
论辈份,晋国公比原主要大一辈,但是论尊卑,晋国公是臣,李桓是主,晋国公得跪拜。
李桓端坐在车驾上,看着匍匐在地的晋国公,给赵忠递个眼神,赵忠马上冷声喝道:“晋国公,你可知罪!”
这一句就把晋国公给喝懵了。
平日里晋国公没少做坏事,但都没往上心去,再怎么说,他也是当今皇上的叔叔,自家人的坏事,那能叫坏事吗。
“请皇上明示!”晋国公定定心神说道。
“大胆!”李桓一个眼神,赵忠就喝道。
李桓非常清楚,对付晋国公这样的皇亲国戚,必须得摆谱,而且摆的小了还不行,得往大了摆。
果然,赵忠这一声喝,马上就提醒了晋国公,在李桓面前,他只是个臣子,赶忙磕个头说道:“皇上,微臣不知道犯了什么罪,还请皇上明示!”
李桓又一摆手,赵忠拿出列举好的罪状,开始宣读:“晋国公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赵忠一条接一条的念着那些罪状,晋国公听得更懵,怎么也没有想到,李桓竟然会对宗亲开刀。
还不等赵忠念完,就打断说道:“皇上明鉴,微臣冤枉!”
“你是说,我冤枉你了?”直到此时,李桓才缓缓开口:“这些罪状,都是我让人去调查,才查出来的!”
李桓随即下令:“晋国公身为宗亲,为害我大楚国,将他全家老小全都打进天牢,审问清楚,再行定罪!”
听到这个圣旨,围观的人群里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声,这些人平时都没少受晋国公欺负,现在看到他要遭现世报,都高兴得不得了。
再看晋国公,已经是面色如土。
御林军不在京城,所有的抓捕都由太监们执行,尽管是这样,晋国公一家人也不敢有丝毫反抗,抓捕行动非常顺利。
押走了晋国公一家人,李桓随即又命令进府抄家搜查,不久之后,一辆辆装满了真金白银的马车不断的赶出晋国公府,驶向冰莹宫。
而李桓则进了晋国公府内,拿过那些地契,从其中找出西山煤矿的地契。
“有了这张地契,大楚国就不愁没有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