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把取暖设备安装在这里!\"朱雄英指挥道,\"让老人和孩子先暖起来!\"
匠造学堂的新式取暖炉很快架设起来,温暖的热气驱散了刺骨的寒意。百姓们围坐在取暖炉旁,感受着久违的温暖,眼中噙满泪水。
\"多谢太孙!多谢太孙!\"百姓们跪地叩谢。
朱雄英连忙扶起他们:\"别跪!大家都是大明子民,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是应当的。\"
他一边安排救援,一边仔细询问灾区需求,确保救灾物资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惠民药局的医者们也紧随其后,为冻伤的百姓提供及时救治。
在朱雄英的亲自指挥下,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粮食、衣物、药品源源不断地送达灾区,取暖设备也安装到了最需要的地方。许多本可能冻死饿死的百姓因此得救,活了下来。
一位白发老者握着朱雄英的手,颤抖着说:\"老汉活了七十多年,从未见过如此贤明的太孙。您亲临灾区,与我们同甘共苦,真乃我大明百姓之福啊!\"
朱雄英被这朴素的话语深深触动,他坚定地说:\"国之兴衰,系于民生。我们推行改革,发展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场灾难虽然不幸,但我们会一起度过难关,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十日后,大雪终于停歇,救灾工作也取得显着成效。伤亡人数远低于初期预估,灾区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朱雄英在返回南京前,又下令在灾区设立长期救助站,确保百姓能安全度过这个艰难的冬天。
回到南京城,朱雄英立即向朱元璋汇报灾情和救援情况。朱元璋听完,眼中含泪,欣慰地说:\"雄英,你做得很好。在这场危机中,你展现出了一个真正君王应有的担当和智慧。\"
朱雄英谦虚地回应:\"这都是祖父教导有方。孙儿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朱元璋深深地看着他:\"大明的未来,朕越发放心了。\"
春日的暖风轻拂过南京城,吹绿了城内外的树木花草。紫禁城中,朱雄英站在御花园的亭子里,望着远处长江的方向若有所思。此时,刘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来。
\"殿下,您找老臣有事?\"
朱雄英微笑着转身:\"先生来得正好。请看这幅地图。\"他展开一幅精细绘制的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从大明到西洋各国的航线,\"大明立国已有近三十年,国内政局逐渐稳定,百姓生活日渐富足。但我总觉得仅有内部发展还不够,大明若要真正强盛,必须向海洋拓展。\"
刘基仔细审视地图,赞许地点头:\"殿下目光如炬。自古中原王朝多重农轻商,专注于陆地疆域的扩张与巩固,忽视了海洋的重要性。殿下能有此见识,实乃国家之福。\"
朱雄英指着地图上的几个港口城市说:\"我计划扩建南京、泉州、宁波等沿海港口,加强我大明水师实力,同时派使者出访东南亚、印度、波斯湾等地区,建立正式的外交与贸易关系。\"
\"此举甚好!\"刘基捋须微笑,\"当年郑和下西洋,正是向世界展示我大明国威,开辟通商之路。殿下若能继承此志,必将使大明更加繁荣。\"
正谈论间,侍官前来报告:\"殿下,陛下传召。\"
朱元璋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目光依旧炯炯有神。见朱雄英进来,他放下手中奏折,问道:\"雄英,听说你近来对海外之事颇为关注?\"
朱雄英躬身行礼:\"是的,祖父。孙儿以为,大明立国以来,多注重陆地防御,特别是北方边防。但若要国力更强,经济更盛,不能忽视海洋的重要性。\"
他将自己的海洋战略娓娓道来,朱元璋静静聆听,偶尔点头。朱雄英说到兴起处,眼中闪烁着光芒:\"海洋不筑墙,却连通世界。通过海上贸易,我们可以将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销往更远的地方,换取外国的珍奇物产与白银,充实国库,富民强国。\"
朱元璋沉思片刻,忽然笑道:\"你这想法,比朕年轻时还要远大啊!朕年轻时只想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到了今日,大明已然稳固,确实该向更远处看看了。\"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际:\"朕准了。你可调用足够资源,推行这海洋战略。不过,记住一点:贸易可开,但大明尊严不可失;财富可求,但百姓利益为先。\"
\"孙儿谨记祖父教诲。\"朱雄英恭敬应道。
得到朱元璋首肯,朱雄英立即展开行动。他首先下令扩建南京港,增强水师实力。匠造学堂的能工巧匠们日夜赶工,改良造船技术,研发新型宝船。
匠造学堂总监李孟忠兴奋地向朱雄英汇报:\"殿下,新型宝船已完成设计,比旧式更轻更快,帆索系统也更为精巧,操作更为便捷。最重要的是,我们改进了船体结构,使其在风浪中更为稳定,特别适合远洋航行。\"
朱雄英仔细查看图纸,不时提出问题,最后满意地点头:\"很好,立即着手建造。我要在三个月内看到第一艘新宝船下水试航。\"
与此同时,朱雄英选派懂得外语、熟悉贸易的使者,前往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些使者不仅带去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礼品,还携带详细的贸易提案,向各国介绍互市通商的益处。
\"太孙殿下有令:凡是愿与大明和平通商的国家,皆可派使节来南京参加'通海大会',共商海上贸易规则。\"大明使者在各国传达着朱雄英的邀请。
三个月后,首艘新型宝船\"通远号\"在长江下水试航。朱雄英亲临现场,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巨大的宝船缓缓驶入江面,船帆猎猎作响,船身在水中稳健前行,性能远超预期。
\"万岁!\"观礼的官员和百姓欢呼雀跃。
朱雄英站在岸边,心潮澎湃。他知道,这不仅是一艘船的下水,更是大明海洋战略的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