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皇帝李显诗
赏鉴《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古韵中的重阳盛景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诗歌开篇便点明了时间为重阳节,这正是秋意正浓之时 。一个“正”字,强调了重阳与秋季的高度契合,秋高气爽,天空澄澈如洗,远方山峦连绵起伏,大地被斑斓的秋色所笼罩,正是登高望远、赏秋抒怀的绝佳时刻。“三杯兴已周”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节日里饮酒的畅快惬意之态。三杯美酒入腹,酒意微醺,兴致也随之高涨起来,这份兴致,不仅仅是源自酒兴,更饱含着对节日的深深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欣然接纳。诗人以如此轻松愉悦的笔触,宛如一把钥匙,瞬间将读者带入了那充满欢乐氛围的节日场景之中,让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秋日里的丝丝快意与节日的热闹。
颔联“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此句堪称神来之笔,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美妙的自然景象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桂花细碎的花瓣漂浮在斟满的酒杯之上,随着酒液的轻轻晃动而微微摇曳,刹那间,馥郁的桂香与醇厚的酒香相互交织、弥漫开来,萦绕在鼻尖,令人陶醉不已。而“吹花向酒浮”中的“花”,或许是凌霜傲放的菊花,或许是秋日里肆意绽放的其他繁花,它们在微风的轻抚下,悠然飘落在酒中,为这杯美酒增添了一抹灵动而迷人的色彩。诗人凭借其敏锐至极的观察力与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重阳节独特的高雅情致与浪漫氛围,更使得自然与人文、美酒与繁花达到了完美融合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让人为之倾心。
颈联“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信手拈来费长房与茱萸、陶渊明与菊花的故事。茱萸,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能够辟邪驱灾的灵物;菊花,则一直是高洁品格、隐逸情怀以及长寿寓意的象征。诗人在此处对这两种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事物进行描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诗歌底蕴更为深厚;另一方面也恰到好处地渲染了重阳节的节日氛围,隐隐流露出诗人对长寿安康的美好祈愿以及对高尚品格的无限向往,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沉而动人。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尾联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眼前美好景色与欢乐时光的深深留恋之情。在诗人看来,不必长途跋涉远赴那遥远的龙沙之地,仅仅身处这临渭亭中,便能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节日时光,沉醉在秋日美景与节日喜庆氛围相互交融的美妙情境之中。诗人通过这样一番感慨,将自己对重阳节的喜爱之情推向了最高潮,同时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其对生活的炽热热爱以及对每一个美好瞬间的珍视,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
李显的这首《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宛如一幅笔触细腻、色彩斑斓的重阳佳节画卷。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重阳节的诸多元素一一描绘呈现,从登高饮酒的畅快,到赏桂观花的雅趣,从茱萸菊花的文化寓意,到节日欢乐氛围的渲染,无一遗漏,皆被巧妙地融入诗中。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却又意境优美深远,耐人寻味。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对重阳节的礼赞之歌,更是一扇穿越千年时光,了解唐代节日文化与诗人内心丰富世界的珍贵窗户。透过这首诗,即便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能够真切地领略到唐诗那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感受古人在重阳佳节的欢乐与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