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知道了。”
这低语,像寒冰碎片,刺破了夜的寂静。
陶毅猛地抓起枕边的剑,剑锋在月光下闪过一道冷冽的弧光,却只捕捉到窗棂上摇曳的树影。
“谁?出来!”他厉声喝道,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却无人应答。
只有窗外,风声呜咽,仿佛鬼魅的嘲笑。
陶毅的心沉了下去。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警告,更是宣战。
张铭,这个狡猾如狐的漕运官员,终于撕下了伪装,露出了獠牙。
而他,陶毅,这个穿越而来的元朝领袖,却还被蒙在鼓里,像一只被蛛网缠住的猎物,动弹不得。
“他们在暗,我在明……”陶毅喃喃自语,手指紧紧攥着剑柄,指节泛白。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像是被困在迷雾之中,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
漕运改革,是他稳定朝纲、巩固权力的关键一步。
可如今,张铭等人的阻挠,让他举步维艰。
他们就像附骨之疽,牢牢吸附在漕运这根大动脉上,贪婪地吸食着国家的血液。
陶毅知道,他不能再等了。
他必须尽快找出张铭的罪证,将这个毒瘤彻底铲除。
否则,漕运改革将毁于一旦,他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想起之前调查漕运时发现的一些蛛丝马迹,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或许就是破局的关键。
他连夜派人秘密布置,在漕运衙门附近、张铭的府邸周围,都安插了眼线。
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忠诚可靠,而且善于伪装。
他们像幽灵一样,潜伏在黑暗中,监视着张铭等人的一举一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刻都像是在煎熬。
陶毅的心,始终悬着,他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害怕被张铭察觉,更害怕……失败。
终于,在第三天的深夜,一个眼线传回了消息。
“大人,张铭今晚在城郊的‘醉仙楼’与几个人密会,行迹十分可疑。”
陶毅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他知道,机会来了!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悄悄地换上了一身便服,带上几个心腹侍卫,直奔“醉仙楼”。
“醉仙楼”内,灯火通明,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
陶毅一行人,悄无声息地潜入其中,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张铭。
只见张铭正与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低声交谈着。
桌子上,摆满了金银珠宝,还有几本账册。
陶毅的心,猛地一跳。他知道,这些就是张铭贪腐的证据!
他深吸一口气,示意侍卫们做好准备。
然后,他猛地推开房门,大步走了进去。
“张大人,好雅兴啊!”陶毅冷冷地说道,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张铭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他怎么也没想到,陶毅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他惊恐地望着陶毅,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怎么,张大人不欢迎我吗?”陶毅步步紧逼,眼神如刀,仿佛要将张铭生吞活剥。
“陛……陛下……”张铭终于回过神来,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浑身颤抖如筛糠,“臣……臣……”
“你什么你?!”陶毅猛地一拍桌子,那几本账册和金银珠宝,顿时散落一地,“这些,就是你贪污漕运银两的证据!你还有什么话说?!”
陶毅说着,发动了“历史洞察之眼”。
他看到了张铭的过去,看到了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贪腐之路,看到了他如何与那些贪官污吏勾结,如何欺上瞒下,如何中饱私囊……
那些画面,像走马灯一样,在他眼前闪过。
他看到了张铭的贪婪、狡诈、残忍……他看到了那些被张铭害得家破人亡的百姓,看到了那些被张铭压榨得苦不堪言的漕工……
陶毅的眼中,充满了愤怒。他恨不得立刻将张铭碎尸万段!
“历史洞察之眼”带来的信息,与他之前调查的线索,完美地吻合在一起。
这让张铭再也无法抵赖。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惊呆了。
他们看着张铭,他们知道,张铭完了,而他们,也难逃干系。
“来人,将张铭拿下!”陶毅一声令下,侍卫们立刻上前,将张铭五花大绑。
张铭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
他像一条丧家之犬,哀嚎着,求饶着,丑态百出。
陶毅看着张铭的狼狈样,心中却没有一丝怜悯。
他知道,对这种人,绝不能心慈手软。
“把这些账册和金银珠宝,都带回去!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张铭的罪行!”陶毅冷冷地说道。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漕运衙门。
那些贪腐官员,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他们知道,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他们了。
“皇上圣明!”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呼一声。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跪倒在地,高呼“皇上圣明”。
陶毅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他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漕运改革,终于看到了曙光!
就在这时,李达,那个民间漕运帮派的头目,走到了陶毅面前。
“陛下,之前是我误会您了。您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皇帝!”李达说着,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代表漕帮的所有兄弟,向您保证,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漕运改革!”
陶毅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李达的支持,对漕运改革至关重要。
有了民间漕运帮派的力量,改革的道路,将会更加顺畅。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陶毅拍了拍李达的肩膀,
夜,依旧深沉,但陶毅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漕运改革,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他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张铭被押下去的时候,突然回头,死死地盯着陶毅,那眼神,怨毒而又绝望,像是一条濒死的毒蛇,在做最后的挣扎。
“陶毅……你……你不会有好下场的……”这诅咒像是一把生锈的钝刀,在陶毅的心头来回拉锯,钝痛而令人窒息。
他看着张铭被拖走,消失在黑暗的甬道深处,只留下那双怨毒的眼睛,像两点鬼火,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夜风更冷了,带着运河特有的潮湿和腥气,吹得陶毅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站在漕运衙门的门口,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心中却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走了过来。
是王大人。
他一直站在人群的边缘,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
此刻,他终于走了出来,站在了陶毅的面前。
“陛下……”王大人微微躬身,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敬佩,有释然,也有……愧疚。
陶毅看着他,心中五味杂陈。
王大人,是朝中少有的清流,也是他一直想要争取的力量。
但之前,王大人对漕运改革一直持观望态度,这让陶毅心里多少有些没底。
他知道,王大人是在权衡利弊,在观察局势,也在……考验他。
如今,王大人终于表态了。
这意味着,他认可了陶毅的做法,认可了漕运改革的方向。
“王大人,你能来,朕……很欣慰。”陶毅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陛下,臣之前……有所顾虑。”王大人低着头,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臣担心……漕运改革,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会引起朝局动荡……”
陶毅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他知道,王大人说的是实话。
漕运,牵扯的利益太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现在,臣明白了。”王大人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陶毅,“陛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元,为了百姓!臣……愿意追随陛下,为漕运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陶毅的眼中,闪过一丝激动。
他紧紧地握住王大人的手,声音有些颤抖:“好!有王大人相助,漕运改革,一定能成功!”
那一刻,陶毅感觉自己不再孤单。
他有了王大人的支持,有了李达的支持,有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漕运的复兴!
有了王大人的加入,漕运改革的阻力,似乎一下子小了很多。
朝堂之上,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也开始转变态度。
他们看到了陶毅的决心,看到了漕运改革的希望,也看到了……自己的机会。
陶毅趁热打铁,立刻召集了一批官员和专家,开始重新规划漕运路线和管理制度。
他将“历史洞察之眼”所看到的信息,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
“我认为,应该在现有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新的支线,连接南北,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我建议,应该建立一套严格的漕运管理制度,杜绝贪腐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对漕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我赞成!我们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漕运建设,这样可以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也可以激发漕运市场的活力。”
在陶毅的带领下,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每一个建议,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论证。
每一个方案,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陶毅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满载货物的船只,在运河上穿梭往来。
他仿佛听到了,漕工们嘹亮的号子声,在运河上空回荡。
他仿佛闻到了,运河两岸,稻花飘香,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就在陶毅以为漕运改革即将步入正轨的时候,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运河,年久失修。
许多河段,淤泥堆积,河道狭窄,甚至出现了坍塌的现象。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漕运的效率,也给漕运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漕运改革,将无从谈起。
陶毅站在运河边,看着眼前浑浊的河水,看着那些摇摇欲坠的堤坝,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这又将是一场硬仗……
“陛下,”一名负责勘察运河的官员,脸色凝重地走到陶毅身边,“这几日连夜勘探,发现淮安府附近有一段河堤……”他顿了顿,似乎有些犹豫该不该说下去,压低声音凑近陶毅耳边说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