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岁宴的热闹余韵尚未完全消散,醇亲王载沣却陷入了更深的忧虑之中。
每日处理朝廷大事及王府事务之余,载沣总会独自在书房中,对着满桌的公文与情报暗自皱眉。
载沣深知,大清如今的局势已然岌岌可危。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保皇党与北洋派系以及清流党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光绪皇帝虽有心变法图强,奈何手中并无实权,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掣肘,以至于变法失败被囚禁在瀛台。
而慈禧太后年事已高,身体平时看着还好,但不时也有小疾发作。却依旧牢牢把持着朝政大权,不愿放权。这微妙的权力平衡,仿佛脆弱的丝线,随时可能断裂。
更何况内部各地革命党不断反扑起义。而对外列强环伺大清,以北方俄罗斯帝国及东洋日本为最甚。
载沣也积极参与朝政,希望找到一条拯救大清王朝的命运之路。载沣也是希望改革,但是是加强中央皇权,巩固帝制,让大清王朝变强,而非削弱大清王皇室权利。
载沣时常想起光绪皇帝那无奈又充满渴望的眼神,也清楚慈禧太后的身体状况已成为大清政局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一旦慈禧太后驾崩,朝堂必将陷入更大的混乱,各方势力必定会为了争夺权力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再看看列强虎视眈眈,不断蚕食着大清的领土和主权。
甲午战败、庚子国变,一次次的屈辱条约让大清的国力急剧衰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间反清情绪也在悄然滋生。
这十分利于革命党的快速发展。清政府对此镇压也是防不胜防。
载沣又想到自己的儿子溥仪(凌霄),在抓周时展现出的聪慧,心中既欣慰又担忧。
载沣深知,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即便溥仪(凌霄)天赋异禀,想要有所作为也绝非易事。
载沣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溥仪(凌霄)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成长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中,为大清、为家族寻得一线生机。
于是,载沣犹如一位沉稳的舵手,开始更加频繁地与朝中那些志同道合的大臣们商议对策,处理政务。
载沣试图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如拨云见日般找到平衡各方势力的方法。
载沣一面又如饥似渴地加强与洋务派的联系,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理念,为大清这艘巨轮注入新的动力,增强其国力;
载沣一面又犹如在钢丝上跳舞般小心翼翼地周旋于北洋派系和清流党之间,避免卷入那如漩涡般的不必要的政治纷争。
在王府中,载沣也更加注重对溥仪(凌霄)的教育,知道溥仪才一岁,牙牙学语的年纪,什么都不懂,但还是寄予厚望。
除了请最好的先生教授传统的经史子集作为启蒙,还特地安排了一些懂得西方知识的幕僚,给载沣(凌霄)讲解外面世界的情况,希望溥仪能开阔眼界对外界事物增加了解的兴趣。
而不是在这偌大的王府之内自成一派。为日后应对复杂的局势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