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宴过后,储秀宫的气氛陡然变得凝重压抑。
慈禧太后回到寝宫后,便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虚弱,身体仿佛被抽去了力气,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丝丝倦意。
传太医来请脉看过后,直说寿宴上慈禧太后可能饮食过量了,次日宫内就传出太后身体不适的消息。
慈禧太后本身患有痢疾病,这之后病情可能加重,出现腹部胀痛、频繁如厕等症状。
慈禧太后斜靠在榻上,双眼微闭,心中清楚自己的大限或许真的要到了。
一连数日,慈禧太后都在调养身体,试图让自己的精神状态能好一些,以便处理这至关重要的大事。
待精神稍有恢复,慈禧太后深知不能再耽搁,便命人紧急召见诸位重臣。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紫禁城瞬间暗流涌动。王公大臣们神色匆匆,脚步急切地朝着养心殿赶去。
众多的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心里都明白,此次召见意义非凡,极有可能决定着大清未来的走向。
养心殿内,气氛庄严肃穆。
大臣们鱼贯而入,按品级依次站定,殿内鸦雀无声,只能听到众人微微的呼吸声。
慈禧太后端坐在御座之上,慈禧太后虽强打精神,但那苍白的脸色和深陷的眼窝,还是暴露了她此刻的虚弱。
“众爱卿,哀家近日身体抱恙,自觉时日无多。这大清的江山社稷,总要有人来继承。”
慈禧太后声音虽弱,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大臣们听闻此言,纷纷跪地,高呼“老佛爷洪福齐天,定能长命百岁”,可声音中却难掩惶恐与不安。
慈禧太后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起身,接着说道:“立嗣之事,关乎国本。哀家思来想去,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乃皇室血脉,且聪慧伶俐,可继承大统。”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毕竟,溥仪年纪尚幼,如此年幼的皇帝,在风雨飘摇的当下,能否撑起大清这摇摇欲坠的江山,实在令人担忧。
庆亲王奕匡率先出列,跪地奏道:“老佛爷圣明。然溥仪年幼,恐难以即刻亲政,这朝堂之事,当如何处置?”
慈禧太后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载沣可任摄政王,辅佐溥仪处理朝政。遇大事,仍需向哀家奏明。”
慈禧太后心里清楚,载沣为人忠厚老实,虽能力有限,但在这复杂的局势下,或许是相对稳妥的选择。
军机大臣袁世凯也上前一步,说道:“老佛爷,如今局势动荡,列强环伺,国内亦有诸多不稳因素。新帝即位,需尽快稳定人心,还望老佛爷早做定夺。”
袁世凯表面上是在为大局考虑,实则内心也在盘算着自己的利益,想着如何在新的权力格局中站稳脚跟。
慈禧太后微微点头,又接着安排了一系列后事,包括新帝登基的仪式流程、朝廷各部的职责划分,以及对一些重要事务的嘱托。
慈禧太后事无巨细,一一交代清楚,似乎想要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政治经验和智慧,都倾囊相授,为大清的未来再做最后一次努力。
整个召见过程持续了许久,待一切安排妥当,慈禧太后已疲惫不堪,她挥了挥手,示意大臣们退下。
大臣们缓缓退出养心殿,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色,有忧虑、有思索、有期待,而大清的命运,也在这一刻,被悄然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