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八月底
乾清宫东暖阁
“这次叫你来,是江南巡盐御史林如海的事。”康熙坐在上首,也不废话,直奔话题。
四爷肃着一张脸,认真听着。
“这是林如海上的遗折。”
梁九功接过康熙手上奏折,转交给雍亲王。
四爷看着奏折时,耳边又响起皇阿玛的说话声。
“林如海庶子正在你府里当伴读,年纪太小。林如海乃忠心能臣,这后事可得好好办。
正好,你安排人陪同他一起去江南料理他后事!”
四爷领旨后,转身离开之际,眼中闪过一丝深意,心中暗自盘算着此事背后的意义。
雍亲王府
四爷的幕僚邬思道听说话,当即微微一笑,拱手道:“恭喜四爷,此事若能办妥,必能在江南安插更多人手,为将来铺路。”
四爷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先生所言极是。林如海在江南经营多年,若能借此机会接手他的人脉,对我们大有裨益。”
想来,皇阿玛让他派人去江南,也有让他接手林如海人脉的缘故。
不然,哪会特意让他安排人一起去。
四爷第二天就派了心腹高无庸带人陪同林如海庶子奕安前往江南林府。
高无庸是他身边得力的太监,办事稳妥,深得他信任。
一行人抵达江南后,高无庸与林府管家交接时,管家悄悄递给他一封秘折。
“这是老爷生前留下的,里面是他安插在江南的人手名单。”
林如海生前,已经给忠心的老管家交代过了。
这封秘折就交给随同奕安一同来的人手上,至于是谁,只跟老管家说到时候就知道了。
果然,等一行人到来之后,雍亲王府身边的得力太监高无庸,就是这行人中最为关键的。
高无庸不动声色的接过秘折,只淡然的点头。
当然,交接秘折的时候,都是偷偷的进行的。
同来吊唁的荣国府的人,压根就不知道。
甚至,荣国府一开始就是抱着趁机捞油水的心思来的。
然而,当他们看到雍亲王心腹太监高无庸这尊“大佛”坐镇林府,顿时不敢轻举妄动。
高无庸冷眼扫过荣国府的人,淡淡道:“林府的丧事,圣上意思,林御史其子年纪尚幼小,就由雍亲王府派人助其安排。
诸位若有心吊唁,便请按规矩行事,莫要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荣国府的人被高无庸的气势所慑,更何况,后头还有雍亲王府支持,只得老老实实地吊唁。
在高无庸的盯视下,林府管家将林府的所有家当一一列出清单,封存妥当,随后安排人将这些东西全部运回京城林府老宅。
期间,高无庸还有一项任务——见证林黛玉嫁妆的交接。
此前林如海病重时,早已预料到自己时日无多,便提前为黛玉做好了安排。
他将黛玉的嫁妆单子一一列好,并将嫁妆封存妥当,交给了林府管家。
临终前,他特意嘱咐管家:“待老爷我过世后,将这些嫁妆单子和封存的嫁妆一并交给荣国府。
但务必请雍亲王府的人在场见证,以免日后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管家含泪应下,他可是知道荣国府的人是什么货色的,心中对老爷的深谋远虑深感敬佩。
果然,在林管家与荣国府派来的人一同清点黛玉的嫁妆单子,并查验封存的嫁妆时,荣国府的人原本还想趁机捞些油水。
可旁边有高无庸冷眼旁观,丝毫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这不敢轻举妄动,可不是不想动,而是高无庸的人眼睛太利,盯的太紧,他们压根没找到能钻的空子。
高无庸也对这荣国府的人很是蔑视,这些人真是大胆,即使有他镇着盯着,也总是蠢蠢欲动。
本不想再开口的,最终还是警告了一番。
“林御史生前已将嫁妆单子列得清清楚楚,封存之物也一一对应。
今日交接,便按单子上的数目来。我们雍亲王府,可不是好糊弄的。”
荣国府的人想起雍亲王爷冷酷不近人情的威名,再加上还有主子贾琏警告,何况实在被盯得紧,只得老老实实地按单子清点。
最后在交接文书上签字画押。
高无庸将两份文书收好,准备带回京城交给王爷。
其中一份,还得交到宫里皇上那。
林府里,荣国府下人的那些个心思,几乎所有人都看的很清楚。
年幼如林奕安也不例外,不禁对本就印象不好的贾家,印象更不好。
林黛玉或许是身体太过虚弱,加上每日素衣素食,守在灵前,心中满是悲痛与思念,压根没心思察觉这些事情。
又或许,不愿意这么想外家荣国府。
毕竟,在荣国府,她过的是挺好的。外祖母总是对她嘘寒问暖,下人们不过是编排了些她的话语,就被外祖母狠狠地敲打了。
这之后,再也没有闲言碎语出现。
……
倒是原本陌生的姐弟俩,因为同样的悲痛和思念,从而亲近了许多。
看着瘦弱的姐姐,年纪尚小安慰道:“姐姐,父亲虽然不在了,但我们还有彼此。
你一定要保重身体,父亲在天之灵也会希望我们好好的。”
黛玉听了,眼中含泪,轻轻点头:“奕安,你说得对。我们要好好活着,不让父亲失望。”
处理完丧事后,高无庸就安排回京城的事情。
林黛玉和荣国府的人,也一同随船回京。
但回到京中后,就分开了。
林黛玉依然是跟着荣国府的人回去,倒是林奕安并未跟着高无庸回雍亲王府,而是带着林管家等一众下人回了京城林府老宅。
小家伙想给父亲守完一年热孝,之后再回雍亲王府做伴读。
四爷感念他年纪虽幼,但颇有孝心,就如了他的愿。
一开始,小家伙是想守孝三年完再回去做伴读的,但四爷想着他年纪太小了,没有长辈教导,三年过去恐怕会耽误他的成长。
而且皇阿玛特意将他安排给弘晏做伴读,其实也是为了教导好他好好成长,以示对林如海这种忠心耿耿做事的臣子们的关心。
毕竟,林如海本来不必这么早过世的。
实在是,没有合适的人手派往江南,倒是让林如海在江南这样的险地待了十几年。
林如海的能力,没人能忽视。
待在江南十几年,经营了十几年的人脉,对于江南有些人来说威胁太大了,下毒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