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Easy杂志12月下刊专访-许嵩让耳朵享受的声音2012.11.30
不久前开了演唱会的许嵩,用他自己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在他看来音乐会看点不是最重要的,照顾好听众的耳朵才是最要紧的!
E:紧接在专辑之后,你就举办了自己的北京演唱会,对着场演唱会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许嵩:感受到观众就好了,我的音乐会重点不是玩3d特效或劲歌热舞杂技之类特别吸引眼球的东西。把每一首作品的故事内涵用视觉加听觉呈现出来才是第一位的。
E:以你自己的角度来说,这场演唱会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许嵩:在我看来,没“看点”,只有“听点”。办音乐会,照顾好听众的耳朵最要紧。当然,视觉和舞美都是一流的团队在做,绝对不含糊,我的意思只是说,我所关注的重点一直都在音乐性本身。
E:这次请了很多好朋友来,可见你圈内人缘也非常好。那至今为止最想要合作,但是还没机会合作的是谁呢?
许嵩:合作这件事就随缘吧,也许下张专辑会收录一两首和别人合唱的歌曲。
E:你的海报发出来然后大家发现你的皮肤超好的,那你的保养秘诀是什么呢?
许嵩:平时不太去钻研美容方面的问题。除了清洁加保湿,不会再额外做什么了。
E:很多人都觉得你的歌很能和他们的心境产生共鸣,那你觉得自己音乐里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许嵩:音乐的趣味性,即让人能够玩味的细节。在我的创作观里,词趣和曲趣是非常重要的。
E:作为原唱歌手,你创作时的状态一般是什么样的呢?
许嵩:创作一直都是我内心世界的映射,无关追逐,无关较量,无关欲望,仅仅就是在那一个时间段,我想要说的话,仅此而已。用音乐这种放松的形式去替人们反思生活,这是我一直追求的。
E:很多人都说,从你的音乐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一些细小的“动作”,你自己怎么看?
许嵩:生活中的很多平凡都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在我看来,那才是最珍贵、最动人的财富!
《当代歌坛》578期许嵩独家专访——良书益友2013.11.7
#当代歌坛578期#独家专访
许嵩——良书益友,许嵩说过,“好学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好学的人都是沉默的。”胡夏曾经在和许嵩一起逛台湾诚品书店时,被许嵩的书单吓到。2013年的许嵩推出《海上灵光》,“什么时间读什么书”,以及作为一个创作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独特读书思维,听许嵩聊《海上灵光》。
●关于音乐人许嵩——“做一件事要有所求才会有压力,比如求认同,求传唱,求销量。该体验过的我都体验过了。现在对我来说,忠于自己的内心去表达,音乐品质上认真去做,对得起听众和自己,就很好。”
●不能容忍自己在创作上犯什么错?——“我认为,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创作的本质就是‘一时的冲动’——一个动机,一个灵感,一个旋律片段或一两句妙手偶得的歌词,在某些时刻说来就来。然后,才是用理性思维慢慢扩展乐段,完善细节,编曲制作。我们能说一个冲动是对的或者是错误的吗?”
●写书的读书人许嵩——“我深信,在浮躁的人群之外,依然还有许多人是爱好读书的,只不过这些人是沉默的一群,读了就读了,学了就学了,而不会像浮躁的人乐于展示自己的肤浅。我们不要被浮躁的表象迷惑,比如说微信朋友圈或微博打开一看,发现哎呀好像大家都挺无聊的,挺颓的,都在迷茫,或者都在关心娱乐八卦,那自己浮躁也就没问题了……其实好学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好学的人都是沉默的。”
2012年的《梦游计》展示了许嵩继《苏格拉没有底》之后的一种只属于许嵩的醇熟姿态。不少人以为他今年怎么着也得再接再厉拿一张专辑出来。然后看着这一年过去了四分之三,专辑没出来,许嵩倒是出了人生中的首本摄影随笔集《海上灵光》——在这个演艺人争先出书晒幸福秀智商破下限的当口,在艺人的书大多成为其“附属周边”的当口,《海上灵光》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至于对于“出书”这件事儿本身,相信没有人怀疑许嵩,他的每段歌词都可以是一个故事。这本书之于他,不过是众多值得品读的作品之一,书本内外,许嵩值得品读的,有许多。
许式良心读书经
在人们的普遍意识当中,写书的人都得是一肚子学问的。事实上大学毕业后,许嵩除了有演出和生病的日子外,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他有意识地去保持,让大脑保持一种总在吸收养分的状态。不难想象他对于信息的摘选储存的自我道理。虽然不好说自己是不是同龄歌手中读书最多的人,但是许嵩的读书经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参考性和指向性的。“有些朋友从校园出来以后就一心工作,不再花时间去读和自身业务无关的书了,其实读书可以不那么功利的。”
当:在浮躁成了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层的情绪当下,很多人已经很难坐下来好好地去读一本书了,对于未经世事的青少年,你建议他们去读什么类型的书?
嵩:我觉得,这个要看个人趣味的,无法统一也不必求同。如果所有人都是看某一类型的书长大,拥有同一种知识构成,那这个世界就不妙了,不会再有各行各业的人才,丰富多彩的各式人生。在青少年阶段,还未确定将来的事业方向时,最好尽可能地去宽阔自己的视野,什么领域的书都找来读一读,哪怕只是点到即止——这会让自己更广博,也会体会到知识的无尽,从而更加好学,看待起事物来也就比较不容易陷入偏狭,不会盲目自大,因为懂得了在这个世界巨大的信息量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的。你看有很多人非常喜欢下论断,喜欢评价别人,这种没来由的自信就是读书少的结果,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的浅陋。
当:你的创作当中,词曲是完整一体的浑然“许嵩”的,所以你的歌总会有饱满的画面感。读书在营造这种画面感方面给了你什么样的助益呢?具体一点说说看?
嵩:读得多看得多,脑海中自然而然会积累很多画面,积累很多情绪触发点,写歌的时候思路会变得很宽阔。具体举例子说的话,比如《胡萝卜须》这首歌的成型吧,当我作出这首带有戏谑感的音乐,想表达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时,脑子里就浮现出以前读过的一个叫《胡萝卜须》的短篇小说——于是,借题发挥的空间就来了。
当:“出书”对于你而言,是试图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嵩:我去年也这么认为……不过人的想法总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这也是生活有意思的地方。换一种表达方式,也让关注我的人接收到更多面向的我,这是挺好的一件事。对我而言这本《海上灵光》是我的作品,而不是一个“艺人周边产品”。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充盈着我的想法。
当:音乐之外,“书”会成为以后经常性的与受众交流沟通的手段?比如说,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出一本不同类型的书什么的。
嵩:是的,不过音乐工作已经很忙,写作是最需要静心去做的事情,不可刻意为了写而写,以后看机缘吧。
[海上灵光]的正确打开方式
旅行之于人类的意义,流浪,休憩,放空,感悟:旅行之于现代演艺人的意义,又多了些“游学”、“充电”种种附加值,然后许嵩的希腊行并无那许多负累:“我们只是去别人的生活情境里游走,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来,能带回一些感受和思考就该知足。如果对一次旅行抱有太多的期待和要求,其实反而丢掉闲适的心情。出发的时候我都没想过要出书,带着摄影团队也只是想捕捉一些画面留纪念。没想到会有如此冲动来写下一些思考并立即出版。可能这种无目的性,反而让很多读者喜欢这本书的随意和轻松。”
在希腊,他拍下了很多触动自己的画面,与此同时产生的禅道思考,都写在了书里。读书和写书有一个共同奥义,带来太多功利目的。本身的乐趣就会大打折扣。写歌,听歌也一样。所以看到这里的你们,不妨摊开“许嵩”的标签。来看看这本《海上灵光》。
当:单纯说感觉,你的音乐当中的一些元素与希腊元素碰撞,就好像香油遭遇咖啡,如果不认同,请激烈地反驳这一点^^
嵩:是的,我的很多歌里有大量中国民乐元素,歌词谈论的话题也常常是本土的事件、故事,而希腊完全是另一派风情了,在我的音乐里是没什么希腊音乐元素的。
当: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会看到大世界中,自己的小,希腊行的过程当中你看到了那些“大”以及哪些“小”?
嵩:世界之大,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走出去交流才体会得到。当我们封闭自己,固着在自己的思维里,其实就和不读书一样容易陷入偏狭。所以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重在获取这种身和心的经历,不要问结果,终极的结果就是全部都得死——生命非常渺小——而生命是否能够实现伟大,就取决于在生到死的这段时间,我们做过些什么,经历过什么。
当:如果让你给大家一个合适的角度去认识希腊的韵味,会是什么角度?在你眼中的希腊是什么样子的?给我几组形容词吧?
嵩:闲适,深远。前一个词指现在希腊人的生活状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后一个词指他们的老底子,无论是在哲学、数学、文学、体育……他们有深远而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在创作《苏格拉没有底》时的一些想法,在真正去到希腊时是否有了改变或者说进阶?
嵩:《苏格拉没有底》这个标题和希腊本身其实并无多大关联,只是借题发挥表达一种态度:对于生活,我们应该保持思考。这种思考没有止境,没有底,也不该有底。
当:视觉第一印象,会好奇,《海上灵光》封面上符号的奥义是什么?除了书里的图文,装帧上面你也有给出自己的意见吗?
嵩:是一串日历吧?那是在希腊的日期。表明这本书“视觉日记”的特点。封面,请设计师一共设计了七八种,我选了目前的这种,很多同事当时反对,印出来小样以后再看,就又觉得是有它的力量的,遂达成一致。此外,纸张和字体也是我指定的。
当:如果说让你为路人最快速简洁地解读《海上灵光》的意思,海是爱琴海?灵光指代什么?那么相对路人,你希望引导你的受众群了解希腊的什么?
嵩:一些灵光乍现的东西吧。我不想刻意引导谁谁,一旦有了要引导、要展示的心理,文字里就会有意无意地说教,这就丧失灵气了。这本书应该是很轻松闲适的,所以我创作的时候特别注意表达的节制,如果读过,你应该可以体会到这本书的文字写作是以一种非常精简的模式在运行的。
话术
是一门语言艺术
想当初首次直面许嵩还是《苏格拉没有底》的宣传期,因为时间关系面访变成了邮件访,不知是不是笔者的错觉,他松了口气。第二次直面是在一次拉票会的后台,堆满服装的艺人休息室。角落里苏醒和胡夏在小声聊天,笔者和许嵩面对面坐在沙发里,被他不时爆出的冷笑话逗得下巴失踪,从此深信其幽默感深藏不漏。
照理来说,三年来过,如今他必然更为娴熟于风趣话术,于是笔者也就愈发期待这三度直面。不过因为他的日程,访问又一次需要依托邮件。然而从开篇的“你好你好!”到随后接连不断的冷幽默,许嵩让单薄的文字一秒变亲切,所以你看,他就是很讲求语言艺术的。而且,谁不喜欢和聪明人聊天?因为聪明人能听出你提的问题的层次,然后把问题下面的问题一并回答。
当:对于外界给你的“精神领袖”的定位你自己怎么看?
嵩:近视,看不清啊......
当:好吧,那说好的新专辑据说要明年了?
嵩:嗯,反正再过两个月就到明年了,明年并不遥远。
当:近期似乎对于地方性的“贴近群众”的演出更上心?
嵩:除了北京是中央,其他都算地方吧......
当:你的作品都很值得深挖,尤其在思想方面,不过一直在自己的意识圈子里似乎别人很难走进去,不过这似乎是作品成为“被研究对象”的理由?
嵩:我很少写非常大的题目,比如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爱啊,希望啊,梦想啊,团圆啊,什么大小场合都能唱。我常常是从非常微小、偏僻的地方着笔,我不太考虑它的商业性(可表演性)。绝不会有演出请我去唱《违章动物》、《拆东墙》......你懂的。即使谈情说爱,我也避免直接去表达情感。汉语言博大精深,可以玩的空间很大,不必表达得太直接,就如同美女不穿衣服一样,反而不是最迷人的选择。最性感的美女,常常是半露不露甚至完全不露的——音乐的性感,与此类似。至于别人懂不懂,喜欢不喜欢,不用去想,想太多就想歪了,偏离初心。没必要为了讨别人喜欢而改变什么。
当:入行迄今为止最为强烈的一次自我怀疑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又是如何调整自我状态回到正轨的?
嵩:主要是我不善于交际,也不喜欢热闹,内向的性格最初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好作为创作人之外的艺人工作。后来发现,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也并不需要改变什么,真诚待人就足够了。当身边的人都渐渐了解我就是这种个性,也就不会产生误会了。
当:艺人之所以需要充电,是因为一般在这个圈子两三年,都会有被掏空的感觉,所以你有被掏空的感觉吗?或者说,需要充电吗?如果需要,希望是什么形式的充电?
嵩:没有,电量目前还够用。比如一直在聊的阅读和旅行都是很好的充电。
良书益友小伙伴
笔者两周前访问胡夏,感觉到了他去年到今年的成长,而让人意外的是,胡夏的这种成长当中有很多许嵩的影子,这很有意思。比如说胡夏一直在反复地强调,“许嵩真的是个不错的朋友。”乐此不疲地聊到和许嵩共同兴趣的东西,以及从许嵩那里学到的东西,创作、钢琴、乒乓球什么的。不久前他更作为嘉宾,为许嵩的武汉演唱会站了台。
不难看出,在他看来许嵩是他的良师益友。这段“手拉手上球案”的小伙伴友谊很值得津津乐道,而在外界看来,原本冷冰冰的许嵩高岭之花的形象,有了亲切的意味——其实任谁都是需要朋友的。而对于这种种的猜测或者揣度,许嵩也有自己的话要说。
当:对于娱乐圈的友谊怎么看?
嵩:我近视,所以不太爱看别人的事情,也不看清楚。
当:交朋友倾向同龄还是比自己年纪小的人?更看重朋友的什么特质?
嵩:各年龄段的朋友均有分布。交朋友,人品是基本配置,然后就是看学识和智慧——胸无点墨的人或者脑筋笨的人,别说一起畅聊什么深刻的话题了,就算只是一起出去吃饭喝酒,都会觉得乏味。
当:之所以对你和胡夏的友情意外,是因为原来觉得你是高岭之花不食人间烟火的诶......
嵩:哈,烟火还是要食的,朋友还是要处的。大隐隐于市,我们每个人即便内心已是一座孤岛,生活中的自己依然可以像一片森林里的一棵树那样,与周围的一切和谐共生,抛弃掉那个强大的“自我”概念。过于执着于“自我”,眼里就会看不到别人,而目中无人显然不是件好事。
当:胡夏有说过你们打乒乓球、弹钢琴的故事,以你的角度,怎么看待和胡夏的友谊呢?
嵩:感谢他的赞赏,乒乓球方面我就不谦虚了......钢琴,他自己已经很厉害,应该说我们是在互相切磋。至于唱歌,他比我唱得好啊。出版新歌之前我们常常互相把歌发给对方品鉴,互相提些意见。好朋友就是像这样,互相取长补短。
当:和胡夏聊时有个细节,就是他说一到你家就会看到好多好多的书,在台湾地区的时候在诚品书店,他更是被你的书单吓到:“哇你看这种书哦,哇哇哇你还看这种书哦??”在书籍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到他,要跟他交流的吗?
嵩:他到的是我北京的家,更多的书是在老家。记得上次我让他从我这儿拿走的是一些关于混音和编曲方面的书吧,因为他现在对创作和音乐制作开始有兴趣,期待他早日发表自己的作品。
[标签城墙]之外
虽然去过一趟希腊,然后许嵩自己对已“神话”本身兴趣不大。笔者并不意外把填空题“许嵩是________,不是________”抛给他的时候,他选择不回答。外界已经给了许嵩够多的定义,然后谁能说那些定义就是许嵩自己?众多标签铸就了一堵城墙,很多人就此将他推上一个神坛,然后标签城墙和神坛都和许嵩本身无关,他的生活游离到很远,他以自己的方式读着书,写着书,写着歌,唱着歌。领袖什么的太微妙,许嵩还是那个许嵩,他无需去证明些什么,也为刻意地为自己做什么证明。他向来理性,也会继续理性地活着。
当:是否有因为被“神化”而带来的困扰?比如类似偶像包袱的存在——万年刘海什么的。
嵩:事实上,赞或者贬的评价我都全盘接受,不会做任何补充或解释。根本上是因为,我许嵩不会因为任何标签、批判,而变成更好或者更坏的许嵩。那些标签离我的生活很远。
当:以你的理解,现在学生受众到底要什么?
嵩:我哪知道别人咧?你知道,有很多人,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
当:你在音乐上保持百分百自由的同时也收获了好的口碑和市场,对此是否有绝对自信?
嵩:“百分百自由”有绝对自信,但“良好市场和口碑”没有,因为我压根没去研究市场。
当:如何保持上述状态呢?你知道,上身和低谷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
嵩:让自己勤奋一些呀,勤能补拙。
当:三年前你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三年后的现在?猜想再三年后的自己的模样?
嵩:三年前的现在,我正在筹备《苏格拉没有底》,是对墙坐着,回答你的问题。三年后,站起来了——三十而立。
当:那对这次的访问下个定义吧?什么时候面访一次哟,还是很期待和你面对面聊天的^^
嵩:有很细心地筹备问题,我感受得到,谢谢你的认真,下一回见面聊!o(n_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