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盛冬接到了林警官的电话。
他告诉我们,在排查华韵集团参与古琴演奏会的人员时,发现了一位名叫江念梧的工作人员,非常符合之前我们给出的标准,也是苏州籍。
刚刚已经请江念梧到了警局了解情况,林警官说他想邀请我们两个也过去。
盛冬自然不会拒绝,我们立刻驱车赶到了警局。
在警局的走廊上,林警官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
江念梧已经被带到审讯室,对古琴演奏会袭击案,他坚称自己只是在场的工作人员之一,因为当时没有灯光,他认为自己连目击者都不算。
盛冬建议林警官详细分析一下江念梧的家庭背景,看看能不能找到突破口,尤其是直系亲属的工作信息,健康状况等。
林警官又带着同事详细找来资料,发现江念桐的父亲江启珩也在断徽楼工作过,1995年因为生病提前退休。
听到这个信息,盛冬看向林警官,林警官眼睛一亮,向盛冬一挑大拇指。
说心里话,我并没有想到1995年有什么特殊,不过看他们的表情,应该是个突破的关键。
我之前问过盛冬,以他的超绝反应,为什么会选择智商普通的我来做搭档,单纯看重我的武力值么?
他怎么回答的我记不太清了,就记得三个字:钝感力。
因为我和盛冬不是警员,不能参与审讯,不过能在观察室通过摄像头来了解过程也算不错。
只见江念梧坐在审讯室的椅子上,他大约三十多岁,身形消瘦,相貌斯文,略显憔悴,戴着黑框眼镜,眼神中透着一丝忧郁。
当林警官提到1994年的雨夜古琴被窃案时,我刚领会,提到江启珩1995年病退这个信息时,盛冬和林警官的反应。
江念梧此时的表情发生了明显变化,眼中的忧郁变为了痛苦和愤怒,双手紧紧握住了椅子的扶手。
林警官见状,放缓了语气,继续说道:”江先生,我知道你心里有苦衷。”
“这些年你背负了很多。我想帮你找到真相,给你和你的家人一个交代。善良的人,不应该背负冤屈。";
";如果你愿意,让我们一起揭开当年的真相,让犯罪的人,都被绳之以法。”
江念梧思索了几分钟,仿佛做了决定一般,开口讲了起来。
江念梧的父亲江启珩,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古琴修复师,多年来在断徽楼勤勤恳恳,修复了无数珍贵的古琴。
然而多年前的一个意外发现,却将他卷入一场阴谋。
当年,江启珩在古琴的例行检查和保养中,发现断徽楼保存的珍品,绿绮的明代仿琴居然被调了包。
原本放着绿绮的琴囊里是另一只民国的古琴,造型跟绿绮接近,都是仲尼式,但是从材质到音色明显都不是绿绮。
江启珩心知事情重大,马上跟断徽楼的领导汇报,正准备报警时,领导让他第二天在库房中清查一下,再报警。
领导的话,不得不听,江启珩也知道这件事一旦没查清楚,声张出去会有恶劣影响。
就想等第二天清库以后再做理论。
却不想那雨夜竟成了噩梦的开端。
一场突如其来的劫案,明代古琴被盗,而这一切,都是陆徽明精心策划的阴谋。
陆徽明时任断徽楼库房保管员,这个岗位有两个人,老的保管员视力很差,又临近退休,因此很多工作都是由当时30岁左右的陆徽明来做。
本应守护这些珍贵文物的陆徽明,看到仓库中有很多名贵乐器,实际上都是价值不菲,动了歪脑筋。
当时法制观念淡漠,流传着一种不良风气,很多人借文物保护不利,盗掘盗卖文物到海外,谋取暴利。
陆徽明也有了这个邪恶的念头,就准备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准备将明代古琴据为己有。
江启珩发现古琴被掉包后,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准备铤而走险。
断徽楼的领导跟陆徽明早就沆瀣一气,现在为了不让事情败露,只能先找借口拖延一下。
陆徽明声称自己有办法解决,让领导放心。
他趁雨夜袭击了仓库保安老周后,制造出古琴被盗的假象,以此掩盖自己的罪行。
之后几个月,他带着明代古琴和民国的古琴偷渡到国外。
将琴倒卖后,换取了大量资金。
凭借着这笔不义之财,陆徽明成立了华韵集团,主做民乐文化交流和古琴制作等业务,摇身一变,成了商界风光无限的跨国企业家。
此次他来b市大剧院举办盛大的古琴演奏会,也是为了借绿绮的名气,同时觉得绿绮琴跟自己有渊源,可谓冥冥中自有定数。
实际上绿绮一直都珍藏在博物馆,所谓唐代绿绮都是他玩的宣传把戏,实际上台上的古琴是根据古琴特征进行仿制的新琴。
陆徽明此举,一是为了扩大自己在古琴界的影响力,提升华韵集团的知名度;二是在大师演奏结束后,当场宣布此琴为华韵集团仿制,以此彰显集团的制作工艺,为自己披上一层“文化传承者”的外衣。
而真正的绿绮琴,始终安然无恙地珍藏在博物馆中
贺康也向盛冬透露了这一消息,警方内部同样得到了证实。
苏醒后的陆徽明在审讯中也承认这一点。
原来,江念梧为了给父亲报仇,精心策划了这一切。
他在演出现场对电路做了手脚,导致演出中途突然停电。
在黑暗中,他趁机袭击了陆徽明,用古琴调音扳手击打在他的后脑。
随后,利用滑轮装置,将那床仿琴藏到了剧院的通风口。
多年前,陆徽明袭击保安老周时,戴着江启珩的工作手套,那手套上沾染了修复古琴用的朱砂。
虽然没有其他证据能证明是江启珩做的,但他一直遭受了众人的背后议论,最终生病提前退休。
十年后江启珩心病难医,冤屈未解,郁郁而终。
盛冬在舞台上找到的两种粉末,灰色的成分为鹿角和瓦灰,本来是明代以前制作古琴灰胎的原料。
经过盛冬检验,发现配比过于精确,恰好鹿角和瓦灰各占50%。
贺康确定,从已知古琴文物研究发现,并没有如此精准的原料配置,因此也确认这是现代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