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阅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一、回目概述与背景

1.回目含义阐释

“薛文起悔娶河东吼,贾迎春误嫁中山狼”这一回目,字面意思清晰明了。“薛文起”即薛蟠,“河东吼”指的是夏金桂,她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薛蟠娶了她后定会懊悔不迭。“贾迎春”是贾府二小姐,“中山狼”则是孙绍祖,他凶狠残暴、忘恩负义,迎春误嫁于他,注定命运悲惨。

从象征意义来看,“河东吼”象征着悍妒、泼辣的女性形象,夏金桂的出现给薛家带来了诸多纷争与混乱;“中山狼”象征着忘恩负义、凶狠无情之人,孙绍祖的恶行加速了迎春的悲剧结局。

此回目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前文对人物性格和家族背景的铺垫,又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进一步展现了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和人物命运的无常。

2.故事时间与人物年龄

本回故事发生在红楼十六年的八月十八至冬月三十日。这一特定的时间范围,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氛围和背景。八月十八,秋意渐浓,象征着贾府繁华背后已悄然出现衰败的迹象;而冬月三十,临近岁末,更凸显出一种岁暮天寒、物是人非的凄凉感。

主要人物的年龄情况也颇具深意。贾宝玉十六岁,真实年龄十九岁,此时的他已逐渐从懵懂走向成熟,对身边人事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晴雯之死、迎春出嫁等事件让他的心境发生了巨大转变。林黛玉真实年龄十八岁,正值青春妙龄,情感细腻而敏感,她对祭文的评改展现出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内心的多愁善感。史湘云称黛玉叫“林姐姐”,真实年龄十七岁或十八岁,活泼开朗的她在这复杂的环境中也难免受到影响。薛宝钗“十七岁”,真实年龄二十岁,她的成熟稳重在家族事务和人际关系处理中愈发凸显。

年龄设定对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有着重要影响。年轻的宝玉面对身边人的离散,更加重了他的伤感情绪,促使他创作《紫菱洲歌》来抒发感慨。而黛玉的年龄使她在情感上更加含蓄深沉,对祭文的修改也体现出她对宝玉情感的微妙回应。宝钗的成熟则让她在薛家面临夏金桂这一难题时,努力维持着家族的平衡。这些年龄差异和变化,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3.时代与家族背景

《红楼梦》以清朝为时代背景,彼时封建制度已步入晚期,表面繁华,实则内部矛盾重重。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严格的束缚,等级制度森严,家族利益至上。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下,婚姻往往成为家族利益交换的工具,个人的情感和意愿被忽视。

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表面上钟鸣鼎食、富贵荣华,实则内部已千疮百孔。家族内部管理混乱,经济上入不敷出,子孙后代大多骄奢淫逸、不思进取。贾府的这种家族背景对本回情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贾赦为了偿还欠孙家的五千两银子,将女儿贾迎春许配给孙绍祖,完全不顾迎春的幸福。这一行为反映出贾府在经济困境下,为了维持家族的表面风光,不惜牺牲女儿的终身大事,体现了封建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同时,也揭示了贾府内部的腐朽和堕落,贾赦作为家族长辈,只图个人私利,丝毫不顾亲情和伦理。

薛蟠娶夏金桂同样受到家族背景的影响。薛家虽是皇商,但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为了提升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薛蟠的婚姻也被家族纳入了考虑范围。夏金桂出身富贵,薛家希望通过这门亲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夏金桂的凶悍泼辣却给薛家带来了无尽的麻烦,这也反映出封建家族在婚姻选择上的盲目和短视。

在这样的时代和家族背景下,本回中的人物命运被无情地裹挟,他们的悲剧结局是封建制度和家族腐朽的必然结果。

二、祭文改削情节解读

1.祭文内容与创作意图

《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为祭奠晴雯所写的一篇祭文,情感真挚,辞藻华美。祭文开篇便表达了对晴雯的深切哀悼,“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营造出一种哀伤、无奈的氛围。

文中对晴雯的赞美和怜惜之情溢于言表。宝玉将晴雯比作“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高度赞扬了晴雯的高贵品质、纯洁性格、聪慧精神和美丽容貌。同时,也对晴雯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茞兰竟被芟鉏!”将晴雯的被逐和离世归咎于周围的邪恶势力。

从创作意图来看,《芙蓉女儿诔》是宝玉情感的宣泄口。晴雯是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丫鬟之一,她的纯真、直率和反抗精神与宝玉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晴雯的死让宝玉感到无比悲痛和愤怒,他通过这篇祭文来抒发自己对晴雯的思念和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在展现人物性格方面,这篇祭文充分体现了宝玉的叛逆和多情。他敢于用如此华丽的辞藻和激烈的言辞来祭奠一个丫鬟,打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同时,祭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也展现了宝玉多情善感的一面,他对晴雯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柔软和善良。《芙蓉女儿诔》不仅是一篇祭奠之作,更是宝玉性格和情感的真实写照。

2.黛玉评改祭文

黛玉对《芙蓉女儿诔》的评改,充分展现了她卓越的文学素养和细腻的情感态度。当宝玉将祭文读给黛玉听时,黛玉并未急于给出评价,而是认真倾听,展现出对文学创作的尊重。

她指出“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两句不够妥当,建议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一修改看似细微,实则精妙绝伦。“茜纱窗”比“红绡帐”更具诗意和情境感,它暗示了宝玉与晴雯之间那种若有若无、似近还远的情感距离。而“我本无缘”则将宝玉的无奈和遗憾表现得更加深沉,与“卿何薄命”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反差,使祭文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从这一修改建议中,可以看出黛玉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对字词的选择和运用极为精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反映出她细腻的情感态度。她深知宝玉对晴雯的感情,通过修改祭文,不仅提升了祭文的艺术水准,更在不经意间融入了自己对宝玉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宝玉对黛玉的建议反应十分积极。他先是“忡然变色”,这一反应表明他对黛玉的见解深感认同和震撼。随后,他欣然接受了黛玉的修改建议,这体现出宝玉对黛玉文学才华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在他心中,黛玉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是极高的,她的建议能够让祭文更加完美。

黛玉评改祭文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也为《红楼梦》增添了一抹诗意和浪漫的色彩。通过这一情节,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

3.祭文改削的深层寓意

祭文改削背后蕴含着对人物命运的暗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此句不仅是对晴雯命运的悲叹,也隐隐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的结局。“茜纱窗”是宝玉与黛玉日常相处的环境,“我本无缘”似乎预示着他们虽彼此倾心,却终究无法在一起。而“黄土垄中”则暗示了黛玉最终香消玉殒的悲惨命运,如同晴雯一般薄命。这一修改,将宝玉、晴雯和黛玉三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暗示了他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都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

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角度来看,祭文改削也有着深刻的寓意。《芙蓉女儿诔》本身就是宝玉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次大胆挑战,他用如此隆重的祭文祭奠一个丫鬟,打破了封建礼教中严格的等级界限。而黛玉的修改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批判。“我本无缘”体现了宝玉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无奈,他无法掌控自己的情感和命运,即使对晴雯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被逐离世。同样,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也受到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他们的缘分被家族利益、封建规矩所扼杀。

祭文改削还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晴雯的纯真、直率和反抗精神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导致她被污蔑、被驱逐。宝玉对晴雯的祭奠,是对这种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而黛玉的修改则是在这种反抗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美好情感的摧残。她通过文字,将宝玉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

祭文改削背后的深层寓意丰富而深刻,它不仅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更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揭示了封建制度下人性的压抑和美好情感的毁灭。

三、迎春婚事剖析

1.迎春人物形象

贾迎春是贾府二小姐,她的性格特点、身世背景和在贾府中的地位,共同造就了她的婚姻悲剧。

迎春性格懦弱,被人称作“二木头”。她在面对纷争时,总是选择息事宁人。在攒珠累丝金凤被奶妈拿去赌钱一事上,她并未据理力争,反而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使她在贾府中常常被人忽视和欺负,连丫鬟婆子们都不把她放在眼里。

从身世背景来看,迎春是贾赦与妾室所生之女。在封建家族中,庶出的身份本就使她地位低于嫡出子女。而且贾赦为人荒淫无道,对子女缺乏关爱和教导,这让迎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有力的庇护。她在贾府中没有强大的靠山,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

在贾府里,迎春的地位较为尴尬。她虽身为小姐,但性格软弱,不善于交际和表现自己,与精明能干的探春形成鲜明对比。她在贾府的社交圈子中存在感较低,既没有得到长辈们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与姐妹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这些因素对她的婚姻悲剧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她性格懦弱,在面对婚姻大事时,无法为自己争取幸福。贾赦将她许配给孙绍祖,她只能默默接受,不敢有丝毫反抗。庶出的身份使她在家族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贾赦为了一己私利,将她当作交易的筹码,全然不顾她的感受。而在贾府中较低的地位,让她在婚姻出现问题时,也难以得到家族的支持和帮助。

迎春就像一朵柔弱的花朵,在封建礼教的狂风暴雨中,无力抵抗,最终被无情地摧残。她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家族制度和她自身性格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令人深感惋惜。

2.孙绍祖其人

孙绍祖的家庭背景并不光彩。他的祖上因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贾府门下,并非诗礼名族之裔。这种出身使得他在社会上虽有一定地位,却缺乏真正的名门风范和文化底蕴。

从个人品行来看,孙绍祖是个十足的“中山狼”。他凶狠残暴、忘恩负义。在对待贾迎春时,他毫不留情地肆意践踏她的尊严和感情。迎春嫁入孙家后,他对迎春非打即骂,全然不顾夫妻情分。他的恶行不仅源于其本性的恶劣,也与他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和约束,养成了自私、贪婪、凶狠的性格。

在社会地位方面,孙绍祖袭了指挥之职,有一定的权势。这也是贾赦将迎春许配给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贾赦希望通过这门亲事来巩固家族的地位和利益。然而,他的社会地位并没有让他变得高尚和善良,反而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

孙绍祖成为“中山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背景的不光彩使他内心自卑,为了证明自己,他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同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让他变得自私自利,只看重利益和权势。

他对迎春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迎春本就性格懦弱,在孙绍祖的折磨下,她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身体也日益衰弱。孙绍祖的恶行加速了迎春的悲剧结局,使她过早地香消玉殒。迎春在孙绍祖的身边,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在痛苦中挣扎,直至生命的尽头。

3.贾赦许婚决策

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动机,深刻反映了家族利益和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

从家族利益角度来看,贾府当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贾赦为了偿还欠孙家的五千两银子,将迎春当作交易的筹码许配给孙绍祖。在他眼中,女儿的幸福远不及家族的经济利益重要。这种行为体现了封建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为了维持家族的表面风光和经济稳定,不惜牺牲女儿的终身大事。

贾赦自身的性格和品行也是导致这一决策的重要因素。他荒淫无道、自私自利,只图个人享受,对子女缺乏关爱和责任感。他在家族中地位较高,但却不务正业,不关心家族的长远发展。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他可能认为既解决了经济问题,又能通过这门亲事与孙家建立某种联系,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

社会因素在这一决策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婚姻往往是家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和利益交换。孙绍祖袭了指挥之职,有一定的权势和社会地位。贾赦希望通过这门亲事来巩固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家族在社会上的声望。他没有考虑到迎春的个人意愿和幸福,而是将她作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此外,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也使得贾赦的决策看似“合理”。在封建等级制度下,长辈对子女的婚姻有着绝对的决定权,子女必须服从长辈的安排。迎春作为庶出女儿,在家族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她的命运更是无法由自己掌控。

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的决策,是封建家族利益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决策不仅导致了迎春的婚姻悲剧,也进一步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对人性的摧残。迎春在这场婚姻中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她的悲惨命运令人深感同情和愤慨。

4.他人态度与影响

贾政对迎春的婚事持有反对意见。他深知孙绍祖并非良善之辈,其祖上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贾府门下,并非诗礼名族之裔。贾政从人品和家族背景等方面考量,认为这门亲事不妥,曾劝过贾赦。然而,贾赦一意孤行,贾政也无法改变其决定。贾政的反对虽未能阻止婚事,但体现了他相对正直的一面,他对迎春的命运有一定的担忧,只是在封建家族中,他的话语权在贾赦面前显得无力。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迎春这门婚事的不合理性,但却未能对迎春的命运起到实质性的扭转作用。

贾母对迎春婚事的态度较为复杂。迎春好歹是她的孙女,她虽觉得孙家不好,却并未出面坚决阻止。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贾赦是她的儿子,她或许不想过多干涉儿子的决定,以免引发家庭矛盾;另一方面,在封建家族中,婚姻大事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考量,她可能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贾母的不作为使得迎春失去了最后一道可能的保护屏障。她的默认态度让迎春在这场不幸的婚姻中孤立无援,加速了迎春悲剧命运的到来。

贾政和贾母等人的态度,反映出封建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他们的态度虽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大框架下,都未能真正改变迎春的命运。迎春在这场婚姻中,如同一只无助的羔羊,被家族的利益和封建的规矩推向了深渊,最终只能在痛苦中走向悲惨的结局。

5.迎春婚姻悲剧的意义

迎春的婚姻悲剧在《红楼梦》中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从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角度来看,迎春的婚姻完全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贾赦为了偿还债务、巩固家族地位,将她许配给孙绍祖,全然不顾迎春的个人意愿和幸福。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子女的婚姻由父母长辈包办,个人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制度剥夺了年轻人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机会,将婚姻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交易。迎春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冷酷和无情,它无视人性,只看重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交换。

迎春的婚姻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在封建社会,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她们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迎春性格懦弱,在面对婚姻的不幸时,只能默默忍受。她不敢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这是封建礼教长期束缚的结果。封建礼教要求女性温顺、服从,压抑了她们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迎春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她们在这种制度下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也是迎春婚姻悲剧的重要意义之一。迎春是众多红楼女性中的一个代表,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广大女性的共同遭遇。在《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女性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和束缚。迎春的悲剧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思考。

迎春的婚姻悲剧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情节,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对女性命运给予了关注,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对人性的摧残。

四、薛蟠娶亲情节分析

1.夏金桂人物形象

夏金桂外具花柳之姿,生得容貌艳丽,有着出众的外表,这为她增添了几分魅力,也让薛蟠在初见时便被吸引。然而,她的内在却与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从性格上来说,夏金桂内秉风雷之性,是个十足的悍妒、泼辣之人。她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容不得他人对自己有丝毫的违抗。在薛家,她刚一进门,就试图掌控家中的大权,对薛蟠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管束,不允许他与其他女子有任何接触。她的嫉妒心也极为强烈,看到香菱长得标致,便心生怨恨,想尽办法折磨香菱,试图打压她的存在。

在行为方面,夏金桂行事嚣张跋扈,毫无顾忌。她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吵闹不休,搅得薛家上下不得安宁。她不把婆婆放在眼里,对薛姨妈也多有顶撞,完全没有晚辈应有的尊重。她还善于使用手段,挑拨离间,在薛家制造矛盾和纷争,使得原本还算和睦的家庭变得鸡犬不宁。

夏金桂成为“河东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她出身富贵之家,从小被娇惯纵容,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她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也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教养。同时,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她的性格产生了影响。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一些富家女子却凭借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养成了骄横的脾气。夏金桂就是这样,她试图通过泼辣和凶悍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她的出现给薛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薛家原本是一个相对富裕和安稳的家庭,但夏金桂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静。她与薛蟠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使得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压抑。她对香菱的折磨,也让薛家内部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和混乱。薛家在她的折腾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和谐与安宁,家庭的衰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夏金桂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薛家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2.薛蟠与夏金桂的婚姻

薛蟠娶夏金桂的过程看似平常,实则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薛蟠上次出门贸易时,在顺路到的亲戚家与夏金桂有了交集。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夏家与薛家同在户部挂名行商,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联姻被认为是门当户对。双方家长一拍即合,便定下了这门亲事。

从原因来看,薛家虽为皇商,但社会地位并不高,希望通过与夏家联姻来提升家族的影响力和地位。而夏家看中薛家的财富,也想借此巩固自家的经济实力。薛蟠本人则被夏金桂的花柳之姿所吸引,并未深入了解她的性格,便欣然答应了这门婚事。

他们的婚姻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夏金桂内秉风雷之性,刚一进门就试图掌控家中大权,对薛蟠进行严格管束。薛蟠本就是个骄纵任性之人,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不甘被夏金桂约束,两人时常发生争吵。

在相处模式上,夏金桂采取强势的手段,通过吵闹、撒泼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嫉妒心极强,不允许薛蟠与其他女子有任何接触,一旦发现便会大发脾气。薛蟠则在愤怒时会对夏金桂动手,但往往又会在事后屈服于她的哭闹。这种相处模式使得他们的婚姻充满了火药味,家庭氛围紧张压抑。

这桩婚姻对薛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原本就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在夏金桂的折腾下,变得更加暴躁和颓废。他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逍遥自在,而是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烦恼之中。

对薛家而言,夏金桂的到来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她与薛蟠的矛盾不断升级,使得家庭内部关系变得复杂混乱。她对香菱的折磨,也让薛家的声誉受到了影响。薛家在她的折腾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和谐与安宁,家族的衰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薛蟠与夏金桂的婚姻就像一场灾难,给薛蟠和薛家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损失。

3.夏金桂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影响

夏金桂出身于“桂花夏家”,这是长安城中数一数二的大门户,与薛家同在户部挂名行商,家境富裕。这种富贵的家庭背景,为她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她骄横跋扈的性格。

在成长过程中,夏金桂被家人娇惯纵容,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她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教养。在家庭中,她是被宠爱的对象,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使得她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不断膨胀。她认为自己有权利掌控一切,不允许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

从社会地位来看,夏家的财富和商业地位使夏金桂在社交圈子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她的行为却与这种地位不相匹配。她行事嚣张跋扈,毫无顾忌,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吵闹不休。她不把长辈放在眼里,对薛姨妈也多有顶撞,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不被认可的。

夏金桂的行为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她的悍妒、泼辣和自私自利,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与安宁。在薛家,她的到来使得原本和睦的家庭变得鸡犬不宁,家庭内部矛盾不断升级。她的行为也影响了周围人的生活,让人们对她敬而远之。

她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富家女子的不良风气。在封建社会,一些富家女子凭借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养成了骄横的脾气,不懂得尊重他人,只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享受。夏金桂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她的行为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夏金桂的家庭背景塑造了她的性格和行为,而她的行为又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富家女子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气的一些问题。

4.香菱的命运转折

香菱在薛蟠娶亲前,虽身为侍妾,但在薛家的生活还算平静。她与薛蟠相处,也有过一段相对安稳的时光,并且还能在闲暇时向黛玉学习诗词,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夏金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夏金桂一进薛家,就将香菱视为眼中钉。她嫉妒香菱的美貌和温顺的性格,更担心香菱会分走薛蟠的宠爱。于是,她开始想方设法地折磨香菱。夏金桂先是给香菱改名为秋菱,试图从精神上打压她,否定她过去的身份和经历。接着,她在生活中对香菱百般刁难,让香菱做各种繁重的家务,稍有不如意就对她打骂。

香菱与夏金桂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夏金桂的凶悍和无理取闹,让香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但香菱性格温顺善良,她选择默默忍受,从不反抗。她的这种隐忍并没有换来夏金桂的怜悯,反而让夏金桂更加变本加厉。

这种冲突对香菱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本天真烂漫、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香菱,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胆小怯懦。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爱好,学习诗词的热情也被磨灭。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奈,只能在痛苦中挣扎。

在命运方面,香菱的处境愈发艰难。她在薛家的地位一落千丈,从一个被薛蟠宠爱的侍妾,变成了一个任人欺凌的丫鬟。她的生活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充满了苦难和折磨。她的身体也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劳累下逐渐垮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香菱的命运转折是《红楼梦》中女性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她们在男权社会和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成为他人的牺牲品。香菱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五、宝玉的情感与心境变化

1.宝玉对身边人事变化的感慨

在《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宝玉经历了晴雯之死、迎春出嫁、薛蟠娶亲等一系列身边人事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引发了他深深的感慨,也对他的情感和心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晴雯之死让宝玉悲痛欲绝。晴雯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丫鬟之一,她的纯真、直率和反抗精神与宝玉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晴雯的无辜被逐和悲惨离世,让宝玉感到无比愤怒和无奈。他通过创作《芙蓉女儿诔》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在祭文中,他对晴雯的赞美和怜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对周围的邪恶势力表示了强烈的愤慨。晴雯之死让宝玉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对人性的压抑,他开始对这个看似繁华却充满虚伪和罪恶的世界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迎春出嫁让宝玉感慨万千。迎春是他的姐姐,性格懦弱善良,却被贾赦许配给了凶狠残暴的孙绍祖。宝玉深知迎春此去必定命运悲惨,他为迎春的不幸遭遇感到痛心疾首。他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吟成《紫菱洲歌》,诗中充满了对迎春的不舍和对她未来命运的担忧。迎春的出嫁让宝玉意识到,即使是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女性的命运也无法由自己掌控,她们往往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薛蟠娶亲同样让宝玉心情复杂。薛蟠是他的表兄,而夏金桂是个悍妒、泼辣之人。宝玉深知薛蟠娶了夏金桂后,生活必定不会安宁。他为薛蟠的未来感到担忧,同时也对这种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感到不满。在他看来,婚姻应该是基于爱情和相互理解的,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利益交换。

这些身边人事的变化,让宝玉的心境变得更加忧郁和伤感。他开始意识到,人生充满了无常和无奈,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更加珍惜,同时也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腐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内心在痛苦和挣扎中逐渐成长,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紫菱洲歌》的情感表达

《紫菱洲歌》是宝玉在迎春出嫁后,因感慨世界上又少了几个清净女儿而创作的,其内容和情感表达与宝玉当时的心境紧密相连。

从内容上看,“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描绘了一幅秋意萧瑟、凄凉孤寂的画面。秋风冷、芰荷散、蓼花菱叶愁,这些景象暗示着迎春的离去,曾经热闹的紫菱洲如今变得冷清寂寞。

在情感表达方面,这首诗充满了宝玉对迎春的不舍和担忧。他用“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直接抒发了自己对迎春的深厚情感,强调了迎春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他深知迎春性格懦弱,嫁入孙家后必定会遭受孙绍祖的折磨,因此诗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痛心。

《紫菱洲歌》与宝玉的心境高度契合。此时的宝玉,经历了晴雯之死、迎春出嫁等一系列身边人事的变化,内心充满了伤感和无奈。他看到紫菱洲的衰败景象,联想到迎春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事物的易逝。这首诗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美好情感的向往。

在展现宝玉性格和情感方面,《紫菱洲歌》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体现了宝玉多情善感的一面,他对身边人的离去如此悲痛,说明他内心善良、重情重义。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迎春的悲剧让他意识到这种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美好情感的扼杀。《紫菱洲歌》是宝玉情感的宣泄口,也是他性格和思想的生动体现。

3.宝玉生病的原因与象征意义

宝玉生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抄检大观园以来,他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这些精神上的打击成为他生病的重要诱因。

晴雯之死对宝玉的冲击极大。晴雯是他身边最亲近且最能理解他的丫鬟,她的纯真、直率和反抗精神与宝玉的思想高度契合。然而,晴雯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被污蔑、被驱逐,最终悲惨离世。宝玉对此感到无比愤怒和无奈,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和对晴雯的深切怀念。这种强烈的情感折磨着他的心灵,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迎春出嫁同样让宝玉心情沉重。迎春性格懦弱善良,却被贾赦许配给了凶狠残暴的孙绍祖。宝玉深知迎春此去必定命运悲惨,他为迎春的不幸遭遇感到痛心疾首。迎春的出嫁让他意识到,即使是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女性的命运也无法由自己掌控,她们往往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这种对身边人命运的无力感,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除了精神上的打击,风寒外感也是导致宝玉生病的一个因素。在经历了种种羞辱、惊恐和悲凄之后,宝玉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此时他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受到外界风寒的侵袭。身体的不适与精神的痛苦相互交织,最终使他酿成一疾,卧床不起。

从象征意义来看,宝玉生病隐喻着贾府的衰败。贾府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部已经千疮百孔,矛盾重重。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就像是一场暴风雨,揭开了贾府内部的腐朽和黑暗。宝玉作为贾府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生病象征着贾府的元气大伤,预示着这个家族即将走向衰落。

同时,宝玉生病也体现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虽然有着叛逆的思想和追求自由的愿望,但却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陷入悲惨的境地,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奈和无力感,通过他的生病表现得淋漓尽致。宝玉的生病,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对封建制度和自身命运的一种无声抗议。

六、本回的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1.语言艺术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语言艺术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诗词歌赋的运用、人物对话的生动性和个性化,都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和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词歌赋的运用是本回的一大亮点。《芙蓉女儿诔》辞藻华美,情感真挚,宝玉用“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等语句,高度赞扬了晴雯的高贵品质和纯洁性格,充分展现了他对晴雯的深切哀悼和赞美之情。同时,这篇祭文也体现了宝玉的文学才华和叛逆精神,他敢于用如此隆重的祭文祭奠一个丫鬟,打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紫菱洲歌》则营造出一种秋意萧瑟、凄凉孤寂的氛围,“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描绘出紫菱洲的衰败景象,暗示着迎春的离去和命运的悲惨,也抒发了宝玉对迎春的不舍和担忧之情。这些诗词歌赋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为情节增添了诗意和浪漫色彩。

人物对话的生动性和个性化也是本回语言的一大特色。黛玉评改祭文时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她的文学素养和细腻情感。她指出“红绡帐里”不够妥当,建议改为“茜纱窗下”,体现了她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和精准把握。她的语言委婉含蓄,既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又不会让宝玉感到尴尬。而宝玉对黛玉建议的积极回应,如“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则体现了他对黛玉的尊重和欣赏。香菱与宝玉的对话则充满了生活气息,香菱一连串的问题,如“袭人姐姐这几日可好?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到底是什么病?”展现了她的天真烂漫和对身边人的关心。

这些语言特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诗词歌赋和人物对话,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世界和内心想法。在表达情感方面,诗词歌赋和人物对话能够更加直接、细腻地传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读者产生共鸣。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诗词歌赋和人物对话能够为情节的转折和发展埋下伏笔,引导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红楼梦》第七十九回的语言艺术堪称典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情节结构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情节结构上独具匠心,通过多条线索的交织、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展现出高超的组织故事和吸引读者的技巧。

本回存在多条线索并行发展。一条线索围绕宝玉展开,他先是祭奠晴雯,与黛玉就《芙蓉女儿诔》进行交流和修改,这一情节展现了宝玉对晴雯的深情以及他与黛玉之间的心灵契合。之后,宝玉得知迎春出嫁的消息,为此感慨万千,创作了《紫菱洲歌》,体现出他对身边人命运的关注和无奈。另一条线索聚焦于迎春的婚事,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虽反对却无法改变,迎春的悲剧命运逐渐清晰。还有一条线索是薛蟠娶亲,香菱告知宝玉薛蟠要娶夏金桂,夏金桂的凶悍泼辣为薛家未来的故事埋下伏笔。这些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本回丰富的情节内容。

情节的起伏和转折也十分精彩。宝玉祭奠晴雯时,原本沉浸在哀伤的氛围中,黛玉的出现带来了一丝轻松和诗意,两人关于祭文的讨论使情节稍有舒缓。然而,黛玉告知宝玉迎春出嫁的消息,又让情节急转直下,宝玉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无奈之中。在迎春婚事这条线索上,贾赦的草率决定和贾政的反对形成了冲突,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而薛蟠娶亲一事,从最初的议论纷纷到最终确定夏金桂,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转折。

这种情节结构在组织故事方面效果显着。多条线索的交织使得故事内容丰富多样,避免了单一情节的单调,让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使读者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阅读的欲望。读者会随着情节的发展,为人物的命运担忧,为故事的变化而揪心。同时,这种结构也有助于深化主题,通过不同线索的发展,展现出封建家族的腐朽、人物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等主题。《红楼梦》第七十九回的情节结构堪称精妙,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学盛宴。

3.象征手法的运用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祭文改削、人物绰号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主题和深化作品内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祭文改削是本回中重要的象征情节。宝玉所作的《芙蓉女儿诔》,经黛玉修改后,“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一句,不仅是对晴雯命运的悲叹,更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茜纱窗”象征着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我本无缘”则预示着他们虽彼此倾心,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在一起。“黄土垄中”暗示了黛玉最终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如同晴雯一般薄命。这一修改将三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和美好情感的摧残,深化了作品对封建制度批判的主题。

人物绰号也是象征手法的典型体现。“河东吼”用来形容夏金桂,“河东”一词源于北宋陈慥之妻柳氏凶悍善妒的典故,这里将夏金桂比作“河东吼”,生动地展现了她悍妒、泼辣的性格特点。她的出现给薛家带来了无尽的纷争和混乱,象征着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而“中山狼”则是孙绍祖的代名词,“中山狼”出自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比喻忘恩负义、凶狠无情之人。孙绍祖对迎春非打即骂,肆意践踏她的尊严和感情,加速了迎春的悲剧结局,象征着封建势力对善良弱小者的迫害,进一步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和不合理。

此外,环境描写也具有象征意义。宝玉在迎春出嫁后,看到紫菱洲“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都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这一凄凉的景象象征着迎春的离去和大观园的逐渐衰败,暗示了贾府这个封建家族的命运也将走向衰落,深化了作品对封建家族兴衰的主题探讨。

本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命运更加清晰可感,主题更加深刻鲜明,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多元,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

4.对主题的深化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深化原着主题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封建家族衰败、女性命运悲剧、人性弱点等主题的进一步揭示和探讨,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

本回进一步展现了封建家族的衰败。贾府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部已千疮百孔。贾赦为了偿还债务,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这种为了家族利益牺牲子女幸福的行为,反映出贾府在经济困境下的无奈和腐朽。薛蟠娶夏金桂,原本富裕安稳的薛家也因她的到来变得鸡犬不宁,家庭矛盾不断升级,预示着薛家的衰败。这些情节揭示了封建家族在经济、管理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表明封建家族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女性命运悲剧这一主题在本回中也得到了深化。迎春性格懦弱,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贾赦许配给凶狠残暴的孙绍祖,最终陷入悲惨境地。香菱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却因夏金桂的到来,遭受折磨,命运急转直下。黛玉对祭文的评改,也暗示了她自己的悲剧结局。这些女性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往往被他人左右,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人性弱点在本回中也有体现。贾赦荒淫无道、自私自利,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女儿幸福;夏金桂悍妒、泼辣,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嫉妒心,不择手段地折磨他人;孙绍祖忘恩负义、凶狠无情,对迎春肆意践踏。这些人物的行为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残忍等弱点,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腐蚀。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封建制度已步入晚期,表面繁华,实则内部矛盾重重。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严格的束缚,等级制度森严,家族利益至上。本回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对人性的摧残,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深化主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让读者对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七、本回在全书中的地位与影响

1.与前后回目的关联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薛文起悔娶河东吼,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与前后回目在情节和主题上紧密相连,对推动全书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情节关联来看,本回与前一回目存在着自然的承接。第七十八回中,宝玉为晴雯写下《芙蓉女儿诔》,表达对晴雯的深切哀悼。在第七十九回里,宝玉与黛玉就祭文进行交流和修改,进一步展现了他对晴雯的深情以及与黛玉之间的心灵契合。同时,前一回中抄检大观园的余波在本回中继续发酵,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的种种经历,兼以风寒外感,酿成一疾,卧床不起,体现了情节的连贯性。

本回也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了诸多伏笔。迎春嫁入孙家后,她的悲惨命运在后续回目中必然会有更深入的展现,孙绍祖的恶行将进一步加剧迎春的痛苦,直至她香消玉殒。夏金桂进入薛家后,薛家的矛盾和纷争必将升级,她与薛蟠、香菱等人的冲突会不断激化,为后续故事增添更多的戏剧性和张力。

在主题呼应方面,本回与前后回目共同深化了《红楼梦》的核心主题。封建家族的衰败是全书的重要主题之一,本回中贾赦为了家族利益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薛家因夏金桂的到来变得混乱不堪,都体现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矛盾,与前后回目中贾府经济困境、管理混乱等情节相互呼应,进一步揭示了封建家族衰败的必然性。

女性命运悲剧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本回中迎春和香菱的悲惨遭遇,与前面晴雯的离世、后面黛玉的泪尽而逝等情节相互映衬,共同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无奈和悲哀。

人性弱点这一主题在本回与前后回目中也有所体现。贾赦、夏金桂、孙绍祖等人的恶行,与其他回目中一些人物的自私、贪婪、虚伪等行为相互印证,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腐蚀。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通过与前后回目的情节关联和主题呼应,使全书情节更加连贯,主题更加深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文学世界。

2.对人物命运的预示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多处细节对人物命运进行了预示和暗示,这些预示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线索,为后续情节发展和人物结局埋下了伏笔。

黛玉的忡然变色是一个重要的预示。当宝玉将修改后的祭文“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念给黛玉听时,黛玉忡然变色。这一细微的反应暗示了她内心的波澜,也预示着她与宝玉的爱情终将以悲剧收场。“我本无缘”仿佛是命运的谶语,暗示着他们虽彼此倾心,却因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无法在一起。“黄土垄中”则暗示了黛玉最终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如同晴雯一般薄命。这一预示在后续情节中逐渐得到印证,黛玉的爱情在封建家族的利益纷争中逐渐破碎,最终含恨离世。

香菱的命运转折也是明显的预示。薛蟠娶夏金桂之前,香菱的生活虽不完美,但还算平静。然而,夏金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夏金桂嫉妒香菱的美貌和温顺,对她百般折磨。香菱从一个被薛蟠宠爱的侍妾,逐渐沦为任人欺凌的丫鬟,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这一命运转折预示着香菱的结局将十分悲惨。在后续情节中,香菱可能会在夏金桂的折磨下身心俱疲,最终香消玉殒,她的命运成为封建社会中女性悲惨遭遇的典型代表。

迎春的婚姻同样预示着她的悲剧结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孙绍祖被形容为“中山狼”,凶狠残暴、忘恩负义。迎春性格懦弱,在孙绍祖的折磨下,她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这一婚姻预示着迎春将过早地香消玉殒。在后续情节中,迎春可能会在孙绍祖的打骂和精神折磨下,身体日益衰弱,最终悲惨离世。

这些对人物命运的预示,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它们如同命运的齿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结局更加令人唏嘘不已。

3.对全书主题的贡献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丰富和深化原着主题方面贡献卓着,通过对封建礼教、家族兴衰、人性善恶等主题的进一步探讨和揭示,使读者对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封建礼教主题上,本回进一步展现了其对人性的压抑和对美好情感的摧残。宝玉为晴雯写祭文,黛玉评改祭文,这一情节体现了他们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挑战。然而,“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修改,暗示了他们的反抗终究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预示着宝玉与黛玉爱情的悲剧结局。迎春的婚姻更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贾赦为了家族利益将她许配给孙绍祖,她无法反抗,只能默默承受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和对女性的压迫。

家族兴衰主题在本回中也得到了深化。贾府表面繁华,实则内部矛盾重重。贾赦为偿还债务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反映出贾府在经济困境下的无奈和腐朽。薛家因夏金桂的到来变得鸡犬不宁,家庭矛盾升级,预示着薛家的衰败。这些情节与全书其他部分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了封建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必然趋势。

人性善恶主题在本回中也有体现。贾赦荒淫无道、自私自利,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女儿幸福;夏金桂悍妒、泼辣,为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嫉妒心不择手段折磨他人;孙绍祖忘恩负义、凶狠无情,对迎春肆意践踏。这些人物的恶行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残忍等弱点。而宝玉对晴雯的深情、对迎春的担忧,黛玉的善良和文学素养,则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通过对人性善恶的对比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腐蚀。

本回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对封建礼教、家族兴衰、人性善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揭示,丰富和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以及人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挣扎和变迁。

UU阅书推荐阅读:北朝帝业贞观悍婿三国第一狠人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名门春事楚天子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双龙夺嫡,废物憨子竟想渔翁得利男儿行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牧唐三国:从打猛虎,救皇后开始本王只想躺平,为何逼我夺嫡食王传逍遥小书生无尽宇宙的征程大唐:吃货将军大秦:开局祖龙先祖我要当球长成为土豪之后,身边美女如云隋唐:被李家退婚,我截胡观音婢锦绣大明三国之我是正经人大秦二世公子华靖康年,这个太子超勇的大明寒士矛盾难以调和明末:造反上岸后抢走大玉儿为了天下苍生,我被迫权倾天下带着机器狗去唐朝大唐从签到玄武门开始郭嘉官居一品女帝:别闹,朕怀孕了!寒窗十二年,龙吟登天位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时空搅屎棍超级妖孽特种兵大官人东鸦杂货店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盛嫁之庶女风华干宋三国:从夷陵之战,打到罗马帝国长乐歌大纨绔三国之风起扬州明帝蒙古人西征大秦之极品皇帝
UU阅书搜藏榜:抗战游击队我的大唐我的农场我在大宋当外戚在群里拉家常的皇帝们神话之我在商朝当暴君(又名:洪荒第一暴君)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楚牧有个妹妹叫貂蝉民国谍海风云(谍海王者)挥鞭断流百越王华之夏第一卷中原往事晚唐:归义天下大明极品皇孙,打造日不落帝国重生南朝开局逆天任务我三国武力话事人北朝奸佞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我主明疆抗战之血怒军团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大汉奸臣英雌医鸣惊仙三国之佣兵天下大唐极品傻王救命,系统要害我始皇别伪装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开局被抓壮丁,从领媳妇儿开始崛起重生女尊世界但开局就进了送亲队烽火淞沪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大唐重生兵王北宋不南渡长安之上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穿越后被分家,搬空你家当大清疆臣。大秦反贼中华灯神回到明末做枭雄魅影谍踪他是言灵少女九灵帝君锦衣黑明大明:我想摸鱼,老朱让我当帝师谍战从特工开始老朱你说啥,我跟马皇后混的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开局召唤,我的武将有点多黑铁时代
UU阅书最新小说:纨绔世子的一生烛影迷局皇子无双三国争霸之无限兵力穿越三国,开局宣布大秦复国大秦:偷听心声,祖龙该喝药了大明伪君子稗宋反骨仔合鸣心相之天界唐史穿越秦末,打造寡妇村特种部队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开局官府发老婆?我卖肾宝赢天下!三国:偷听我心声,蜀汉杀疯了穿越古代被士兵抽,我掏出了手枪都穿越了,谁还循规蹈矩?!逐我北上和亲?我南下擒龙你哭什么天命逍遥王大秦:我助始皇成就万古帝业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大明:劈出来的皇长孙大周第一纨绔李隆基的纨绔皇孙回到古代积功德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三国开局觉醒无双神力我乱世杀神穿越红楼,开启与美人的羁绊我的外卖通万朝寒门人杰特种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身为镇北王,我为女帝稳江山开局十颗中子弹,抢夺联合舰队异界风云之君临天下我,贾蓉,不做绿帽王穿越大唐重整山河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仓库通明末,我在明末当知县三国:开局触发被动自爆系统哎!天道推着你发展幼帝传奇以捕快之名孤岛的崛起:穿越中世纪大航海之重生主宰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三国:天下不容我,我重塑天下大奸臣当道寒光剑气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天命储君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