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目解析
1.回目含义阐释
“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这一回目,字面意思清晰明了。“忏宿冤”指王熙凤自觉罪孽深重,对过往所造下的冤孽有所忏悔;“凤姐托村妪”则是病重的王熙凤将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希望为巧姐寻个好出路。“释旧憾”体现了小红和贾芸在凤姐病重时前来探望,放下过去的遗憾,展现出感恩之情;“情婢感痴郎”描绘了小红的忠心感动了贾芸这类痴情人。
其深层寓意丰富,反映了人物命运的转变和人性的复杂。王熙凤从曾经的精明强干、威风八面,到如今的脆弱无奈,体现了命运的无常。小红和贾芸的行为则展现了在贾府复杂环境中真挚情感的难能可贵。
这一回目在整回情节中起到了统领作用,概括了本回的主要情节,使读者在阅读前就能对大致内容有所了解,引导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变化。
2.回目与情节关联
回目“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精准概括了本回的主要情节。“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对应着王熙凤病重之际,自觉罪孽深重,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的情节。书中详细描述了凤姐与刘姥姥的对话,展现出她对女儿未来的担忧和对刘姥姥的信任,体现了“忏宿冤”与“托村妪”的紧密联系。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则概括了小红和贾芸在凤姐病重时前来探望的情节。小红曾被王熙凤赏识,即便被逐出贾府,仍不忘旧主恩情,她和贾芸的到来,放下了过去的遗憾,凸显了“释旧憾”;而他们的忠心和感恩之情,也体现了“情婢感痴郎”。
在与前后文情节的呼应上,此回目与前文王熙凤的精明算计、机关算尽相呼应。曾经威风八面的她如今落得病重托孤的境地,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命运的无常。同时,小红和贾芸的重情重义也与前文他们在贾府的经历相呼应,展现出他们性格的连贯性。此外,本回目也为后文巧姐的命运转变以及宝玉等人的思想变化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3.回目艺术特色
《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的回目“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语言上,简洁凝练却表意深刻,“忏宿冤”“释旧憾”用词精准,生动地概括了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对仗方面十分工整,“忏宿冤”与“释旧憾”结构一致,“凤姐”对“情婢”,“托村妪”对“感痴郎”,词性相对,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这种对仗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之美,也使回目在结构上更加严谨。
在营造文学氛围上,此回目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凉的氛围。“忏宿冤”暗示了王熙凤的悔恨与无奈,“释旧憾”则带有一丝释怀与感慨,让读者在阅读前就感受到了本回情节的沉重与复杂。与《红楼梦》其他回目相比,如“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同样具有简洁概括、对仗工整的特点,都为整本书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赵姨娘之死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赵姨娘的死亡场景凄惨而惊悚。她在寺内得了暴病,见人少了便开始混说胡话。先是双膝跪地,一会儿哭诉,一会儿又趴在地下叫饶,口中喊着“打杀我了!红胡子的老爷,我再不敢了”,双手时而合十叫疼,眼睛突出,嘴里鲜血直流,头发披散,模样十分可怖,吓得众人都不敢靠近。到了晚上,她的声音愈发喑哑,如同鬼嚎一般,折腾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赵姨娘已无法言语,只是装鬼脸,还自己拿手撕开衣服,露出胸膛,好似有人在剥她,其痛苦之状令人不忍直视。大夫前来诊治,都不敢为她把脉,只嘱咐“办理后事罢”,便起身离去。最终,赵姨娘在痛苦中死去。
赵姨娘的死亡原因,表面上是暴病,但从深层次来看,是封建家族内部勾心斗角的结果。她一生争权夺利,为了让自己和儿子贾环在贾府有更高的地位,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使用毒心害人。她的种种恶行积累了太多的怨恨和罪孽,最终遭到了报应。
赵姨娘之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因果报应。在贾府这个看似繁华的大家族中,内部斗争激烈,人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赵姨娘就是这种黑暗斗争的牺牲品,她的死是对那些心怀不轨、作恶多端之人的警示。同时,她的死亡也预示着贾府的衰败。作为贾府的一员,她的悲惨结局暗示着整个家族已经走向末路,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封建家族的大厦即将崩塌。这一情节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2.凤姐托孤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王熙凤病重,自知时日无多,便将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当时,刘姥姥带着外孙女青儿前来探望凤姐。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见到刘姥姥后,不觉一阵伤心,感慨她来得太晚,还提及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所起,让巧姐给刘姥姥请安。
刘姥姥看着病重的凤姐,心里也十分悲惨,她提到乡下人生病会求神许愿,还说凤姐的病可能是撞着什么了。这话虽让平儿觉得不在理,但却合了凤姐的意。凤姐又跟刘姥姥说起赵姨娘的死,刘姥姥诧异之余,感慨亲生子女与隔肚皮子女的不同,这又勾起了凤姐的愁肠,她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巧姐见母亲悲哭,也走到炕前拉着凤姐的手哭泣。凤姐便对巧姐说刘姥姥如同干娘一般,让巧姐与刘姥姥亲近。之后,凤姐提出让刘姥姥带巧姐去乡下,刘姥姥笑着推辞,称巧姐是千金贵体,到了乡下自己不知拿什么哄她玩、给她吃,还开玩笑说要给巧姐做媒,介绍乡下的大财主人家。凤姐表示愿意,刘姥姥却觉得这只是玩笑话,认为贾府这样的大官大府人家不会把巧姐嫁给庄家人,即便凤姐肯,上头的太太们也不会答应。
从心理活动来看,凤姐此时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担忧。她一生精明强干,掌管贾府大小事务,威风八面,但如今却落得病入膏肓的境地。她深知贾府已经衰败,自己无力回天,对女儿巧姐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她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是因为她觉得刘姥姥质朴善良、重情重义,值得信任,希望刘姥姥能在自己死后给巧姐一条生路,这体现了她作为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与牵挂。
刘姥姥的反应则体现出她的质朴和善良。她对凤姐的托付感到受宠若惊,同时也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她推辞带巧姐去乡下,并非不愿意帮忙,而是担心自己无法照顾好巧姐。她提出做媒的建议,也是出于真心为巧姐考虑,希望能给巧姐找个好归宿。她的态度诚恳,让凤姐感受到了温暖和安慰,也让读者看到了她身上那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凤姐托孤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衰败的命运。
3.小红与贾芸探病
在凤姐病重之际,小红和贾芸前来探望,这一情节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虽着墨不多,却意味深长。当凤姐恍惚间看到有男人女人走向炕前,连叫平儿,丰儿和小红赶忙赶来。这一细节表明小红时刻关注着凤姐的状况,听到呼唤便迅速出现。
小红本是怡红院的小丫鬟,聪明伶俐、有主见。她被王熙凤赏识后,便对凤姐忠心耿耿。即便后来被逐出贾府,她依然不忘旧主恩情。在凤姐病重时,她毫不犹豫地前来探望,足见其重情重义。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利益所诱惑,对赏识自己的人怀有感恩之心。
贾芸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在贾府中曾得到王熙凤的帮助,得以在府中谋得差事。此次前来探望凤姐,体现了他的感恩之情。他和小红一同出现,不仅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情谊,更凸显了他们对凤姐的敬重。
从展现人物关系来看,小红和贾芸的探望,让我们看到了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除了勾心斗角、利益纷争,还有真挚的情感存在。他们与凤姐之间的关系,并非仅仅是主仆关系,更有着一份感恩与牵挂。
在家族兴衰方面,这一情节也有着深刻的寓意。曾经威风八面的王熙凤如今病重,而小红和贾芸在贾府衰败之际依然前来探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暗示着贾府虽然表面上繁华不再,但人性中的善良和感恩并未泯灭。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的衰败已经无法挽回,曾经的权势和荣耀都已成为过去,只有真挚的情感才是永恒的。
4.司棋与潘又安的悲剧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司棋被逐出大观园后的爱情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司棋与潘又安曾在大观园中暗生情愫,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犹如一朵脆弱的花朵,随时可能被无情地摧残。
司棋被逐后,生活陷入了困境,但她对潘又安的感情却始终坚定不移。而潘又安在听闻司棋被逐后,毅然决然地回来求复合。他带着满心的期待和爱意,希望能与司棋再续前缘。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却充满了阻碍。司棋的母亲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她无法理解女儿的感情,只看到了潘又安的贫穷和不稳定,认为他无法给司棋带来幸福。在母亲的阻拦下,司棋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之中。
司棋是一个性格刚烈、执着于爱情的女子。她深知自己与潘又安的感情来之不易,不愿意轻易放弃。面对母亲的反对,她没有丝毫的退缩,而是坚定地扞卫自己的爱情。然而,在封建礼教的强大压力下,她感到自己无力反抗。最终,绝望的司棋选择了以死抗争,她撞墙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潘又安得知司棋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他无法接受失去司棋的现实,认为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中,他选择了自刎殉情,追随司棋而去。这对苦命鸳鸯的爱情悲剧,至此画上了惨烈的句号。
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在于封建礼教的压抑和束缚。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结合,个人的感情和意愿被忽视。司棋和潘又安的爱情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此遭到了社会的反对和打压。他们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能在痛苦和无奈中走向毁灭。
从人物性格因素来看,司棋的刚烈和执着使她不愿意屈服于封建礼教的压力,她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情。而潘又安对司棋的深情也使他无法承受失去她的痛苦,最终选择了殉情。他们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悲剧的发生,但同时也让他们的爱情更加令人动容。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下的一个缩影,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5.妙玉被劫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妙玉被劫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与悲剧色彩。当时,妙玉在庵中修行,却遭遇了歹人的觊觎。这些歹人趁夜潜入庵中,将妙玉掳走。妙玉平日里清高孤傲,在庵中过着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却没想到会遭遇如此横祸,她的被劫让整个故事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和凄凉。
宝玉得知妙玉被劫的消息后,反应十分强烈。他先是震惊不已,难以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妙玉身上。妙玉在他心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才情、气质和那份超凡脱俗的清高,都让宝玉对她有着别样的关注和尊重。宝玉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妙玉,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四处打听妙玉的下落,希望能找到她,救她脱离险境,然而却毫无头绪。
妙玉被劫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事件让宝玉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脆弱。曾经在他眼中,妙玉是那样的高洁、不可侵犯,仿佛能超脱于尘世的纷扰之外。但如今,妙玉却被歹人轻易地劫走,这打破了宝玉心中美好的幻想,让他意识到,即使是像妙玉这样看似超凡脱俗的人,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这使他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更多的思考,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尘世的厌倦和对佛教思想的认同。
从暗示贾府命运方面来看,妙玉被劫暗示着贾府的衰败已经无法阻挡。妙玉所在的栊翠庵与贾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被劫象征着贾府周围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消逝,预示着贾府即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变故。
在佛教思想方面,妙玉的被劫体现了佛教中“无常”的观念。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妙玉的遭遇让宝玉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一点,也促使他更加倾向于通过佛教思想来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安宁。这一情节也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中对佛教思想的探讨,让读者更加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可捉摸和人生的虚幻。
6.宝玉与紫鹃的对话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宝玉去找紫鹃解释并对话这一情节,充满了情感的波澜与思想的碰撞。
宝玉来到紫鹃处,神情略显急切又带着几分愧疚。他一见到紫鹃,便开口解释自己之前的种种行为。他的语言中满是真诚,试图让紫鹃理解他对黛玉的深情从未改变。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仿佛害怕紫鹃不相信他。此时的宝玉,内心十分煎熬,他深知自己的一些举动可能让紫鹃对他产生了误解,更担心紫鹃会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从而影响到他在紫鹃心中关于对黛玉感情的形象。
紫鹃见到宝玉,起初神情冷淡,眼神中带着一丝戒备。她静静地听着宝玉的解释,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变化,但微微皱起的眉头显示出她内心的复杂。她的语言简洁而犀利,不时地质问宝玉,对他之前的行为表示不满。她想起黛玉在世时的种种委屈,心中的怒火难以平息。她的神态中既有对黛玉的心疼,也有对宝玉的失望。她觉得宝玉虽然口口声声说爱黛玉,但却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让黛玉伤心落泪。
随着对话的深入,紫鹃的态度逐渐有所转变。她看到宝玉真诚的眼神和急切的神情,内心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她开始回忆起宝玉和黛玉之间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时光让她意识到,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她的语气不再那么强硬,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柔和。她开始理解宝玉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所面临的无奈和压力。
这一情节在展现宝黛爱情悲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宝玉和紫鹃的对话,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宝黛爱情的曲折和无奈。宝玉的解释表明他对黛玉的爱从未改变,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黛玉长相厮守,这让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悲剧色彩。紫鹃作为黛玉的贴身丫鬟,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全过程,她的态度转变也从侧面反映出宝黛爱情的真挚和深沉。
在紫鹃思想转变方面,这一情节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紫鹃从最初对宝玉的不满和怨恨,到后来的理解和释怀,体现了她思想的成长和成熟。她不再仅仅从表面去看待宝玉的行为,而是能够站在宝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一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紫鹃善良和通情达理的一面,她最终能够放下心中的芥蒂,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宝黛之间的爱情。
三、人物形象分析
1.王熙凤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显着的转变,从曾经那个精明强干、机关算尽的贾府管理者,变成了一个病重脆弱、充满母性的女人。
曾经的王熙凤,在贾府中权倾一时,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果断手段,将贾府上下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她精明能干,对贾府的财务、人事等方面了如指掌,处理起各种复杂的事务来游刃有余。在协理宁国府时,她雷厉风行,赏罚分明,迅速整顿了宁国府的混乱局面,展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她机关算尽,为了维护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和权力,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打压对手,算计他人。她设计害死尤二姐,手段之狠辣令人胆寒。
然而,到了本回,王熙凤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病重卧床,骨瘦如柴,神情恍惚,曾经的威风早已不复存在。当刘姥姥带着青儿来看望她时,她看到刘姥姥,不觉一阵伤心,感慨自己病成这样,还说刘姥姥来得太晚。此时的她,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管家奶奶,而是一个脆弱无助的病人。
在与刘姥姥的对话中,王熙凤流露出了深深的无奈和担忧。她提到赵姨娘的死,又听到刘姥姥关于亲生子女与隔肚皮子女的感慨,不禁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这哭声中,既有对赵姨娘悲惨结局的兔死狐悲,也有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她深知贾府已经衰败,自己的病情也日益加重,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绝望。
而最能体现她人物形象转变的,是她对巧姐的牵挂和托付。她让巧姐给刘姥姥请安,还说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起的,如同干娘一般。她提出让刘姥姥带巧姐去乡下,希望刘姥姥能照顾好巧姐。这一系列的举动,充分展现了她作为母亲的本能和对女儿深深的爱。她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争权夺利、算计他人的王熙凤,而是一个为了女儿的未来可以放下一切的母亲。
从语言描写来看,王熙凤此时的话语也充满了无奈和温情。她对刘姥姥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这表明她对刘姥姥的认可和信任。她对巧姐说:“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语气中充满了慈爱。这些语言都体现了她人物形象的转变。
王熙凤在本回中的形象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人物。她的精明强干和机关算尽,在命运的捉弄下,都化为了泡影。而她在病重时所展现出的脆弱无奈和母性流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2.刘姥姥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她身上有着质朴善良、知恩图报、聪明世故等多种性格特点。
质朴善良是刘姥姥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她来自农村,带着外孙女青儿来看望病重的凤姐。看到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的样子,她心里十分悲惨,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关心。她提到乡下人生病会求神许愿,虽然这话在平儿看来不在理,但却是她质朴内心的真实体现,她真心希望凤姐能好起来。当巧姐与青儿相处融洽时,她也感到十分欣慰,展现出她善良的一面。
知恩图报也是刘姥姥的重要品质。她深知自己一家曾经得到过贾府的救济,尤其是王熙凤的帮助。所以,当听闻贾府变故、凤姐病重的消息后,她不顾路途遥远和家人的劝阻,天没亮就赶着进城来探望。在凤姐将巧姐托付给她时,她虽然推辞,但也是出于真心为巧姐考虑,担心自己无法照顾好巧姐,而并非不愿意帮忙。她的这种感恩之情,在贾府衰败之际显得尤为珍贵。
刘姥姥还十分聪明世故。她在与凤姐等人的交流中,说话得体,既不会过于冒犯,又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她提到给巧姐做媒时,虽然是开玩笑,但也显示出她的机灵。她知道贾府的门第观念,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缓解气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巧姐未来的关心。她能敏锐地察觉到平儿的暗示,适时地停止说话,避免搅烦了凤姐,这体现了她的世故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在本回中,刘姥姥对凤姐和巧姐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凤姐来说,刘姥姥的到来给她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安慰。在她病重绝望之时,刘姥姥的关心和陪伴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凤姐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也是因为信任她的为人,相信她能照顾好巧姐。对于巧姐而言,刘姥姥的出现为她的未来带来了希望。她与青儿的相处,让巧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也为她日后融入农村生活埋下了伏笔。
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刘姥姥的出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她的到来引出了凤姐托孤这一重要情节,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和连贯。她与凤姐、巧姐等人的互动,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衰败的命运。同时,她的言行也反映了农村与贾府两种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3.小红
小红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展现出了聪明伶俐、有主见和重情重义的鲜明人物形象。
小红的聪明伶俐在诸多细节中得以体现。她本是怡红院的小丫鬟,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机敏,得到了王熙凤的赏识。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她能迅速理解王熙凤的指令,并高效地完成任务,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应变能力和办事能力。她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懂得把握机会,主动争取表现自己的机会,这种聪明才智使她在众多丫鬟中脱颖而出。
她也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的地方,小红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原则。她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普通的丫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当她有机会接近王熙凤时,她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这种有主见的性格,让她在困境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出路,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重情重义是小红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她被逐出贾府后,依然不忘旧主王熙凤的恩情。在凤姐病重之际,她毫不犹豫地前来探望。当凤姐恍惚间呼唤时,她迅速赶来,时刻关注着凤姐的状况。她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她对王熙凤的忠诚和感恩之情。在贾府衰败、人情冷暖的现实面前,小红的重情重义显得尤为珍贵。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情义,与那些在贾府得势时阿谀奉承、失势时落井下石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红的人物形象丰富了《红楼梦》的人物画廊,让读者看到了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依然存在着人性的光辉。
4.司棋
司棋是《红楼梦》中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她的刚烈执着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令人印象深刻。
司棋的刚烈在她的言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大观园中,她行事大胆,毫不畏惧封建礼教的束缚。当她与潘又安的私情被发现后,她没有丝毫的怯懦和退缩。面对众人的指责和羞辱,她坦然承认自己的感情,这种敢作敢当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她的刚烈还体现在她被逐出大观园后的表现上。即便生活陷入困境,她依然坚守自己的爱情,没有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放弃对潘又安的感情。
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是令人动容。司棋与潘又安在大观园中暗生情愫,这份感情在她心中无比珍贵。被逐后,她日夜思念着潘又安,心中只有他一人。当潘又安回来求复合时,她毫不犹豫地想要与他在一起,哪怕面临着母亲的强烈反对和社会的舆论压力,她也没有动摇。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为了爱情,她可以不顾生死。
司棋的爱情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结合,个人的感情和意愿被完全忽视。司棋和潘又安的爱情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此遭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对。司棋的母亲作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她只看到了潘又安的贫穷和不稳定,却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情需求。这种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婚姻观念,让无数像司棋和潘又安这样的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还体现在对女性的束缚上。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的行为受到严格的限制。司棋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封建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她的反抗最终以悲剧收场,她撞墙而死,潘又安自刎殉情,这对苦命鸳鸯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下无数悲剧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念。
5.宝玉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宝玉的思想变化和情感状态极为复杂,通过对妙玉被劫的反应、与紫鹃的对话等情节,展现出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妙玉被劫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宝玉深受打击。妙玉在他心中是高洁、超凡脱俗的象征,她的才情和气质使宝玉对其怀有别样的尊重。得知妙玉被歹人掳走,宝玉先是震惊,难以相信这样的事情会降临到妙玉身上。他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没能保护好她,内心充满愧疚。四处打听妙玉下落却毫无头绪,这让他痛苦不已。此事让宝玉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曾经以为妙玉能超脱尘世纷扰,可现实却打破了他的幻想,使他对人生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尘世的厌倦。
宝玉去找紫鹃解释并对话时,情感真挚而急切。他神情略显慌乱,带着愧疚向紫鹃解释自己对黛玉的深情从未改变。他深知自己的一些行为可能让紫鹃误解,害怕紫鹃因此对他怀恨,影响他在紫鹃心中关于对黛玉感情的形象。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神中透露出焦急,试图让紫鹃理解他的心意。紫鹃起初冷淡戒备,不时地质问宝玉,这让宝玉内心煎熬。但随着对话深入,紫鹃态度转变,宝玉也感受到了一丝欣慰,这体现出他对紫鹃理解的渴望,也反映出他对黛玉感情的执着。
经历妙玉被劫和与紫鹃的对话,宝玉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妙玉的遭遇让他领悟到佛教“无常”的观念,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尘世的繁华和美好都是虚幻的。他对紫鹃的解释,也是在回顾自己与黛玉的爱情,更加珍惜曾经的感情。他在痛苦和迷茫中,逐渐倾向于通过佛教思想来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安宁,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地沉浸在儿女情长和富贵生活中,而是开始思考命运的安排和人生的归宿。
宝玉在本回中的思想变化和情感状态,展现了他在经历一系列变故后的成长和成熟,也为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和出家做了铺垫。
6.紫鹃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紫鹃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显着转变,从对宝玉的不满逐渐走向理解和释怀,其思想发展历程丰富而深刻。
起初,紫鹃对宝玉充满了不满。她作为黛玉的贴身丫鬟,亲眼见证了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黛玉在相思中含恨死去,紫鹃认为宝玉在这段感情中表现得不够坚定,没有给黛玉足够的安全感,导致黛玉伤心落泪,最终香消玉殒。因此,当宝玉来找她解释时,她态度冷淡,充满戒备。她冷冷地回应宝玉,不愿开门让他进屋,言语中透露出对宝玉的指责和不满。她质问宝玉,提及黛玉在世时的委屈,表达了自己对宝玉的失望和怨恨。
然而,随着与宝玉对话的深入,紫鹃的态度开始转变。她看到宝玉真诚的眼神和急切的神情,感受到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宝玉的解释让她回忆起宝玉和黛玉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时光让她意识到,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她开始理解宝玉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所面临的无奈和压力,不再仅仅从表面去看待宝玉的行为。她的语气不再那么强硬,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柔和,内心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
紫鹃的思想发展历程体现了她的成长和成熟。她从最初的感性愤怒,到后来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站在宝玉的角度去思考。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她善良和通情达理的一面,也反映了她对爱情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本回中,紫鹃的作用不可忽视。她与宝玉的对话是展现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环节,通过她的态度转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宝黛爱情的曲折和无奈。同时,她的思想转变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暗示着宝玉在经历了与紫鹃的交流后,思想会进一步发生变化。紫鹃在本回中的形象转变,丰富了《红楼梦》的人物内涵,使读者对书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艺术特色探究
1.情节跌宕起伏
《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情节跌宕起伏,松紧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本回开篇,赵姨娘暴病而死的场景凄惨惊悚,她混说胡话、痛苦挣扎的模样,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封建家族内部斗争的残酷和因果报应的无常。这一情节如同沉重的鼓点,为整回故事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紧接着,情节转向了凤姐托孤这一温情无奈的场景。病重的王熙凤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她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言语中满是对女儿未来的担忧和牵挂。刘姥姥质朴善良的回应,以及巧姐与青儿天真无邪的互动,为紧张压抑的氛围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慰藉。这一情节的舒缓,让读者在感受到王熙凤脆弱无奈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
然而,情节并未一直沉浸在温情之中。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悲剧接踵而至,如同一记重锤,再次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司棋被逐出大观园后,依然坚守对潘又安的爱情,而潘又安回来求复合却遭到司棋母亲的阻拦。最终,司棋撞墙而死,潘又安自刎殉情,他们的惨烈结局令人痛心疾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随后,妙玉被劫的情节又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紧张。妙玉清高孤傲,却在庵中被歹人掳走,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读者为她的命运担忧。宝玉得知消息后的强烈反应,也进一步渲染了悲剧的氛围。
最后,宝玉与紫鹃的对话情节则相对舒缓,充满了情感的波澜。宝玉真诚地向紫鹃解释,紫鹃从最初的不满到逐渐理解,两人的交流展现了宝黛爱情的曲折和无奈,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真挚。
这种情节的跌宕起伏、松紧结合,使读者的情绪随之起伏波动。紧张的情节让读者揪心不已,而舒缓的情节则让读者得以喘息,同时也为下一个高潮的到来做好铺垫。情节的转换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欲罢不能。
2.人物刻画细腻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从语言描写来看,王熙凤病重时与刘姥姥的对话,充分展现了她的无奈与母性。她对刘姥姥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体现出她对刘姥姥的认可和信任。当提及巧姐时,她温柔地对巧姐说“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尽显母亲的慈爱。而刘姥姥的语言则充满了质朴和感恩,她对凤姐说“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真诚地表达了对贾府的感激之情。
动作描写也十分传神。赵姨娘暴病时,“双膝跪在地下,说一回,哭一回,有时爬在地下叫饶”,这些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她痛苦挣扎的惨状,暗示了她生前作恶多端,如今遭到报应。宝玉去找紫鹃时,“神情略显急切又带着几分愧疚”,他的急切动作体现出他渴望得到紫鹃的理解,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感到愧疚。
神态描写同样细腻入微。紫鹃见到宝玉时,“起初神情冷淡,眼神中带着一丝戒备”,这一神态表现出她对宝玉的不满和不信任。随着对话的深入,“她的神态中既有对黛玉的心疼,也有对宝玉的失望”,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情感。而当她逐渐理解宝玉后,“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柔和”,神态的变化体现了她思想的转变。
心理描写则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王熙凤在病重之际,深知贾府衰败,自己无力回天,对巧姐的未来充满担忧。她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时,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不舍,希望刘姥姥能给巧姐一条生路。宝玉得知妙玉被劫后,“先是震惊不已,难以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妙玉身上”,随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他对妙玉的尊重和关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象征意义运用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诸多情节和人物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对深化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姨娘之死象征着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因果报应。赵姨娘一生争权夺利,为了让自己和儿子贾环在贾府有更高的地位,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使用毒心害人。她的暴病而死,死状凄惨,是她恶行的报应。这一情节暗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败。赵姨娘的死也警示着人们,善恶到头终有报,为非作歹之人必将受到惩罚。
刘姥姥象征着平民世界的质朴和善良。她来自农村,带着外孙女青儿来看望病重的凤姐。她的言行举止充满了质朴和真诚,看到凤姐病重,她真心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关心;当凤姐将巧姐托付给她时,她虽然推辞,但也是出于真心为巧姐考虑。刘姥姥的出现,与贾府的奢华和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代表了平民世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们虽然生活艰难,但却有着善良、感恩和坚韧的品质。刘姥姥的存在,让读者看到了在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之外,还有另一种真实而美好的生活。
妙玉被劫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美好事物的消逝。妙玉清高孤傲,在庵中过着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但却遭遇了歹人的觊觎,被掳走。她的被劫打破了宝玉心中美好的幻想,让他意识到即使是像妙玉这样看似超凡脱俗的人,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这一情节暗示了贾府的衰败已经无法阻挡,周围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消逝,预示着更大的灾难和变故即将到来。
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悲剧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法自由发展,最终以悲剧收场。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人们的感情和意愿被忽视,个人的幸福被牺牲。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使《红楼梦》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通过这些象征,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封建家族的衰败、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复杂等主题,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美好的向往。
4.语言艺术特色
《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的语言艺术特色鲜明,在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和个性化方面表现卓越,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氛围和表达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简洁生动是本回语言的一大亮点。在描写赵姨娘暴病而死的场景时,“赵姨娘双膝跪在地下,说一回,哭一回,有时爬在地下叫饶,说:‘打杀我了!红胡子的老爷,我再不敢了。’”寥寥数语,便将赵姨娘痛苦挣扎、惊恐万分的惨状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如临其境。这种简洁而生动的描写,避免了冗长的叙述,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精准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王熙凤病重时,对刘姥姥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简单的话语,既体现了王熙凤对刘姥姥的认可,又透露出她对赵姨娘之死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凄凉和无奈。又如宝玉得知妙玉被劫后,“先是‘每日长吁短叹’,然后联想到大观园里的很多人,再想到《庄子》上写的‘虚无缥缈’‘风流云散’,不觉大哭起来”,通过对宝玉动作和心理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的悲痛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不同的人物说话风格迥异,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特点。刘姥姥来自农村,她的语言质朴、粗俗却又充满生活气息。她对凤姐说:“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这种直白的语言,体现了她的淳朴和无知。而王熙凤作为贾府的管理者,语言则显得精明干练。她在与刘姥姥交谈时,虽然病重,但依然能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出她的威严和智慧。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个性化的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人物的语言,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如紫鹃对宝玉的冷淡回应,“二爷有什么话?天晚了,请回吧,明日再说吧。”体现了她对宝玉的不满和怨恨,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对黛玉的忠诚。
在营造氛围方面,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巧妙。赵姨娘暴病时的恐怖场景描写,以及妙玉被劫后宝玉的悲痛表现,都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
在表达主题方面,语言成为了作者传达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情节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败、命运的无常以及人性的复杂等主题。本回的语言艺术特色使《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