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丫这话都说出来了,大家也都不劝了。
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行!”张氏最后拍板定下,“那后天李勇家里就会送庚帖过来,再过两天就真的下定约婚期了,咱明儿个去镇上给你买嫁妆。”
“既然决定好了,那咱们就不顾虑那么多,高高兴兴地出嫁!”
“祝咱家大丫日后的生活越过越红火,三年抱俩,儿孙满堂!”这喜庆的话还是要说的。
虽然是农村里办喜事,相看和下定的时间都很快,但该有的礼数是不会少的。三书六礼都是必须到位,哪怕简陋一点一样也都不能少。
三书指的是三种文书,分别是聘书、礼书和迎书。这些上面写着订婚男女的姓名、生辰八字以及祖宗三代的信息,还有结婚时要给女方的彩礼单子以及在结婚当天男方向女方发出的邀请函。
而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步骤一个都不能少,在圣元朝这些代表的是男方家庭对女方的尊重以及重视。
相看的阶段还是可以反悔的,一旦下定了,双方交换庚帖之后就不能反悔了,要是谁家反悔的话,那对另外一家可不止是看不起那么简单,是纯纯侮辱。
这可不是结亲而是结仇了!
——————
谢清风家好久没有这么喜庆了。
大门前有点苔藓的青砖都被张氏刷得干干净净,门楣上高高地悬挂着两盏红灯笼,院里还贴上了大红喜事的剪纸。
家里全部进行大扫除,谢清风怀疑家里的老鼠都被奶和娘拎出来刷干净了。
路过的村民们都好奇他家做啥喜事儿呢,前些天不声不响的也没见个动静,今天怎么突然开始倒腾屋了?
“俺家大丫相看了个男人,那男方明天来下定,可不得把家里好好捯饬一番嘛!”张氏大声乐呵答道。
“哟,这么快就定下啦?”路过的婶子惊讶后又醒悟地点点头,“是的哈,恁家大丫确实该到年纪成婚了,那男的家里啥情况啊?”
聊到男方家庭情况时,张氏倒是很满意,“是镇上李氏裁缝家的李勇。”
“哟!那大丫还真是不得了,后半辈子掉进福窝窝咯,恭喜张嫂子啦。”路过的婶子可惊讶了,没想到男方居然是李氏裁缝家里的李勇!
武连镇就那么巴掌大点的地方,镇上适龄的男娃女娃大家基本上都门清儿,李勇可是很多家闺女们想嫁的佳婿之一啊!
家里底子好,样貌也不错,人还老实。
还真是便宜大丫这丫头了,也不知道张氏家这些年是咋了,喜事接二连三地出。先是生了个男娃,后是卖了个一千两的方子,听说她家清风可会读书了呢。
现在又是给大丫找了个这么好的郎婿,真真是走了狗屎运呐!这运道要是走到她们家该有多好。
围观的几个妇人都暗忖是不是她家的坟埋得好,自家祖坟要不要也迁一下试试。
张氏见平日里唠嗑的这几个妇人都过来说喜话,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谢谢大家啊,俺家明天下定,您们要是有空的话来捧个人场,俺们准备了挺多喜糖呢。”
糖在这个年代可是稀罕货,就算是最便宜的麦芽糖也要十多文一斤呢!众人听到有喜糖拿,明天下午不干农活都要来看定亲。
隔壁王三梅都酸死了,要不是自家宝贝孙子谢四拦着她,她横竖都要上去说几句酸话。
张氏进屋后继续开始自己的指挥工作,就连平日里在书房读书的谢清风都被使唤出来擦凳子。
谢清风表示:偶尔进行劳动有益身心健康,平日里他想帮忙干家务活都不被允许。
受众人期待的下定日终于到了,谢家大门打开。
谢信被张氏委托在外面看着,李勇家里下定的车马一来就马上叫人吹喇叭迎接,谢家人都盛装坐在堂屋里面等候。
为了不丢面儿,张氏特地大出血给大家制了绸缎衣裳,整整花了十两银子呢!这可把张氏心疼死,叮嘱她们千万不能把衣服给弄坏了,这衣裳过年的时候还能穿。
“噼里啪啦——”
外面的喇叭声响起,男方家里来人了。
谢清风作为谢家唯一的男丁起身去门口迎接,李勇身着一袭红色锦缎长袍手上捉着一对大雁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拎礼品的好像是他的哥哥和嫂嫂。
“李兄好。”谢清风对李勇作揖道,他并没有直接喊姐夫,等他和大丫姐成亲了才能叫,这是礼节。
“这是清风吧?长得好生俊秀。”李勇这是第一次见到谢清风,他知道大丫有个弟弟,大丫本身长得并不是很出众,所以他也没对谢清风的长相有多在意。
今天一见,居然如此与众不同。
面容白皙透着温润的光泽,鼻梁挺直线条流畅又自然,微微上扬的嘴角有种让人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如墨般的长发在身后用青色丝带高高束起。
站在谢清风面前,李勇感觉自己像个乡下人一般。
谢清风跟李勇客套了一番后,将李家人带进堂屋。
张氏见到自己未来孙女婿笑得见牙不见眼,赶忙邀请大家坐下,在准备开口商量婚事时,左顾右盼却发现李勇的爹娘没来。
“勇儿您爹娘还在后面嘛?”
听到张氏提出疑惑,李勇的两位哥哥站了出来,“伯娘,这真是对不住,这是我们家没做到位。爹娘确实是很想来,您知道的,我们家世代都是做衣料铺子的生意。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昨儿个突然有个贵人说俺家的布料不对,来信说必须要俺爹俺娘亲自去隔壁镇上处理,可这边下定的日子也不能推迟,实在是没有办法才让我和二弟代替爹娘来帮小弟下定。”
“这.......”说实话,张氏非常不满意。哪有下定爹娘不来的?!要是他李勇死了爹娘让哥嫂代替来就算了,可他爹娘还在啊!
什么重要的事情能抵得过亲儿子下定的日子啊?
不光是张氏不满,在外面跟着看热闹的婶子们都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
这不是妥妥的看不起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