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器坊在昌平州开设的分店,自开业以来,生意便异常火爆,谭威抵达昌平州后,便住在孙枫林精心购置的小院子里。明日他就要迎娶英娘,可此时的谭威,心情却极为复杂。
夜色笼罩着小院,谭威独自一人在院子里缓缓徘徊,月光洒在他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前世,想起了自己的妻女,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如幻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想到如今又历新的人生,谭威心中复杂的情绪反流心头,让他全然没有即将成为新郎的喜悦,许久轻声叹息,喃喃自语到:老婆,你们在那边,一切都还好吗?
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孤离。
另一边英娘也在自己家中,忙碌而又认真地准备着婚礼事宜,英娘与如今多数新娘有所不同,在订亲之前,她便对谭威有所了解,订亲之后,谭威的影子更是常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对一个生于封建时代的女性来说,能够如此,夫复何求,她对谭威充满了期待,想象着婚后与谭威的生活,虽忙碌却满心欢喜,眼中闪烁着笑意。
第二天一大早天色刚刚破晓,宫中的嬷嬷便来到郡主府,为英娘举行上头仪式,精心准备的象征美好寓意的物品,摆在一旁。嬷嬷面带微笑,拿起梳子,轻轻为英娘梳头。
每梳一下,嬷嬷便说着吉祥话: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英娘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嬷嬷的话语,脸上洋溢着羞涩的笑容,心中满是幸福。
仪式结束不久,谭威身着皇室标准的蟠龙吉服,手持鲜艳的花球,精神抖擞地来到郡主府,奉上了早已准备好的 “开门利是”,府中的下人收到红包,满脸笑容的打开门,让谭威进入大厅。
随后英娘在宗亲伴娘的陪伴下,缓缓走出,英娘身着凤冠霞帔,美丽动人,宛如仙子下凡,宗正站在一旁,将英娘郑重地交给谭威。谭威看着眼前的英娘,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二人开始行夫妻见面礼,首先面向天地,虔诚地跪拜,感谢天地的恩赐;接着拜向祖先的牌位(谭威溯宗宋朝宰执谭伯仓),祈求祖先的庇佑;而后对着崇祯和皇后的虚位,恭敬地行礼。
行完这些礼后,谭威端起早已准备好的茶,神色诚恳地奉给宗正道:
“多谢宗正,日后定当好好照顾英娘。”
宗正接过茶,微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欣慰。随后,谭威和英娘再次跪拜。接着英娘由宗人撑着大红伞护着,缓缓前行,一路上,众人纷纷撒米和红绿豆,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英娘走到花轿前,嬷嬷小心翼翼地将她背上花轿,随着花轿的门缓缓关上,这场迎亲活动至此圆满结束 。
在昌平州顺利完成 “出门” 程序后,按照宗亲们的要求,谭威和英娘需返回开州进行 “过门” 仪式,所以此时的他们,虽然已成亲,但尚未正式住在一起,彼此见面时,仍带着几分客气与生疏。
英娘为远在开州的新家,带了两个家生子使女,这两个使女的家人,虽对女儿离家满心不舍,可一想到女儿是去侍奉亲贵,往后日子能有个好前程,心中又不禁高兴起来。
起初英娘依照惯例乘坐花轿,然而轿行速度缓慢,英娘觉得有些沉闷,离开昌平不久便提出改骑马前行,她在谭威的默许下换上轻便的骑装,跨上一匹温顺的白马,如此一来,整个队伍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
当队伍路过沙河堡时,城外那流民闹事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断壁残垣、焦黑的土地,不过索幸沙河附近的伏尸到是处理了,这才没让婚队不适。
谭威看到这番景象,想到之前的尸横遍野,心中暗叹世事无常,他抬眼望向前方,没有丝毫停留的打算,扬了扬马鞭,示意队伍继续前进。
这日夜晚,暮色笼罩大地,队伍来到京北驿,准备在此夜宿,谭威安置好一切后,心中惦记着英娘,不由自主地来到她的房前,他轻轻敲了敲门,屋内传来英娘轻柔的声音:
“请进。”
谭威推开门,走了进去,屋内烛光摇曳,英娘正坐在桌前,见谭威进来,起身相迎。
谭威看着英娘,微微有些紧张,犹豫片刻后,开口问道:
“英娘,往后私下里,我该如何称呼你才好?在众人面前,又该怎么叫?” 英娘微微低头一笑,想到谭威不懂礼数,又思索了一会儿道:
“私下里,你便唤我英娘吧。在众人面前,依着规矩称呼就好。”
谭威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
此时烛光下的英娘,面容妩媚动人,眼神中透着温柔与羞涩。谭威看着眼前的英娘,心中突然一动。他缓缓伸出手,轻轻握住英娘的手,英娘下意识地想要缩手,可在触碰到谭威温暖的手掌后,心中一软,便不再挣脱。
两人的手就这样紧紧握在一起,谭威能感受到英娘手心微微的湿润与颤抖,他的心也跟着加速跳动。
突然烛光 “噼啪” 一声爆响,谭威像是被惊醒一般,猛地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松开了手。
英娘红着脸,也迅速抽回自己的手,她感觉手心已满是汗水,心跳也快得厉害,两人都有些尴尬,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坐了会谭威便回了自己房间。
从沙河堡一路走来,沿途流民不断,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或拖家带口,或孤身一人,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谭威看着这些流民,心中满是同情与疑惑。
他疑惑的是,按照常理,京师作为繁华之地,本有官府救济,而且京畿周围也应该有大户周济,这些流民应前往京师周围寻求生机,可他们此时却对京师视而不见,反而唯恐靠近,绕开朝着南下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