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峰耸翠:灵山云海里的道骨遗踪
晨光刺破北麓的雾霭时,道士仙峰总以青灰色的剪影浮现。三叠岩峰自下而上渐次收窄,宛如道袍广袖垂落,顶端的两块尖石恰似道士冠冕的玉簪。山腰间常年缭绕的云气,被山民比作仙人未散的丹烟,而岩壁上交错的苍松,更似仙人随意抛掷的拂尘。
望仙乡的老篾匠周阿公常坐在山脚下的茶棚里,指着峰巅说:“每到戌时三刻,那两块石头会透出微光,是胡仙师在捻动北斗七星的灯芯。”山风掠过峰侧的古柏,枝叶摩挲声混着隐约的铜磬音,仿佛千年道观的晨钟暮鼓仍在回荡。
二、伏龙隐世:东汉末年的名士风骨
建安五年,中原烽烟四起。胡昭挥毫写下“松谷为庐,百草作伴”八个篆字,将曹操送来的征辟诏书投入炉火。这位与诸葛亮同名的隐士,携着药箱与《黄帝内经》残卷,踏入灵山深处的大济村。《玉山县志》载:“昭公结庐百谷峰下,檐角悬铜铃,闻铃响者,病无不起。”
胡昭的竹庐前,永远摆着三个陶瓮:左盛山泉,右贮药渣,中置铜钱——病愈者随意投币,贫苦人分文不取。某日,猎户王二被山豹抓伤濒死,胡昭取来峰巅的“龙鳞草”,又以朱砂在伤口画下道符,三日后竟见新肉生。消息传开,连邻郡的太守都乔装来求药。
三、丹炉承道:叔侄双仙的济世传奇
胡昭的侄子胡超,自幼随叔习道。他在拥笔峰凿出“紫极洞”,以七十二道符文镇住岩穴。洞内丹炉日夜不熄,炉灰里常混着未燃尽的《黄庭经》残页。山民传说,胡超炼丹时,常有白鹤衔来昆仑雪,白鹿送来武夷茶。
晋泰始年间大旱,胡超登上峰顶,以桃木剑画符祈雨。刹那间乌云四合,甘霖却独独落在百姓的田亩,豪强的庄园滴水未沾。此事传入朝廷,晋武帝亲赐“胡公真人”金印,紫极洞自此改名为“真人观”。
四、御封显灵:千年回响的仙缘佳话
宋宣和二年,汴京皇宫笼罩阴霾。太子高热七日不醒,太医院的“白虎汤”喝得满宫飘苦。某夜,宋徽宗忽见梦中有青衫道士持药葫芦而来,药香入鼻,太子竟咳出黑痰,次日便能起身读书。
钦天监夜观星象,见江南方向紫气冲天。使臣循迹至灵山,在道士仙峰的岩壁上发现“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胡真人”的古篆。宋徽宗大喜,敕封胡超为“玄坛紫极洞真天师”,并亲书“道士仙峰”匾额。至今峰顶仍存宋代摩崖石刻,记载着“胡真人乘鹤护驾”的神迹。
五、仙迹寻踪:峰峦间的道韵遗存
道士仙峰的“紫极洞”内,明代铜钟仍悬于石梁,钟身刻满星斗图。洞壁凹槽里插着锈迹斑斑的青铜药锄,据说胡昭曾用它在峰顶的“百草园”采药。最奇的是洞后“丹井”,井水冬暖夏凉,饮之齿颊留香,地质检测显示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山腰处的“天师殿”香火终年不断,香案上摆着胡昭手书的《伤寒论》残卷。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各地道众会在此举行“步罡踏斗”法事,脚步扬起的尘土里,隐约可见北斗七星的轨迹。
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地质奇观
地质学家在峰体发现罕见的“丹霞叠层构造”,岩层褶皱恰似道家的太极图。更妙的是峰顶的“棋盘石”,天然的裂纹构成九宫格,相传胡昭在此与隐士对弈,棋子落地生根,竟长成了九棵连理松。
山民至今遵循“采三留七”的采药规矩,说这是胡昭定下的“天道”。某地质考察队曾在岩壁发现古藤,根系缠绕成“道”字,经碳十四检测,树龄竟逾千年。
七、今古同辉:仙峰脚下的文化新生
现代游客登顶时,总爱抚摸岩壁上的“仙人手印”——那是风化形成的凹槽,却恰好合掌。景区推出“胡仙茶”,以峰顶野茶混着丹井水煮开,茶汤金黄透亮,饮后唇齿回甘。
非遗传承人在天师殿复原“古法炼丹”表演:朱砂、雄黄在陶炉中变幻出七彩火焰,袅袅青烟里,游客仿佛看见胡超当年“点铅成丹”的身影。一位来自日本的道教学者抚摸着宋代石碑,惊叹道:“这不是山,是活着的道经。”
暮色中的道士仙峰渐隐于云雾,山脚下的望仙乡亮起点点灯火。卖葛根饼的阿婆吆喝:“吃块仙峰饼,沾沾胡仙师的灵气!”山风掠过古柏,铜铃轻响,恍惚间,千年前的药香与道韵,仍在这方天地间流转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