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杭城的暑气尚未褪尽,星杭科技大学的校园却已被蓬勃的朝气点燃。清晨六点,量子校门自动感应开启,智能引导屏切换成欢迎界面:“欢迎返校!愿新学期探索无限可能。”首批返校的学生拖着印有星宁科技LoGo的智能行李箱,在人脸识别闸机前快速通过,行李箱内置的AI系统同步将他们的行程信息发送至宿舍。
校门口,校长亲自迎接毕业生返校。人群中,去年刚从计算机系毕业的陈远格外显眼——如今他已是星宁科技芯片实验室的核心研究员,此次作为杰出校友受邀分享经验。“没想到回来时,学校又有了新变化!”他仰头望着新增的太空主题雕塑,底座的量子屏正循环播放着学生们的科研成果。校长笑着递上纪念徽章:“等你下次回来,量子能源楼就竣工了,说不定能用上你研发的三纳米芯片。”
在研究生公寓区,留校攻读硕士的沈雅思正帮导师整理实验室。智能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搬运着精密仪器,她的实验台上,新型量子烟花储能模块闪烁着幽蓝光芒。“这批材料的稳定性提高了15%!”她兴奋地在学术群里分享数据,立刻收到导师的语音回复:“很好!下午新生参观实验室,由你来讲解。”
与此同时,分校区的欢迎仪式同样热烈。在西部沙漠中的敦煌分校区,返校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校区外墙已升级为太阳能量子板,不仅能满足全校用电,多余的能源还能并入国家电网。“我们的‘沙漠绿洲’计划初见成效!”院长在开学典礼上展示数据,“今年,这里将开设全球首个敦煌壁画数字修复专业,用AI和VR技术守护文化遗产。”
校园里,不同选择的毕业生们各自书写着新的篇章。商学院的林悦凭借在星达App实习时积累的经验,创办了专注于老年智能产品的电商平台;机械系的王浩加入湘焰集团,主导传统烟花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而选择留校深造的学生们,则在导师带领下开启新的科研征程。在生物科技实验室,博士生团队正利用量子计算破解癌症基因密码,培养皿中的细胞在智能光照系统下呈现出奇异的荧光。
“叮!”沈雅思的手机弹出消息,是新生参观团即将抵达。她快步来到实验室大厅,数十个全息投影正在演示科技烟花的演变史:从传统火药烟花到量子智能烟花,再到正在研发的太空烟花。“同学们,这是我们最新的成果——太阳能烟花。”她拿起一枚样品,外壳上的光伏板自动吸收光线,“即使在无电源环境下,也能通过光能储存实现精准燃放。”
在阶梯教室,返校的毕业生陈远正在进行演讲。大屏幕上,芯片制造的微观世界通过VR直播呈现,台下的新生们戴着智能眼镜,仿佛置身于纳米级的生产线。“科研没有捷径,但母校教会我‘敢想敢做’。”他展示着团队攻克光刻机难题的视频,“当第一束EUV光源在实验室亮起时,我才真正理解,创新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午休时分,智能食堂迎来用餐高峰。机械臂厨师快速翻炒着菜肴,窗口的AI营养师根据学生的健康数据推荐食谱。沈雅思在人群中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她的本科室友如今分别在不同领域工作,却约好返校相聚。“雅思,听说你在研究烟花和能源结合?”从事新能源开发的李薇眼睛发亮,“我们公司最近在做储能项目,或许能合作!”
夜幕降临,校园的量子灯带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备考博士的学生们专注地敲击着键盘;操场上,刚入学的新生正在参加科技游园会,用智能手环解锁各个闯关游戏;而在星空观测台,天文社的成员们通过量子望远镜,观察着距地球2000光年的星云——这台望远镜的核心芯片,正是由返校毕业生陈远团队研发。
沈浩然通过量子监控系统看着热闹的校园,欣慰地对助理说:“通知财务,再追加5亿科研基金。”他调出毕业生就业数据,嘴角上扬:“看到了吗?我们的学生,正在用科技改变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校园上空突然绽放起科技烟花,“欢迎回家”的字样在夜空中闪烁,照亮了无数年轻而充满希望的脸庞。这场返校日,不仅是旧时光的重逢,更是新征程的起点,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