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阁的小厨房里,杨太妃正在熬梨膏。
棠梨坐在灶洞前,拿着火钳正在添柴。
杨太妃站在灶前,拿着勺子在锅里慢慢地搅拌。
“棠梨,火小一点。”杨太妃清冷的声音传来。
“是 ,娘娘。”棠梨赶紧把灶洞里的火弄小一点,“娘娘,现在的火候可以了吗?”
“可以了。”杨太妃微微弓着身子,低着头,神色非常认真地熬着梨膏。
棠梨抬头看向正在熬梨膏的杨太妃,杨太妃的表情非常专注,仿佛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娘娘,太医院有梨膏,您又何必亲自熬梨膏?”见杨太妃熬梨膏熬的满脸都是汗水,棠梨有些心疼了。“再说,慈宁宫的人也会给母后皇太后熬梨膏。”
杨太妃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语气温柔道:“这是我的一片心意。”
“您对母后皇太后的事情还真是用心。”棠梨小声地嘀咕道。
“她对我有救命之恩,我只能做这些小事报答她。”杨太妃说话时,手中搅拌梨汁的动作没有停下来,“我能为她做的事情太少了。”
“娘娘,母后皇太后应该不需要您为她做什么事情。”娘娘这么辛苦地为母后皇太后熬梨膏,母后皇太后还不一定喝。
“她不需要是她的事情,我做是我的事情。”杨太妃语气认真,“我想为她做些事情。”
“娘娘,母后皇太后就没把当年救您的事情放在心上,您又何必一直记得呢。”
杨太妃停下手中的动作,抬眸看向坐在灶洞前为她抱不平的棠梨,脸色严肃道:“棠梨,对母后皇太后来说,救我不过是顺手的事情,但我不能因此就不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棠梨被杨太妃严厉的模样吓到,赶紧乖巧地点了点头:“娘娘说的是。”
杨太妃继续熬梨膏,棠梨不敢再说什么。
等到傍晚,杨太妃终于熬好了梨膏,用非常雅致的瓷瓶装好,然后又用锦盒装好。
“你送到慈宁宫。”
“娘娘,您不亲自送去吗?”棠梨觉得杨太妃一直派她送东西去慈宁宫,自己却不亲自去,不太好。“您不是应该亲自送去给母后皇太后么,让母后皇太后知道您的心意?”
杨太妃眼底划过一抹犹豫,旋即眼神变得黯淡。
“我不去了,还是你替我去。”
“娘娘,您这三年多从未出过定海阁,也不去给母后皇太后请安,您……”自从先帝驾崩后,娘娘住进这定海阁后,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定海阁。平日里不是把自己关在佛堂,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
“我已不过问红尘。”杨太妃把手中的锦盒递给棠梨,语气淡淡道,“你去吧。”说完,便转身去了佛堂。
棠梨看着杨太妃清瘦倔强的背影,无奈地叹了口气:唉,娘娘您如果真的不过问红尘之事,为何不出宫去寺庙出家,为何留在宫里?又为何事事关心、在意母后皇太后的事情?
明明关心母后皇太后,却从不去慈宁宫请安、看望。
就在棠梨准备去慈宁宫时,方才去佛堂的杨太妃走了出来,又递给她一个锦盒,让她一并送去慈宁宫。
棠梨领了命,转身前往慈宁宫。
她没有好奇地打开杨太妃后来递给她的第二个锦盒。不用看,她也能大概猜到里面是什么,不是手帕,就是香囊,又或者是香料。
杨太妃很会制香。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制作一些安神香或者木质香料送给母后皇太后。
棠梨在心里叹了口气道:娘娘对母后皇太后的事情非常上心,但对自己的事情却不怎么上心。
慈宁宫里,苏敏清正在练字,得知杨太妃派人送来东西,让素琴把棠梨领到她的面前来。
棠梨先恭恭敬敬地向苏敏清行礼,然后把杨太妃亲自熬的梨膏递给素琴。
“杨太妃有心了,也真是辛苦她了。”苏敏清关心问道,“杨太妃的身子怎么样?吃得好,睡得好吗?”
“谢太后娘娘的关心,我家太妃娘娘的身子还好,胃口还是跟以前一样,吃的不多。”听到苏敏清关心杨太妃,棠梨心里很为杨太妃高兴,“娘娘偶尔睡得不太好。”
苏敏清温声道:“马上要过年,哀家给杨太妃准备了些东西,待会让福云带两个人送过去。”
“奴婢替太妃娘娘谢谢太后娘娘。”
“杨太妃身边就一个人,你可要好好照顾她。”苏敏清叮嘱道,“如果缺什么,就来慈宁宫说一声。”
“是,太后娘娘。”
苏敏清没有再问棠梨什么,让素画带棠梨退了下去。
素画递给棠梨一个钱袋,并再三交代她,如果定海阁有什么事情,一定要来慈宁宫说一声。
棠梨向素画道了一声谢后,带着福云他们回定海阁了。
书房里,苏敏清打开杨太妃送来两个锦盒。大一点的锦盒里,装着两个瓷瓶。她拿起一瓶打开,闻到淡淡地香梨味。
素琴走了进来,“娘娘,您现在要喝么?”
“杨太妃亲自熬的,不能浪费她的一片心意。”苏敏清吩咐道,“给我冲泡一杯吧。”
“是,娘娘。”素琴拿着两瓶的梨膏退了下去。
苏敏清打开另一个小一点的锦盒,里面装着一块手帕和一个香囊。
手帕的正面绣着在寒雪中绽放的梅花。苏敏清最喜欢花并不是梅花,只是这个季节正是梅花绽放的时候。杨太妃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绣一块当下时节盛开的花朵的手帕送给苏敏清。
在手帕正面的右下角绣着苏敏清的名字。“苏敏清”三个字不是景朝常用的楷体,用的是花体。
苏敏清把这两日用的手帕丢到一旁,把杨太妃送给她的手帕放在袖子里。
接着,她又拿起杨太妃特意送给她的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是淡淡地檀香味。
素琴端着刚刚用温水冲泡的梨膏走了进来,“娘娘,杨太妃熬制的梨膏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