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智渊打下台湾后,本想好好享受一下胜利的果实,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台湾这地儿,人口太少了。这可咋整呢?李智渊愁得头发都白了好几根,整天在院子里转圈圈。
这天,他把“智囊团”都叫来了,一拍桌子,严肃地说:“各位,咱这台湾虽说地盘不小,可人太少了,这可咋搞经济、搞建设呀?得想个法子,多弄些人来。”
书生一听,眼镜都快掉下来了,结结巴巴地说:“主公,这……这可不是小事呀,人可不是说来就来的。”
赵铁柱挠了挠头,瓮声瓮气地说:“要不,咱去抓些人来?”
李智渊一听,哭笑不得:“铁柱啊,咱现在可是‘文明人’了,哪能还干那抓人的事儿呀。”
张铁匠倒是眼珠子一转,来了个“金点子”:“主公,咱可以去沿海城市接人呀。那些地方人多,肯定有不少人愿意来咱这儿闯荡呢。”
李智渊一听,眼前一亮:“对呀,这主意不错。那咱们就赶紧行动起来,去沿海城市接人。”
李智渊挑了一批能说会道的手下,让他们组成“接人小分队”,前往沿海城市。临行前,他还特意叮嘱:“你们可得好好表现,把咱台湾的好处都说说,多接些人回来。”
“接人小分队”满怀期待地出发了,他们信心满满,觉得肯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可没想到,一到沿海城市,就遇到了各种“奇葩”。
首先,他们来到了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这里的百姓们听说他们是来接人的,都围了上来。可还没等“接人小分队”开口介绍,就有人嚷嚷开了:“你们是不是来骗人的呀?我们这儿可不缺人,你们赶紧走吧。”
“接人小分队”一脸懵,这可咋整呀。书生灵机一动,赶紧说:“各位乡亲,我们可不是来骗人的。我们是台湾的‘接人使者’,台湾如今可好了,地广人稀,商机无限,大家要是去了,肯定能发大财。”
可这些百姓们哪信呀,一个个摇头晃脑地说:“我们才不信呢,你们肯定是来拐人的。我们这儿可不傻,你们赶紧走吧。”
“接人小分队”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这个港口城市,他们心里那个委屈呀,这可咋整呀。
可没想到,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贵人”。
这个“贵人”是个老船长,他听说了“接人小分队”的遭遇,觉得他们挺可怜的,就主动找上门来。老船长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可真是不容易呀。不过,你们也不能就这么灰心呀。我给你们出个主意,你们可以去那些贫困的沿海地区,那里的人们生活困难,说不定会愿意去你们台湾闯荡呢。”
“接人小分队”一听,眼前一亮:“老船长,您这主意太好了。那我们这就去那些贫困的沿海地区。”
老船长哈哈一笑:“你们可得好好干呀,别辜负了我的期望。”
“接人小分队”按照老船长的指点,来到了一个贫困的沿海小镇。这里的百姓们生活确实很困难,听说“接人小分队”是来接人去台湾的,都围了上来。
书生赶紧介绍:“各位乡亲,我们是台湾的‘接人使者’,台湾如今可好了,地广人稀,商机无限。大家要是去了,肯定能发大财。”
这次,百姓们可不像之前那个港口城市的百姓那么冷漠了,他们纷纷点头:“那可真是太好了,我们正愁没出路呢,这下可有希望了。”
“接人小分队”赶紧登记了愿意去台湾的百姓们的信息,然后安排船只,把他们接到了台湾。
李智渊看到这么多百姓被接回来,心里那个高兴呀,直夸“接人小分队”能干。他说:“你们可真是好样的,这次接人行动太成功了。”
这么多百姓被接回来,安置可成了个大问题。李智渊赶紧召集“智囊团”,商量安置方案。
书生说:“主公,咱得先给这些百姓们找个住的地方呀。不然,他们可要露宿街头了。”
赵铁柱瓮声瓮气地说:“那还不简单,咱直接搭帐篷不就行了。”
李智渊一听,哭笑不得:“铁柱啊,咱现在可是‘文明人’了,哪能让百姓们住帐篷呀。得给他们盖房子。”
张铁匠一听,赶紧说:“那我这就去安排工匠,给他们盖房子。”
可没想到,工匠们一听说要给这么多百姓盖房子,都吓坏了。他们说:“这可太多了,我们可盖不过来呀。”
李智渊一听,急了:“那可咋整呀?这些百姓们可都在等着住房子呢。”
书生灵机一动,赶紧说:“主公,咱可以先给这些百姓们安排一些临时住所,让他们先住下。然后,再慢慢盖房子。”
李智渊一听,眼前一亮:“对呀,这主意不错。那咱们就赶紧安排临时住所。”
可没想到,临时住所刚安排好,就出了问题。原来,这些百姓们不熟悉台湾的环境,到处乱跑,把临时住所弄得乱七八糟。李智渊看到这一幕,哭笑不得:“这可咋整呀?这些百姓们可真是‘调皮’呀。”
安置好住所后,就业又成了个大问题。李智渊赶紧召集“智囊团”,商量就业方案。
书生说:“主公,咱得先给这些百姓们找个事儿做呀。不然,他们可要饿肚子了。”
赵铁柱瓮声瓮气地说:“那还不简单,咱直接给他们安排种地不就行了。”
李智渊一听,哭笑不得:“铁柱啊,咱现在可是‘文明人’了,哪能让百姓们光种地呀。得给他们找些别的事儿做。”
张铁匠一听,赶紧说:“那我这就去安排工匠,教他们手艺。”
可没想到,这些百姓们一听说要学手艺,都吓坏了。他们说:“我们可不会呀,我们只会种地。”
李智渊一听,急了:“那可咋整呀?这些百姓们可都在等着就业呢。”
书生灵机一动,赶紧说:“主公,咱可以先给这些百姓们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儿,让他们先干起来。然后,再慢慢教他们手艺。”
李智渊一听,眼前一亮:“对呀,这主意不错。那咱们就赶紧安排简单的活儿。”
可没想到,简单的活儿刚安排好,就出了问题。原来,这些百姓们不熟悉台湾的工作方式,到处乱跑,把工作弄得乱七八糟。李智渊看到这一幕,哭笑不得:“这可咋整呀?这些百姓们可真是‘调皮’呀。”
就业问题刚解决,融入又成了个大问题。李智渊赶紧召集“智囊团”,商量融入方案。
书生说:“主公,咱得先给这些百姓们找个融入的途径呀。不然,他们可要被排挤了。”
赵铁柱瓮声瓮气地说:“那还不简单,咱直接让他们和咱的人一起住不就行了。”
李智渊一听,哭笑不得:“铁柱啊,咱现在可是‘文明人’了,哪能让百姓们光和咱的人一起住呀。得让他们和当地人一起住。”
张铁匠一听,赶紧说:“那我这就去安排住房,让他们和当地人一起住。”
可没想到,这些百姓们一听说要和当地人一起住,都吓坏了。他们说:“我们可不敢呀,我们怕被排挤。”
李智渊一听,急了:“那可咋整呀?这些百姓们可都在等着融入呢。”
书生灵机一动,赶紧说:“主公,咱可以先给这些百姓们安排一些融入的活动,让他们先熟悉起来。然后,再慢慢让他们和当地人一起住。”
李智渊一听,眼前一亮:“对呀,这主意不错。那咱们就赶紧安排融入的活动。”
可没想到,融入的活动刚安排好,就出了问题。原来,这些百姓们不熟悉台湾书生琢磨着,得搞个啥活动,能让新来的百姓和当地人快速打成一片。他灵光一闪,说:“咱搞个‘夷州好声音’歌唱大赛吧,让大伙儿都来亮亮嗓子,这不就熟络起来了嘛。”
李智渊一听,拍手叫好:“妙啊,就怕咱这儿没人会唱歌呢。”
书生哈哈一笑:“主公,您可小瞧咱夷州的百姓啦,山野村夫里能人辈出呢。”
这歌唱大赛一开,可热闹坏了。新来的百姓们纷纷报名,还有当地人也来凑热闹。比赛现场,有唱山歌的,嗓音嘹亮,直冲云霄;有唱小曲的,婉转悠扬,如泣如诉。最搞笑的是,有个新来的老大哥,紧张得忘词,唱着唱着就卡壳了,脸憋得通红。台下的观众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还纷纷给他加油打气。老大哥一急,干脆即兴发挥,现场编词,逗得全场哈哈大笑。这下,新老百姓之间的隔阂瞬间就消了一大半。
张铁匠也出了个主意:“咱搞个‘夷州美食节’,让新来的百姓们展示他们家乡的美食,也让当地人尝尝鲜。”
李智渊一听,直咽口水:“好主意,咱夷州的美食本来就多,再添点新花样,那可就更丰富啦。”
美食节上,各种美食琳琅满目。新来的百姓们带来了沿海的海鲜大餐,有清蒸鱼、爆炒蛤蜊,鲜美无比;还有当地的特色小吃,像烤地瓜、炸油条,香脆可口。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热烈。有个新来的媳妇儿,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香酥可口,引得众人纷纷夸赞。当地的厨娘也不甘示弱,端出一盘盘热气腾腾的三杯鸡,香气扑鼻。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吃得不亦乐乎,这美食节可真是让新老百姓们的心越走越近。
赵铁柱也想出了个点子:“咱搞个‘夷州运动会’,让大伙儿都来比比力气,这不就成一家人啦。”
李智渊一听,哈哈大笑:“铁柱,你这主意太好了,咱夷州的百姓们可都好这口。”
运动会项目可丰富了,有拔河、赛跑、跳远。拔河比赛最热闹,新来的百姓们和当地人分成两队,个个铆足了劲。啦啦队在一旁呐喊助威,声音震天响。比赛一开始,双方队员都紧握绳子,脚蹬地,脸涨得通红。突然,新来的队伍里有个小伙子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旁边的当地队员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比赛虽然输了,但小伙子却笑了,他说:“输也输得值,咱和当地人成兄弟啦。”
新来的百姓们刚到夷州,语言不通可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一个新来的老大爷想去市场买菜,可他只会说家乡话。他来到菜摊前,指着菜问:“这个咋卖?”摊主听不懂,以为他在问菜的品种,就回答:“这是白菜。”老大爷更懵了,以为摊主在说价格,就又问:“白菜呀,那咋卖?”摊主哭笑不得,旁边的人看明白了,赶紧当起了翻译。这下,老大爷才买到了菜,他边走边说:“这夷州人真有意思,说话都不一样。”
风俗不同也引发了一些小碰撞。新来的百姓们习惯了靠海而居,把渔船停在岸边。可夷州这边,大家习惯了把船拉上岸。有一次,新来的渔民们把船停在岸边,却被当地人误以为是不尊重海边的神灵,双方差点吵起来。后来,书生出面调解,给大家讲了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还提议搞个“风俗交流会”,让大家互相了解。交流会上,新老百姓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家的风俗,最后还一起制定了一个“夷州新风俗”,既保留了传统,又融合了新元素。
工作方式的磨合也挺有趣。新来的百姓们习惯了靠天吃饭,看天气出海打鱼。可夷州这边,大家习惯了靠技术吃饭,用网箱养鱼。一开始,新来的渔民们不适应,还偷偷地出海打鱼。结果,遇到了风暴,船差点翻了。幸亏当地的渔民及时相救,才化险为夷。事后,新来的渔民们感慨万分,开始认真学习网箱养鱼技术。没多久,他们就成了养鱼能手,还把家乡的打鱼技巧和当地的技术相结合,搞出了一个“新式养鱼法”,产量大增,大家都乐开了花。
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夷州的人口终于有了显着增长。李智渊兴奋得像个孩子,整天在城里转悠,看着新来的百姓们安居乐业,他的心里那个美呀。
书生拿着最新的人口统计表,笑眯眯地说:“主公,咱这人口增长可真不错,照这速度,用不了几年,夷州就能成为个人口大州啦。”
李智渊一听,哈哈大笑:“那可真是太好了,咱这‘人口大作战’算是圆满收官啦。”
新来的百姓们在夷州也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还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大家互相帮助,亲如一家。孩子们在街上嬉戏打闹,老人们坐在树下聊天晒太阳,好不惬意。
有一次,李智渊走在街上,一个新来的媳妇儿看到他,连忙跑过来,拉着他的手说:“李将军,谢谢您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我们在这儿可幸福啦。”
李智渊听了,心里那个暖呀,他说:“这是咱应该做的,看到你们过得好,我就放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