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李佑说道:“儿臣祝父皇心想事成,此次平叛大捷。”
李世民微微叹气,目光中透着忧虑:“西突厥叛乱,扰我边境,朕心甚忧。那烽火连天,百姓受苦,实乃朕之罪过。”
李承乾忙道:“父皇莫忧,儿臣等必全力协助,定能平乱。我大唐雄师,定当扫平敌寇,还边境以安宁。”
其他皇子也纷纷表示愿为大唐出力,言辞恳切,神情激昂。
一番交流后,话题又转到了庭州战事。
李泰说道:“不知前线战况如何,儿臣着实牵挂。每念及此,夜不能寐,只盼能早日传来捷报。”
李世民沉声道:“朕已部署妥当,只盼将士们奋勇杀敌,早日凯旋。他们皆是大唐的英勇儿郎,定能不辱使命。”
此后月余,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都派遣使者前来朝廷进献贡品。这日,阳光洒在大明宫的金瓦朱墙上,熠熠生辉,宛如一层金色的薄纱。李承乾身着华丽的太子礼服,立于含元殿前,准备接待各国使者。
含元殿前,红毯铺地,乐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大唐的繁荣昌盛。大唐的仪仗队威风凛凛,旌旗飘扬,那鲜艳的旗帜在微风中舞动,好似天边的云霞。各国使者身着各自的特色服饰,色彩斑斓,在引导官的引领下,依次步入殿前。他们的步伐或轻盈,或沉稳,眼中满是对大唐的敬畏与尊崇。
李承乾面带微笑,仪态端庄,朗声道:“诸位远来辛苦,大唐以礼相待,望尔等能感受我朝之盛情。”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在殿前回荡。
吐谷浑使者率先上前,恭敬行礼道:“大唐盛世,威震四方。我吐谷浑愿永为大唐藩属,岁岁来朝,进献珍宝。”他的语气谦卑,脸上满是诚挚。
李承乾微微点头,说道:“大唐愿与吐谷浑友好相处,共享太平。只要吐谷浑一心向唐,大唐自当庇佑。”
新罗使者接着道:“我新罗仰慕大唐文化,此次带来特产珍宝,以表敬意。”他的目光中透着向往与钦佩。
李承乾回应道:“新罗与大唐情谊深厚,望今后交流更密,相互学习,共促繁荣。”
高丽和百济的使者也纷纷表达了对大唐的尊崇和友好,言语之间,尽显对大唐的敬仰。
接待仪式结束后,李承乾对各国使者谆谆教诲:“大唐以和为贵,但也绝不允许任何侵犯。尔等归国后,当劝诫国君,与大唐友好往来,共促繁荣。如有背信弃义之举,大唐雄师必当征伐。”
使者们皆恭敬应诺,神色惶恐而又坚定。
二月中的一天,长安的街头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信使一路高呼:“庭州大捷!”那声音响彻云霄,犹如惊雷一般。
长安百姓一边为信使让路,一边欢欣鼓舞地议论着。
“听闻我大唐军队在庭州打了大胜仗,真是太好了!”一位老者捋着胡须,脸上洋溢着喜悦。
“是啊,咱大唐的将士们就是英勇,定能保我边疆安宁。”一个年轻人兴奋地说道,眼中满是自豪。
“希望早日平定叛乱,让咱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一位妇人双手合十,祈祷着。
信使在宫中侍卫的带领下,快马进入两仪殿。太子李承乾接过信使递上的奏报,一看原来是安西都护柴哲威发来的:梁建方、契苾何力在牢山大捷,击败西突厥处月部朱邪孤注,高德逸追击并俘虏孤注,斩首九千人。
李承乾大喜,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连忙让信使下去领赏、休息,自己拿着奏章直奔甘露殿。
此时李世民正闲情逸致地坐着喝茶,牢山大捷的消息他先于两日,就从百骑司所派出的斥候那里得到了。所以并未像嫡长子那样兴奋。
李承乾匆匆赶来,行礼后说道:“父皇,庭州大捷,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将军英勇善战,大败敌军。”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喜悦与激动。
李世民轻轻放下茶杯,微笑着说道:“承乾,朕已知晓。此乃将士用命之果。”他的语气平静,但眼神中仍透露出一丝欣慰。
李承乾说道:“儿臣深知,这是父皇英明决策,将士们拼死效力所致。若不是父皇调度有方,哪有如此大胜。”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然,西突厥之乱未平,不可掉以轻心。朕想在两年之内平定西突厥,西突厥势力范围广、军事力量不可小觑。高明,你觉得如何做能既快又让我大唐军队以最小的代价获胜?”他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在思考着未来的战略布局。
李承乾沉思片刻,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当以安抚与征伐并用。对于愿意归降之部落,可施以恩惠,使其真心归附;对于顽固抵抗者,则坚决予以打击。以仁德感化,以武力威慑,方能事半功倍。”
李世民说道:“嗯,此为一策。然,粮草补给、情报搜集亦需周全。粮草乃军中之命脉,情报则如耳目,缺一不可。”
李承乾应道:“儿臣觉得,可在边疆设立屯垦之地,保障粮草供应。同时,加强对西突厥内部的情报渗透,知己知彼。如此,方能洞察敌军动向,制敌于先。”
李世民目光深邃,说道:“不错。但军事策略亦要灵活多变,不可拘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随机应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承乾拱手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李世民站起身来,踱步说道:“此外,可联合周边诸国,形成联盟,共同对抗西突厥。众人拾柴火焰高,联合各方力量,可增大胜算。”
李承乾眼睛一亮,说道:“父皇此计甚妙。如此一来,可削弱西突厥之力量,增加我大唐之胜算。只是在联合过程中,需谨慎处理各方关系,以免生变。”
李世民说道:“然,与他国联盟,需谨慎行事,不可失了我大唐之威严。要让他们明白,大唐乃是主导,一切行动皆需听从大唐之调度。”
李承乾点头道:“儿臣明白。”
父子二人继续探讨着平叛之策,气氛热烈而严肃。
数日后,朝堂之上,李积、李道宗、侯君集、裴行俭、苏定方、薛仁贵等一众大臣齐聚。
李积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当以精锐之师为主力,多路出击,使敌军难以应对。分兵而进,可打乱敌军部署,让其顾此失彼。”
侯君集接着说道:“末将赞同,且应趁胜追击,不给敌军喘息之机。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方能迅速取胜。”
裴行俭微微皱眉,说道:“然,切不可冒进,需稳扎稳打,以防敌军埋伏。作战需谨慎,不可因一时之胜而骄躁。”
苏定方朗声道:“末将愿亲率一军,直捣敌军要害。愿为陛下和大唐,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薛仁贵拱手道:“末将愿为先锋,冲锋陷阵。定当不辱使命,奋勇杀敌。”
李道宗说道:“还需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制定周全之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众人各抒己见,李世民仔细聆听,不时点头,心中已有定数。
经过一番商议,大唐的平叛策略逐渐明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唐将士们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为早日平定西突厥之乱做着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