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将那两颗金珠子装回荷包里,又掏出来一个荷包,对苓姐儿说:“这个荷包给你哦,你和娘亲一人一个,好不好呀?”
苓姐儿听得懂,接了那两个荷包,荷包不大,每个里面有六颗金珠子,苓姐儿的小手刚好能接住。
赵永怀的夫人钱语,对赵琳施了一礼道:“多谢姑母。”
赵琳笑着说:“没事。”
苓姐儿随后亲了赵琳一口说:“多谢,姑奶奶。”
“嗯,不谢。”
赵琳亲了亲苓姐儿,对她说:“去找你父亲吧,姑奶奶要回家了哦,改天再来找你玩,好不好?”
“好。”
赵琳将苓姐儿抱给赵永怀,对赵老爷和赵夫人说:“没事的话,我就先回去了。”
赵老爷欲言又止,最后却什么也没说,赵琳故意说:“我已经给三哥写信去问了,您二老别担心了,到时候就知道是什么事了。”
“哼,谁稀罕他有什么!逆子!”
赵琳不置可否。
“那我走了,不用送我。”
不等赵老爷和赵夫人反应,赵琳就已经出了屋子,往赵府后门去,又绕了几个弯回来去赵老爷的书房。
赵琳刚刚是从后门翻墙进赵府的,不出意外的话,回去肯定是原路翻回去。
但是,赵琳甫一翻到墙根,就迎面撞上了叶承钰。
叶承钰不止一次见过赵琳翻墙,甚至为了方便她翻墙,还在她经常翻墙的位置,种了一棵树。
赵琳上次带叶承珲翻叶府的墙时,踩的那棵树就是叶承钰种的,里外各一棵。
叶承钰知道赵琳喜欢翻墙,但没想到赵琳连自己家的墙也翻。
赵琳丝毫没有被撞破糗事的窘迫,嘿嘿一笑,问道:“咋走到这儿来了。”
“见过大伯母,侄儿出来办点事。”
叶承钰斯文有礼,衬得赵琳十分像个登徒子。
赵琳看着叶承钰点点头,这张脸长得是真不错,看起来和她一样,都不像是去办正经事的,遂解了一块自己的玉佩递给他。
“去如意坊拿点银子吧。”
叶承钰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赵琳这是看出来他有事,所以给他银子支使。
联想到此行确实需要银子,叶承钰也不矫情,,上前接过赵琳给的玉佩,是一朵淡粉色的海棠花。
“多谢大伯母,侄儿一定完璧归赵。”
赵琳却只是笑了笑说:“不用,你拿着玩吧。”
说完,一个点脚消失在原地,只留赵府后门的那棵树无风自动。
叶承钰收回心神,将玉佩收到怀中放好,接着往目的地赶去。
赵琳离开赵府后,便没有在外继续逗留,一来,风头正紧,不好让人看见她,二来,风头正紧,不好让人看见她。
赵琳回到府中,将走时那碗没喝的药给喝了,彩云高兴的拿着碗跑出去,二十两银子到手了。
赵琳在书房和妙风商议:“让红玉再送些人过来吧。”
“是,属下已经联系过她了,最多再有一个半月就可以将人送过来,到时候属下会先去看看,再和红玉筛选一番。”
“嗯,好。”
赵琳坐在书房里,思考着今天白天的事。
汝阳郡王突然要和她提亲,应该是没有挑唆的,应该就是他自己想儿子想疯了,所以才病急乱投医,要娶自己开枝散叶。
但也正因如此,憋屈的不行呢,和聪明人较劲,尚且可以获得成就感,和一个不聪明的较劲,只会让自己更气。
更何况,汝阳郡王是皇室血脉,不管赵琳有多想找他麻烦,也得顾忌着皇权至上,此事必须不了了之。
至于赵琳被汝阳郡王坏了名声,后续该何去何从,又能讨回多少公道,则是全看叶西洲。
赵琳心里烦的不行,又想到叶西洲此次回来,大概是不会再走了,心里更烦了。
大齐已经没有数得上的仗可以打了,再打也会以后面的新起之秀为主力,不可能还指着叶西洲,否则大齐的武将就要断代了。
叶西洲此后,最多作为大齐武将之首,坐镇上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再出山。
既是为了避免功高震主,让天子放心,也是为了让后辈们能有出头的机会。
聚少离多的夫妻,突然就要日夜相见,赵琳想想都觉得……尴尬,是的,尴尬,赵琳到现在都觉得他俩根本不适合当两口子。
他们一个冷漠寡言,一个废话连篇。
一个规矩守礼,一个随性自在。
一个端方持正,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一个站着腿疼,坐着腰疼,躺着头疼,偶尔还会放浪形骸。
一个活的像个杀神,日子过得一丝不苟,一个喜欢看热闹,晒太阳,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一个要对朝堂的事保密,鞠躬尽瘁,好比明镜高悬,一个对家长里短闭口不言,只身活在烟火人间。
赵琳和叶西洲几乎不聊孩子以外的事,连宗族内务都很少讨论,除此之外,两人真就再没有一点共同话题。
要说叶西洲回来能对赵琳有什么好处,那大概就是家里攒的一堆破事可以解决了,还有就是,孩子可以在有爹的环境下长大了。
赵琳叹气叹的止不住,妙风在一旁看的十分新奇,她还是第一次见到她家夫人这么惆怅的样子。
“夫人,您怎么了?”
赵琳回神时说道:“哦,没什么,你把之前咱们攒的那些证据整理一下吧,重新检查一下看有没有问题,最近要用。”
“是。”
妙风领命离开了书房,赵琳一个人坐着无事,便在书房打起了盹。
赵府那边她已经去交代过,孩子们各做各的事,叶西洲要到晚上才回来,外面的事有管家和惜春挡回去,没什么需要她操心的了,睡会儿吧。
——
御书房。
叶西洲向景平帝汇报南疆的战况,他假死为计,实则大败南疆的事也随即传遍大街小巷。
现如今人人都知道,南疆使团再过些日子就会亲自抵达上京,来向我朝递上降书。
百姓们欢庆之余,无不感谢叶西洲英勇退敌,还有那些家中子弟上了战场的,也无不欣喜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