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路过赵琳的人,都会投来异样的目光。
不仅仅是赵琳的打扮,与秋收的场面格格不入,更是因为赵琳和叶西洲,没有丝毫互动。
人们经历了赵瑾、赵瑜与夫君撕开脸面打起来的事后,觉得赵琳与叶西洲也应该如此,两人之间早晚肯定有一战。
但是没有,甚至没有人看见赵琳与叶西洲说过话,两人就像是不认识的陌生人。
为此,众人还私下打赌,赵琳与叶西洲夫妻不和到什么程度,这架到底什么时候会打。
景平帝偶尔也会召叶西洲过去,隐秘的询问他们夫妻最近相处如何。
每当这时,在场的大臣们都会竖起那八卦的耳朵,然而叶西洲每次的回答都一样。
“家中一切安好,多谢陛下挂怀。”
众人这个时候,就会有些失望。
但在观察到,赵琳和叶西洲毫无交流时,众人又都觉得,他们夫妻两个肯定有问题,否则哪有不说话的夫妻呢。
就像此时,赵琳明明一眼就能看见叶西洲,可她的目光,却偏偏放得很远,就连叶西洲走近了,都没有察觉到一点。
在又一次被人用异样的眼光探究时,赵琳忍不住看了回去,她倒要看看,到底是谁那么无聊,天天搁她家串门。
“哟,尚书大人。”
户部尚书曲杰,笑着和众人问候,他的夫人钱蓉,是赵永怀的夫人钱语的姑姑,两家因为这钱氏姑侄,也算是有一些姻亲,不好冷着脸不应。
再者,男人们同朝为官,没有姻亲也要寒暄。
故而,赵琳只是坐着笑笑,并不打算应付。
赵老爷这时已经到家了,赵明泽夫妇也跟着回去了,连外出的儿子儿媳和孙女都不等,就为了少干一点农活。
赵明澄倒是实诚,想着自己多干一点,父亲就能少辛苦一点,但赵二嫂身体不好,他天天早出晚归算怎么回事,就被赵琳给强制送回去了,临走还给了一个药方,让他按方子仔细照顾二嫂。
他在朝为官,来皇庄会有专门的宅子住,赵二嫂也不用在赵夫人面前晨昏定省,没了规矩束缚,更好养病。
上头两位兄长不在,赵明华成了顶梁的,但他和赵明易是白身,半点功名也无,和曲尚书说话,恐怕怠慢,便在一旁给赵明烨、赵明辰倒和叶西洲做陪衬。
但其实,赵明烨和赵明辰也是陪衬,曲尚书此行的目的是叶西洲。
赵琳修这座宅子,少说花了十五万两,这是有心人都能打听出来的程度。
人人都参平阳侯府奢侈无度,但曲尚书却像看到了钱袋子。
赵琳能拿十五万两修一个破宅子,那手里必然还有许多个十五万两剩余,这要是能有一个充到国库里,那一个地方三年的税收就可以免了。
这些日子,曲尚书一直在这附近打转,还经常从赵琳家里抄近路回去,因此带动了不少人从赵琳家里过。
赵琳修这条路,本来是方便自己家走的,现在可好,岂止是方便了自己。
赵琳就很纳闷,既然明知这条路方便,那还为何放任不管?难道就因为这里地处偏僻,尽头是条河,所以没有修的意义吗?那又为何安排这里有处宅子?真是数不完的毛病。
“侯爷这宅子修的漂亮啊,花草宜人,树木葱郁,光是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他日辞官,若是能有一处这样的宅子养老,不可谓之不幸啊。”曲尚书迎着夕阳感叹道。
叶西洲回道:“大人一定会实现生平所想。”
“是吗?”曲尚书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
叶西洲淡淡的说:“是。”
曲尚书闻言,深吸一口气,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下官此生所愿,惟愿国库充盈,百姓衣食无忧,朝廷各方调度,皆是银钱充足,如果这样,那我死而无憾了。”
赵明烨和赵明辰夸曲尚书为官大公无私,一片忠心,日月可鉴,苍天可表,一定会名垂青史的。
曲尚书不以为然,话锋一转,说:“可惜啊,农事军费,各个都是不小的开支啊,我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若是天下有识之士,皆愿为朝廷捐粮捐银,国库何愁捉襟见肘啊。”
赵琳听明白了,这是向她打秋风呢。
堂堂国库,问她一个妇人要钱,这合适吗?
她倒要看看,这曲尚书如何开口。
“听闻侯爷这宅子花费不小,不知可还有余钱,能否支援下官一笔,下官也好拿着,去别处化缘。”
赵琳姐妹四个互相对视一眼,合着这位大人要钱这么直白的。
也行,反正她们也不是没有。
赵琳说:“尚书大人的意思是,让我捐点钱给你。”
曲尚书赶忙搬着凳子坐过来,一脸谄媚的说:“那倒不是,我食君之禄就够了,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
“哦,那大人找我家侯爷要钱的意思是?”
曲尚书嘿嘿一笑,说:“下官的意思是,夫人和侯爷大富大贵,必生大仁大善之心,若夫人和侯爷能为国库添一笔进项,那今年冬日能喝上热粥的人,必定多翻一番,因此而活下来的人,也必定多感谢侯爷和夫人恩德。”
“有了侯爷和夫人牵头,京中其他达官显贵,也必定一一效仿,无论捐银多少,都是我大齐江山社稷之福,黎民百姓之福啊。”
赵琳听着,嘴角漾出浅浅的笑。
“大人啊,不是我不愿意,实在是我脸皮薄,我才花了区区十五万两,就被人说到不敢出门,我这要是再给你二十万两,那我不得天天焊在家里。”
曲尚书光听见二十万两了,眼神放光,恨不得把赵琳供起来。
“夫人此话怎讲?捐钱入国库,是为民生大计,谁敢说什么!”
“那大人你就去把先前骂我的人给骂回来,等我回了京,就凑二十万两给你送过去。”
……
“什……什么?”
“我说,大人你去帮我骂人,我就给你二十万两捐国库。”赵琳手一摊,说:“要不然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