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清晨,阿广市政府会议室内,投影屏幕上闪烁着星宁地产分公司提供的智能建造方案。市长李建业盯着三维建模中自动拼接的高架桥模块,手指叩击桌面:“按照这个方案,跨海大桥的工期能从三年压缩到十一个月?成本还能降低35%?”
电话那头,星宁地产副总林宇飞的声音带着自信:“李市长,星宁的量子建造系统采用模块化预制技术,所有构件在工厂完成高精度生产,再通过磁悬浮轨道运输到现场。AI机械臂的定位误差不超过0.1毫米,比传统人工精准百倍。”他调出实时数据,“您看杭城刚竣工的智慧高速,就是用这套系统,通车时间提前了八个月。”
与此同时,沈知意正在港城的办公室内召开紧急会议。全息投影中,阿广的地形地貌与星宁建筑学院的规划图重叠交错。“我们要在阿广建三所建筑学院,”她的手指划过虚拟地图,“选址就在在建的高架桥沿线,形成‘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实践’的闭环。”
沈舒推了推全息眼镜,调出教育方案:“课程设置要侧重智能建造、量子测绘和AI施工管理。我建议从总部抽调二十名工程师担任导师,再引入VR实训系统,让学生在校就能模拟真实建造场景。”
当天下午,沈知意拨通了林宇飞的量子电话:“小林,技术共享不能只停留在设备层面。”她将建筑学院的规划文件传输过去,“阿广需要自己的智能建造人才,你负责对接政府,把学院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林宇飞立刻行动。三天后,阿广市中心的奠基仪式上,量子打桩机发出低沉的轰鸣。沈知意站在贵宾席,看着智能机器人将第一块预制桩精准打入地底。“这不仅是建筑技术的革新,”她对身旁的李建业说,“等三所学院建成,每年能为阿广输送两千名专业人才。”
在施工现场的临时办公室,年轻工程师陈阳正在调试AI测绘无人机。“以前测量地形要花半个月,”他指着屏幕上实时生成的三维模型,“现在无人机群三小时就能完成,还能自动分析地质数据,给出最优施工方案。”
消息很快传遍阿广的建筑行业。老牌施工队队长老周带着二十名工人来到星宁的培训基地。“我干了三十年工程,从没见过这样的技术。”他戴着VR眼镜,惊叹地看着虚拟场景中机械臂的精准操作,“这哪是盖房子,简直是搭乐高!”
培训课程采用“理论+实战”模式。学员们白天在模拟工地学习操作智能设备,晚上通过量子课堂听沈知意的远程授课。“传统建造靠经验,智能建造靠数据,”沈知意的虚拟影像在教室中游走,“你们手中的平板电脑不是工具,是掌控整个工程的指挥中心。”
一个月后,首批学员毕业。老周的施工队接下了阿广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智能摊铺机自动调整沥青厚度,无人驾驶压路机根据AI指令完成压实作业,项目进度比原计划快了一倍。“以前最怕返工,”老周擦着汗笑道,“现在有量子监测系统,每个环节都达标,心里踏实!”
而在星宁建筑学院的施工现场,智能建造技术正在自我复制。建筑模块在工厂预制完成后,由磁悬浮列车运抵现场,AI机械臂如同精密的外科医生,将它们拼接成教学楼、实训楼和图书馆。学生们还未入学,就已亲眼见证智能建造的神奇。
2016年春节前夕,阿广首座智能建造的高架桥通车。沈知意站在桥头,看着车流在发光的智能路面上穿梭。手机震动,林宇飞发来捷报:“沈总,阿广政府追加了三个大型基建项目,还把星宁学院纳入重点教育工程!”
她望向远处正在建设的建筑学院,工地上的智能塔吊在夜空中勾勒出未来感的轮廓。从技术共享到人才培育,星宁正在阿广这片土地上,用科技的力量重塑城市的生长方式。而这场由基建引发的变革,终将如同高架桥延伸的方向,通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