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总统府的会议室里,白炽灯光依旧冰冷而刺目,淞沪战场的局势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蒋介石坐在主位,眼神凝重,扫视着下方一众战区长官。
首先起身的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他清了清嗓子,语气沉稳却难掩忧虑:“委座,第一战区目前主要任务是拱卫京畿。可日军在华北不断增兵,平汉线方向压力剧增。我部虽奋力抵抗,但日军装备精良,机械化部队推进速度极快。我们在河北的防线,已经出现多处漏洞。部队兵力不足,补充的新兵缺乏训练,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往往难以招架。而且,物资补给也时常出现延误,弹药和粮食不能及时送达前线,极大影响了作战士气。”
说着,他呈上一份详细的兵力部署和物资损耗报告。蒋介石眉头紧锁,仔细翻阅着报告,脸色愈发阴沉。
紧接着,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站了起来,他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说道:“委座,咱第二战区地处华北要冲,娘子关一线战事吃紧。日军企图打通晋绥通道,对我军形成包围之势。我军虽在山地作战有一定优势,可日军炮火猛烈,飞机轰炸频繁。部队伤亡惨重,尤其是忻口会战,我军精锐损失巨大。现在兵力调配极为困难,既要守住娘子关,又要防备日军从大同方向迂回。而且,晋绥地区本就资源匮乏,如今战争爆发,物资供应更是难以为继。部队过冬的棉衣都还没着落,更别说充足的弹药了。可即便如此,我军将士依旧坚守阵地,誓与日军周旋到底。”
阎锡山说完,从怀中掏出一份简陋的作战计划草案,呈递给蒋介石。蒋介石微微点头,示意他坐下,眼神中既有对阎锡山坚守的认可,也有对当前局势的无奈。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此时坐立难安,淞沪战场就在他的战区内,局势的恶化让他压力巨大。
他起身说道:“委座,淞沪战事如今已到生死存亡之际。日军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火力凶猛。我军虽拼死抵抗,但防线不断受到冲击。张治中将军那边,部队伤亡惨重,可仍在咬牙坚持。我们缺乏足够的空中支援,日军飞机肆意轰炸,给我军造成极大损失。而且,日军在沿海不断登陆,我们的防线被多处突破,只能不断收缩兵力进行防御。现在急需大量援军和物资补给,否则淞沪恐难坚守。”
顾祝同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深知淞沪战场的重要性,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此时也站起身来:“委座,第四战区目前主要负责华南沿海防御。日军虽尚未大规模进犯,但我们也丝毫不敢懈怠。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兵力分散,沿海防线漫长,难以做到处处设防。而且,部队装备陈旧,缺乏现代化武器装备。我们正在积极组织民众,开展防空、防谍等工作,加强沿海防御工事建设。但华南地区经济相对薄弱,财政困难,物资采购和部队建设都受到很大限制。不过,我们定会竭尽全力,守护好华南沿海,不让日军有可乘之机。”
各大战区长官纷纷陈述完毕,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蒋介石缓缓站起身来,踱步到地图前,手指在地图上各个战区的位置点来点去。
“诸位,如今战局艰难,日军来势汹汹,但我中华儿女绝不屈服。淞沪战场乃重中之重,它关乎国际观瞻,也关乎我军士气。第一、第二战区要尽力牵制华北日军,不让其有过多兵力增援淞沪;第四战区要稳固华南沿海,防止日军从侧翼迂回。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蒋介石的声音低沉却坚定。
“委座,可如今物资匮乏,兵力不足,这仗着实难打啊。”程潜忍不住说道。
蒋介石转过身来,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难打也要打!这是民族存亡之战,我们退无可退。物资方面,我会想办法向国际求援,也会加大国内生产调配力度。兵力不足,就发动民众,扩充部队。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定能赢得这场战争。”
就在这时,一名参谋匆匆走进会议室,手中拿着一份刚截获的日军情报。“委座,刚截获的情报显示,日军除了从国内增派部队前往淞沪,还在谋划从华北抽调兵力南下,意图对我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会议室里的气氛再度紧张起来,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蒋介石。蒋介石深吸一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传令下去,各战区立即调整部署,加强防御。第一、第二战区务必在华北拖住日军,不惜一切代价;第三战区继续坚守淞沪,等待援军;第四战区密切关注日军动向,随时做好应对准备。”
夜幕再次降临,南京城依旧被防空探照灯笼罩。各大战区长官们走出总统府,望着这被战火笼罩的城市,心中满是沉重。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残酷,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奋勇向前,迎接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