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2日,京城的天空阴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一场变革的来临。沈知意坐在星宁金融公司60层办公室内,目光紧锁着电脑屏幕上的行业分析报告。刺眼的红字反复强调着同一个困境:国内芯片自给率不足15%,高端芯片90%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沈总,这是星火研究院最新的技术白皮书。”助理将文件轻轻放在桌上,“在人工智能算法和虚拟现实底层架构方面,我们已经取得阶段性突破,但芯片仍是最大瓶颈。”沈知意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随即调出卫星地图——京城三环内的土地规划图与杭城郊区的卫星影像在屏幕上交替闪烁。
她的手指重重落在地图空白处:“立刻联系设计院,我要在京城和杭城各建一座‘星火未来科技城’。88层双子塔作为研发总部,配套建设全产业链园区,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必须形成闭环。”助理倒吸一口冷气:“沈总,这至少需要千亿级投资……”
“钱不是问题。”沈知意打开星宁商业银行的资金池界面,百亿级的数字在屏幕上跳动,“星宁金融、星辰文媒、星火孵化园,所有板块的利润都将向科技城倾斜。”她顿了顿,眼中闪过锋芒,“这次,我们要让海外知道,中国科技不再是任人拿捏的软肋。”
拨通大伯沈正国的电话时,听筒里传来会议间隙的嘈杂声。“大伯,我需要政府支持。”沈知意直奔主题,“在京城和杭城规划两块科技用地,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政策……我要打造中国的‘芯片硅谷’。”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沈正国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丫头,你需要什么,市里全力配合。但有个条件——”他语气转为欣慰,“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挂断电话,沈知意立刻召集核心团队。会议室的全息投影亮起,陈默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我们已经与清北、中科院达成合作,顶尖芯片专家愿意带队攻坚。但光刻设备……”他调出海外技术封锁清单,“ASmL的极紫外光刻机,依旧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就自己造。”沈知意将二叔留下的笔记本电脑接入系统,泛黄的代码与最新的科研数据重叠,“星火实验室从今天起,启动‘破晓计划’。人工智能团队负责算法优化,医疗技术组研究芯片在生物传感的应用,虚拟现实组开发模拟光刻系统……”她目光扫过众人,“我们没有现成的路,但可以用代码和智慧,走出一条新路。”
消息传出,整个科技圈为之震动。杭城沈宅的书房里,16岁的沈舒推掉麻省理工的邀约:“二姐,我的元宇宙引擎可以用来模拟芯片制造环境!”王健林主动致电:“万达愿意出资参与建设,科技城的商业配套交给我。”更有无数海外留学生打包回国,在星火招聘网站上留下滚烫的留言:“愿为中国芯,放弃海外优渥待遇!”
一周后,京城的奠基仪式上,沈知意握着金色铁锹,望着脚下的黄土地。不远处,星宁金融大厦的LoGo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今天,我们种下科技的种子。”她对着直播镜头,身后的巨幅标语写着“星火燎原,破晓未来”,“三年后,这里将诞生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7纳米芯片;十年后,我们要让世界用上‘中国芯’!”
夜幕降临时,沈知意收到小姑的消息:“阿深市的企业家们众筹了200亿,想加入科技城项目。” 她望向窗外的京城灯火,在日记本上写道:“卡脖子的枷锁终将被打破,不是因为我们有捷径,而是因为无数双手正紧紧握住科技的火炬。当星火未来科技城拔地而起,中国科技的突围之战,才刚刚开始。” 此时,星火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新的代码正在编写,新的传奇,正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破局之战中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