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日,杭城星宁影视基地的量子摄影棚内,杨幂、刘诗诗、唐嫣三位新人演员站在银色的圆形拍摄区中央,脚下的地板泛着幽蓝的光。她们身后,360度环绕的全息摄像机阵列缓缓启动,发出细微的嗡鸣,仿佛一群蓄势待发的机械哨兵。
“这就是星宁的‘零界拍摄系统’。”导演冯小刚戴着智能眼镜走近,镜片上跳动着实时数据,“不用舟车劳顿,不用搭建实景,你们站在这里,就能穿越到任何时空。”他轻挥手中的控制平板,拍摄区瞬间被冰雪覆盖,寒风特效精准地卷起唐嫣的发丝,“看,这是《雪域迷踪》的开场戏,AI根据你们的服装材质,连雪花的飘落轨迹都做了调整。”
三位演员目瞪口呆。以往拍古装戏,光是转场就要耗费数小时;而现在,只需导演一声令下,草原、沙漠、太空等场景便能无缝切换。杨幂试探性地迈出一步,脚下的地板立刻模拟出雪地的松软质感,全息投影中的北极熊从她身边呼啸而过,惊得她后退半步。“这太真实了!”她摸着胸口,“感觉随时会被卷入画面里。”
拍摄流程更是颠覆认知。AI编剧根据演员的现场发挥,实时生成剧情分支;量子摄像机以每秒10万帧的速度捕捉每个细节;而后期制作,早在拍摄过程中就已同步完成。刘诗诗在拍摄宫廷戏时,一个眼神的迟疑被AI捕捉,系统立刻调整台词,让角色的矛盾心理更加立体。“以前拍戏,要反复和导演沟通意图,现在AI比我还懂我的角色。”她感慨道。
每天的拍摄时长严格控制在四到五小时。沈知意的声音从广播中传来:“高效不意味着透支创作力。”星宁基地的智能手环实时监测演员的生理数据,一旦疲劳值超标,拍摄自动暂停。剩余的时间,演员们可以在基地配套的星际主题酒店放松——这里的客房配备脑波按摩仪,能根据个人喜好生成虚拟度假场景;健身房的量子训练舱,甚至能模拟在月球漫步的失重感。
在星宁的“新人孵化计划”中,每位演员的初始片酬锁定在40-50万。但这只是起点——根据作品的播放量、口碑,奖金会呈几何级增长。唐嫣在拍摄悬疑剧《镜中谜城》时,因出色的临场发挥,被AI评为“最佳应变演员”,额外获得20万奖励。她在采访中展示手机里的转账记录:“这比我当模特一年挣得还多!”
基地的食堂同样充满科技感。智能点餐系统扫描演员的身体数据,推荐营养搭配;当刘诗诗输入“想吃麻辣香锅”时,3d食物打印机瞬间成型出一份低卡版,口感却与传统做法别无二致。“以前为了保持身材,拍戏时总是饿肚子。”她大快朵颐,“现在科技连美食自由都能实现!”
随着拍摄深入,三位演员的成长肉眼可见。杨幂在科幻片中与虚拟角色对戏时,情绪转换行云流水;刘诗诗的古装打戏,被AI精确到每个关节的发力角度;唐嫣在喜剧片段里,即兴创作的台词被AI收录进数据库,成为经典桥段。她们的表演片段在星宁内部平台流传,引发资深演员的赞叹:“这些新人,一出道就站在了影视科技的制高点。”
消息传回娱乐圈,引发强烈震动。传统剧组还在为场地租赁、演员档期焦头烂额,星宁的演员却在“足不出户”中完成高质量拍摄。某老牌导演在论坛上吐槽:“我们拍一部戏的时间,星宁能产出十部!”但更多人开始反思:当科技能将创作效率提升百倍,传统拍摄模式是否还有竞争力?
2007年的盛夏,星宁影视基地的量子灯光彻夜不息。这里不仅是拍摄场地,更成为了造梦工厂。当新人演员们在全息投影的银河下翩翩起舞,当AI生成的场景与他们的表演完美融合,沈知意站在监控室,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对陈凯歌说:“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要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能在星宁的系统里,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此时,远处的钱塘江潮汹涌而来,仿佛预示着这场影视革命,将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写整个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