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二号”首次流片即取得近90%“奇迹”良率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信鸽,以惊人的速度在有限但关键的圈子内传播开来。
林轩第一时间将这个振奋人心的结果通报给了最重要的投资人张晚晴。电话那头的张晚晴在短暂的震惊后,爆发出一阵爽朗而畅快的大笑:“好!好!好!林轩!我就知道我没看错人!你果然没让我失望!干得漂亮!”她当即表示,后续的五百万美金投资款项将在一周内全部到位,并承诺会立刻调动嘉慧资本及其背后财团的所有资源,全力支持“启明芯”接下来的产能预定、市场推广和人才招募。这份来自顶级投资人的鼎力支持,无疑为“启明芯”的下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消息也通过代工厂、设备供应商、甚至是一些风险投资的渠道,不可避免地传到了香港本地、台湾乃至硅谷的一些业内人士耳中。
反应各不相同。
一些原本对“启明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香港初创公司持观望甚至轻视态度的本地和台湾Ic设计公司(他们可能还在做一些简单的逻辑芯片或者低端消费电子芯片),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继而是深深的忌惮和不安。“怎么可能?第一次流片良率近九成?0.5微米工艺?他们是怎么办到的?”“是不是芯片设计其实很简单?或者台联电那边放水了?”“必须密切关注这家公司!他们可能掌握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技术!”……一时间,各种猜测、质疑和探究在业内私下流传。
而像Sigmatel、德州仪器(tI)、飞利浦半导体这些可能已经开始关注或布局数字音频市场的国际大厂,在得到零星的消息后,高层的第一反应大多是“不予置评”或者“需要进一步核实”。他们的工程师或许会感到惊讶,但庞大的企业惯性、对新兴小公司的固有轻视、以及对自身技术实力的自信,让他们普遍认为这更像是一次“偶然的成功”或者“初创公司的公关噱头”。“一个香港的小团队?能翻起多大浪?良率高不代表性能强,更不代表能搞定复杂的系统应用和市场推广。等着瞧吧,很快就会遇到真正的挑战。”这种普遍的傲慢与轻视,恰恰为“启明芯”赢得了最宝贵的、不受干扰的加速发展期。
林轩深知这一点,他并没有被初战告捷冲昏头脑,更没有时间去理会外界的种种声音。庆祝?当然要庆祝!他当晚就自掏腰包,在观塘一家不错的海鲜酒楼包下大厅,让全体员工和早期提供帮助的朋友们(包括装修队工头、设备代理商等)痛痛快快地大吃大喝了一顿,并发放了一笔丰厚的奖金。
但庆祝过后,第二天一早,他比所有人都更早地出现在实验室,眼中燃烧着更加炽热的火焰。
“样品回来了!”第一批通过紧急空运送达的、切割封装好的“启明一号”工程样品(Engineering Samples, ES)被送到了测试区。
林轩立刻召集核心技术团队,下达了一连串指令:
“小李!模拟组!立刻对这批ES样品进行全面的模拟性能测试!重点关注信噪比、失真度、电源抑制比(pSRR)!我要精确的数据,绘制出完整的性能分布曲线!”
“小王!数字组!搭建多套测试平台,进行逻辑功能验证和压力测试!用你们能想到的最严苛的测试向量去跑!我要知道它的稳定工作频率极限在哪里!高温、低温、高湿环境下的表现也要测!”
“小张!软件组!播放器原型机的硬件平台已经初步搭好,立刻将最终版的固件烧录进去!进行系统联调!我要在一周内看到至少三台功能完整、运行稳定、能够流畅播放各种码率mp3文件的最终原型机!UI交互必须达到我要求的那种‘丝滑’体验!”
“小陈!EdA组!‘启明二号’的成功只是开始!它验证了我们架构思路的可行性,也暴露了现有工具链的不足!那个‘量子退火启发式布局布线算法’,必须加快进度!我再给你们调拨两台服务器的计算资源!三个月!三个月内我要看到初步的原型算法能够跑通!”
最后,他转向赵晴鸢和黄耀龙:
“晴鸢!A轮融资的bp可以开始打磨了!同时,让我们的律师团队准备好全套的专利申请文件,‘启明一号’的核心架构和几个关键创新点,必须立刻在全球主要市场进行专利布局!速度要快!”
“老黄!测试结果一旦稳定,立刻拿着数据去找台联电!告诉他们,我们要预定未来六个月、甚至一年的产能!对!就是大规模量产!价格可以谈,但产能必须保证!另外,联系我们之前选定的几家封装测试厂,让他们做好准备!我们的‘芯’,马上要像潮水一样涌向市场了!”
林轩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不容置疑的决心。他如同一个刚刚赢得滩头阵地、立刻指挥部队向纵深发起全面进攻的将军,思维清晰,指令明确,节奏快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实验室里刚刚消散的庆祝氛围,瞬间被一种更加紧张、更加充满使命感的战斗气息所取代。所有人都被林轩再次展现出的、那种永不停歇的冲劲和对未来的绝对掌控力所感染。他们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更辉煌的胜利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去创造。
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属于“启明芯”的时代,正以一种谁也无法预料的、碾压式的速度,轰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