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有了雏形,技术方向也已明确,但林轩深知,孤掌难鸣。尤其是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初创阶段,找到合适的合伙人,甚至比技术突破本身更为关键。
他需要的不是普通的员工,而是能够独当一面、共同扛起公司大旗的“将才”。
根据他的规划,芯启科技初期的两大支柱是mp3项目和潜在的EdA预研。因此,他需要两类关键人才:
1. 硬件工程与生产管理: 负责将他的mp3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并能对接香港成熟的电子制造产业链,搞定供应链、生产测试、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琐碎但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人需要有扎实的硬件功底,熟悉电子产品的开发流程,最好还有一定的工厂实践经验。
2. 市场、销售与运营管理: 技术再好,产品做出来卖不掉也是白搭。他需要一个熟悉市场运作,擅长营销推广,并且能够协助他处理公司日常运营、对外关系、甚至初步融资的人。这个人需要有商业头脑,沟通能力强,最好还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或管理经验。
林轩开始在脑海中,以及通过有限的渠道(如大学校友录、行业黄页、甚至是一些技术论坛的早期雏形)搜寻合适的人选。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符合要求的人才本就稀缺,愿意放弃稳定工作,加入一个前途未卜、办公室还在破旧工厦里的初创公司,更是难上加难。
他首先想到了一个人——陈家俊。
这是他从原身的记忆碎片中挖掘出来的一个名字。陈家俊是原身同系的师兄,比他高两届,在学校时就以技术能力强、动手能力出色而闻名。据说毕业后进入了一家规模不大的电子厂做硬件工程师,负责一些产品的电路设计和调试工作。性格可能有点沉闷,典型的技术宅,但技术功底绝对扎实。
“陈家俊,硬件方面应该没问题。如果能说服他,mp3的硬件实现就有了主心骨。”林轩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名字,并在后面画了个圈。
那么,市场和运营方面的人呢?这个人选更难找。林轩思来想去,记忆中似乎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他尝试着从香港本地一些电子产品贸易公司或小型工厂的管理层里寻找线索。
这时,一个有些模糊的印象跳了出来——黄耀龙。
这个名字不是来自原身的直接记忆,而是林轩在整理近期搜集到的本地商业信息时偶然看到的。黄耀龙似乎是某个小型电子厂的老板,主要做一些电子玩具或者简单家电的代工(oEm\/odm)生意。规模不大,但在行业内似乎有点名气,被描述为一个“精明”、“务实”、“擅长把握市场机会”的人。
“一个熟悉生产和市场的小老板?”林轩沉吟着。这种人通常经验丰富,对成本控制敏感,有人脉资源,但也可能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对高风险、长周期的技术投入缺乏耐心。
是不是合适的人选,还需要接触之后才能判断。但至少,这是一个潜在的目标。
确定了两个主要目标,林轩开始思考如何去接触他们,以及用什么去说服他们。
对于陈家俊这样的技术人才,空谈理想和市场前景可能效果不大,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技术“干货”来打动他。
对于黄耀龙这样的商人,则需要清晰地展示出项目的盈利潜力、市场空间和风险控制方案。
“看来,那个mp3的演示原型(demo),必须尽快做出来。”林轩下定决心。只有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他的“三顾茅庐”才更有底气。
他再次投入到紧张的技术开发中,同时开始打听陈家俊和黄耀龙更具体的联系方式和背景信息。寻找“将才”的行动,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