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轩的最终指令,如同一道军令,在启明芯内部迅速传递。
深圳研发中心,负责“天枢一号”Soc物理设计和最终数据准备的后端团队,立刻进入了高速运转的最后阶段。他们的任务,是将那个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心血、在EdA工具中以复杂逻辑和电路图形存在的、规模高达数十亿晶体管的芯片设计蓝图,转化为晶圆代工厂能够直接用于制造光罩的、被称为GdSII的物理版图数据格式。
这是一个极其关键、也极其容易出错的环节。GdSII文件是芯片设计的最终“物理体现”,任何一点微小的错误或数据损坏,都可能导致生产出来的硅片变成废品。
后端团队的负责人张伟,此刻正亲自坐镇数据处理中心。他的眼睛布满血丝,但眼神却异常专注,紧盯着屏幕上正在运行的GdSII数据生成脚本。
“启动最终版图数据导出……”工程师在控制台敲下命令。
启明芯自主研发的“盘古”EdA平台,开始执行这项复杂而耗时的任务。它需要将包含芯片从底层晶体管到顶层金属互连所有层级的、极其庞大的物理版图数据库,按照严格的GdSII格式标准,转换、压缩并输出。
这个过程持续了数个小时。服务器集群的指示灯疯狂闪烁,庞大的数据流在内部网络中奔腾。
“GdSII主文件生成完毕!大小……68.7 Gb!”一位工程师报告道。
接近70Gb!这仅仅是描述一颗指甲盖大小芯片物理结构的数据量!可以想象其内部的复杂程度!
“立刻开始进行多重校验!”张伟下令。
校验过程同样严谨到近乎苛刻:
文件完整性校验: 使用md5、ShA-256等多种哈希算法,对生成的GdSII文件进行校验和计算,确保文件在生成和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比特级别的损坏。
语法与格式校验: 使用专门的GdSII语法检查工具,确保文件格式完全符合标准规范,能够被代工厂的光罩制作系统正确识别。
第三方工具交叉验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甚至还使用了来自cadence或mentor Graphics的第三方GdSII读取和分析工具,对“盘古”生成的GdSII文件进行交叉比对验证,确保结果一致。
关键层级抽样目视检查: 对于一些最关键的层级,例如底层有源区、多晶硅栅极、关键金属互连层,甚至会随机抽取部分区域,将其放大到像素级别,由经验丰富的版图工程师进行最后的目视检查,确认没有明显的图形错误。
这个多重校验过程,又花费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每一项检查结果都被仔细记录和复核。
“报告张总!所有校验全部通过!GdSII数据确认无误!可以准备传送!”负责校验的工程师终于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是数据传输环节。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最高安全保障的过程。
启明芯与选定的代工厂——台积电位于新竹的总部之间,早已建立了一条经过军用级别加密的、点对点的专用数据传输线路。
张伟和负责信息安全的工程师一起,执行着预先制定好的、极其严格的传输协议:
数据分块与多重加密: 庞大的GdSII文件被分割成若干个较小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都使用不同的、高强度的加密算法和密钥进行加密。
身份认证与授权: 传输的发起方(启明芯)和接收方(台积电)都需要通过基于数字证书和动态口令的多因素身份认证,才能建立连接。
加密隧道传输: 所有加密后的数据块,都在一个受tLS\/SSL协议保护的加密隧道中进行传输,防止被窃听或篡改。
传输确认与完整性校验: 数据块传输完成后,接收方需要进行解密和完整性校验,并将校验结果实时反馈给发送方。只有所有数据块都确认无误,整个传输过程才算完成。
这个过程,如同进行一次最高等级的秘密情报传递,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安全和保密的极致追求。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份GdSII数据,就是启明芯目前价值最高、也最敏感的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数小时的紧张传输和反复确认,台积电方面终于传来了最终的确认信息:“GdSII数据接收完毕,校验通过,数据完整无误,已进入光罩制作流程!”
当张伟将这个消息汇报给陈家俊和林轩时,整个启明芯参与“天枢”项目的硬件团队,都爆发出了一阵短暂而激动的欢呼!
成了!设计数据终于安全、准确地送达了!
这颗凝聚了他们无数心血、承载着公司未来希望的芯片,如同一个被精心孕育的生命,终于被送进了那座世界上最先进的“产房”!
这,是启明芯向智能手机核心技术发起的“第一滴血”!是他们用智慧、汗水和巨额资金,浇筑出的第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帝国基石!
然而,欢呼过后,一种更深沉、也更复杂的期待情绪,开始在每个人心中蔓延。
送出去,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在于三个月后。
那一天,当第一批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天枢一号”硅片,从遥远的新竹回到深圳的实验室时,它究竟会带来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苦涩?
没有人知道答案。
所有硬件工程师的心,都随着那份被送往晶圆厂的数据,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充满了未知和期待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