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四条出兵路线怎么选择的问题,其实并不算什么问题。
因为就像于琦所说的那样,这四条路线各有利弊,无非就是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的问题,具体到怎么选择上,关键还要看当时的情况。
至于这四条路线的利弊,徐庶等人略作思考,就给于琦分析的明明白白,尤其是刘晔跟周瑜两个淮南本地人,一个九江郡成德县人,一个庐江郡舒县人,通过他们的口中,于琦轻松的捋清这两个郡中包含的三条出兵路线在内的各种利弊优劣。
听完他们的描述,于琦便在脑海里不断的模拟这四条出兵路线,就在这个时候,刘晔出来道:“主公,属下想向主公举荐一人,若能得其相助,主公出兵九江之途将会容易许多。”
于琦饶有兴致的问道:“哦?是谁啊?说出来我听听,看看我听没听过。”
“此人名唤鲁肃,乃晔之好友,为同郡东城人士,为人方严,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属下本打算近期写信给他,邀他前来江东辅佐主公的,恰好今天主公提起了淮南方略,属下便将冒昧将其举荐给主公。”
果然是鲁肃。
刚才刘晔提出想向自己举荐一个人才的时候,于琦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也是鲁肃,只是于琦记得演义中鲁肃跟周瑜早年相识,本打算过段时间让周瑜去招揽鲁肃的,没想到刘晔竟然也认识鲁肃,而且率先向于琦举荐了他。
看了一眼周瑜,果然发现周瑜正从刘晔身上收回目光,看来周瑜跟鲁肃确实也是认识的,只是连周瑜自己都没想到,就屋内这几个人竟然还有间接好友。
于琦只能暗自感慨: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个知识被世家大族垄断的社会,这些牛逼的人物总能沾亲带故的扯上关系。
想到这里,于琦忽然福至心灵,对刘晔道:“鲁子敬之名我亦闻之,本打算果断时间派人前去招揽的,没想到子扬竟与他认识,这倒好办了,你赶紧写信……对了,公瑾,你也是淮南人,你认识鲁子敬吗?”
周瑜迟疑了一下,点点头道:“以前曾打过交道”。
说罢,周瑜又对刘晔道:“子扬你写完信后,我也署个名吧。”
“如此甚好”,于琦直接替刘晔答应下来,随后又对众人说道:“子扬的这次举荐倒是提醒了我,你们都是一方英才,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们肯定也认识其他的贤才,或是同乡,或是同学;有道是举贤不避亲仇,你们尽管向我举荐。”
说着,于琦冲着徐庶、石韬笑了笑道:“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当初我刚刚上任豫章太守的时候,就曾让元直、广元,还有公威他们给乡里、同学去信,邀请他们前来豫章共谋大事,来了几个,如今各有司职。”
徐庶跟石韬闻言亦是相视一笑,徐庶更是自嘲般的笑道:“唉,可惜我等交游不广,未能给主公招揽来什么大才,甚是遗憾啊。”
于琦摆了摆手,不以为意的道:“不说这个,你们回去后都好好捋一捋自己认识的人,分别去信或者派人前去招揽,这也算是我给你们的一个任务吧。”
似鲁肃这般贤才毕竟是少数,于琦也没指望他们能再拉拢来一个类似的贤才,就算只是跟当年徐庶他们那样,只招揽来一些普通的读书人也好,也能充实下江东的基层文官力量——读书人,尤其是有点才能的读书人,永远都是缺的。
这个时候,周瑜忽然开口道:“使君,若是我们举荐的人才,是淮南人士,并且在当地有些声望,那不妨让他们等一等,让他们在当地为使君北伐之事出一份力;使君虽然礼贤下士,愿意招揽他们,但是也要顾及属下们的心情,若是他们能在使君北伐的事情上立有功劳,那么使君就算给他们高官厚禄,他们也拿的心安理得,而属下们不会心生攀比嫉恨之念。”
这是人之常情,也确实是需要顾及的一点,于琦记在心中,对周瑜称赞道:“公瑾说的有道理,我希望以后也能这样,我有什么思虑不周或者考虑不当的地方,你们都能及时的给我指出来,我又不是那种因言罪人的独夫,你们不用顾虑。”
又商议了一些杂事,见天色不早,众人这才纷纷告辞离去,唯独周瑜走到门口又折了回来——小乔今天跟着来府中看她姐姐,说好了今天一起用餐的。
在前往后宅的路上,于琦对周瑜道:“公瑾啊,你今天的表现就很好嘛,你的才能我是知道的,你不要有所顾虑,要大胆的展现你的才能。”
“今天咱们提到了北伐的事情,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若是陈登的计划能得以实现,让吕布跟袁术之间的盟约破裂,让袁术就不得不面对曹操、吕布、刘表还有咱们这四方的压力,若是条件合适,我可能会遣一路偏师,到时候我希望你能帮我。”
于琦话音刚落,原本亦步亦趋的跟在于琦身后的周瑜顿时脚步一停,随后神色复杂的望着于琦的背影,抿了抿嘴,这才快步跟上。
说实话,周瑜一直自负才华,又逢乱世,心中自有一展才华、平定乱世的抱负,这也是当初他在小乔的劝说下半推半就的跟了于琦的原因,如今听到于琦愿意以一路偏师相托,一直平静的心中顿时横生波澜。
自孙策去世之后,周瑜虽然追随了于琦,并在最近的议事上开口建言献计,但其实他的心中一直是如封似闭的,因为他还不能走出他跟孙策的情谊给他制造的回忆圈,他甚至会暗地里拿于琦跟孙策做比较,虽然他自己曾对小乔说道:这世上却也不会有第二人能像孙策那样信重他。
没想到……
就在周瑜心思紊乱的时候,却听于琦继续说道:“日后咱们的地盘越来越大,难免需要人都督一方,或者是独领一军在外征战,如今我的几个部下中,你是最有希望的;不过在这之前,你要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又能让他人信服的能力。”
说着,于琦转身拍了拍周瑜的胳膊:“好好干,我看好你。”
周瑜长出了一口气,按捺不住心中的激荡之情:独挡一面、都督一方,这几乎是一个主君对其属下的最高褒奖了,若真能如此,那才真称得上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
虽死无憾矣!
周瑜的心思因为于琦这一番话而重新变得活络、变得生机勃勃,以至于一见面,小乔就发现了周瑜身上的变化,痴缠着追问了几句,周瑜却只是笑而不答,不过从周瑜对小乔宠溺的举止中能看的出来,周瑜对小乔是越发的喜爱。
周瑜跟小乔的狗粮并没有酸到于琦,因为跟周瑜身边只有一个小乔相比,于琦的身边有足足三个姿色各异的美女。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于琦仿佛又回到了去年他刚刚举行完结婚庆典的时候,每天都要会见不同的客人。
转眼间到了建安二年的二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纵观种花家五千年历史,粮食问题始终是制约着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土地产出有限,没有足够的粮食,就喂养不了更多的新生儿,无形中就给种花家的人口上限设置了一块天花板。
而于琦要做的,就是打破现有的这块天花板。
改进生产工具,改变生产模式,改良生产资料……这些手段,有的在于琦的干预下能被迅速推广,譬如曲辕犁;有些就算是于琦出手干预,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效的,譬如轮作制,譬如稻、菽间种,譬如桑基鱼塘,譬如两季稻的试种。
毕竟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就算是于琦,也不能强制推进,强制的话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于琦只能慢慢来,先在新寓试验,试验出了成果之后,其他郡县的百姓都不用官府推进,就会自发的开始学习新寓的经验。
去年在新寓县已经试验出了一些东西,还有一些东西,今年,甚至明年都需要继续试验。所以在临近春耕之际,于琦又回到了新寓,又出现在了新寓的田间地头。
“今年的年景不太好啊。”
于琦陪着几位叔伯站在田垄上,望着正在田中辛勤耕种的于氏族人,其中一位叔伯抬起满是沟壑的脸庞,望着碧蓝的天空幽幽的说了这么一句。
于琦有些好奇,只是还没等他询问呢,其他几位叔伯便不约而同的一致点头同意了这个说法。
这让于琦更加好奇了:“这是为何啊?”
最先说话的那个叔伯并没有因为于琦的刺史身份而有所顾忌,在于琦询问之后,不仅没有立刻回答,反而用鄙视的眼神上下打量了于琦一番,这才说道:“我问你,去年冬天下了几场雨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冰河的缘故,这个时代的长江流域,冬天是能见到雪花的,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雨夹雪的阴冷天气,单纯的下雪倒也不太多见。
听到这位叔伯的反问,于琦顿时愣住了:去年一整个冬天,于琦都在率军征战,现在想想,还真没有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影响行军打仗。
现在回想起来,去年冬天确实没下几场雨雪。想到这里,于琦就有些明白了:去年冬天的干旱,就预示着今年有很大概率会发生旱灾。
因为水汽是循环的嘛。
而且已经有所显现了:现在都二月了,豫章才下了一场春雨,还是仅仅湿了地皮的毛毛细雨,翻开地皮,二指以下全是干涸没有水分的土块。
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于琦的脸色终于变得严肃起来。
于琦记起来了,好像建安年间确实发生了几次大的灾害,有持续数年的旱灾,也有席卷数个州郡的蝗灾,更有惨不忍睹的疫灾。这些频繁发生的天灾,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兵灾,直接导致了汉末三国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整个天下的人口锐减了八成以上!
原本因为抄了几个宗贼的家底而自觉手中有粮的于琦顿时觉得那几百个粮仓有些少了,甚至刚刚定下的支援刘备,以粮食换战马的计划都要稍作修改。
战马固然稀缺,但粮食才是根本。天灾、人祸,再加上严重倾向于军队的分配机制,导致一旦出现旱灾,百姓们必然要流离失所。这个时候,谁能拿出粮食,谁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拥有民心、拥有军心。
“几位叔伯”,于琦正色道:“越是有灾,咱们越要把田种好,这件事就拜托给你们了,咱们于家能不能再进一步,能不能在咱们手中光大门楣,就看你们的了。”
种田本来就是他们的本分,更不要说被于琦扯上光大门楣这种比生死还要严重的大事上,几位种了一辈子的地的叔伯顿时充满了干劲。
而于琦则匆匆返回了南昌,召集了一众属下,宣布了关于未来几年可能出现持续性旱灾的猜测。
这个时代的精英人士,也都是知道天时的,被于琦稍一提点,纷纷对这个猜测有了自己的看法。让于琦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烦恼的是,大家对这个猜测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而事实上,从去年冬天稀少的雨雪天气开始,旱灾已经开始了。
“传令下去,全力从荆州、益州收购粮食,另外大力开发庐陵至交趾的商路,争取今年能从交趾那边进行大宗的粮食交易。”
“另外,传令各郡县,待春耕结束,就组织各地百姓开挖沟渠、兴修水利,最起码也要在旱灾来临之后不至于颗粒无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旱灾真的从今年开始,一直持续两三年的时间,现在多挖一条沟渠,在未来就多能养活一个村子几百个百姓。而这一条沟渠、一口水井,就能让于琦轻易的获得这几百个百姓的民心。
到那个时候,于琦就是整个江东百姓的救命恩人,他在江东百姓心中的地位将无可撼动,什么四世三公,什么百年郡望,统统都是土鸡瓦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