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这座大唐的都城,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无尽的光芒。
它承载着王朝的兴衰荣辱,见证着历史的风起云涌。
凌云报捷的快马,比统叶护的使者还是要快的。
这一日,城门快关闭时,快马加鞭的信使带来了唐军在西域大胜的消息。
然而,这一消息在长安城内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长安的大街小巷,依旧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东市和西市,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街边的酒肆里,食客们推杯换盏,谈天说地。当唐军胜利的消息传来,人们只是稍稍停下手中的动作,相互议论几句,便又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
也是,最近这些年,唐军胜利的消息,太过频繁,已经让普通百姓都有些麻木了。何况,是远在西域的胜利,对他们生活,似乎没有多大影响。
一间小小的茶肆里,几个老者正围坐在一起喝茶。其中一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者,轻轻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唉,这几年唐军胜仗不断,这西域的胜利,听着是高兴,可也没了当初的新鲜劲儿。”
旁边一位年轻些的男子接过话茬:“可不是嘛,打从大唐定都长安起,就常听到唐军凯旋的消息,都习惯了。”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虽带着一丝自豪,但很快又继续聊起了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战争的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生活的琐碎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街道上,一群孩童正在追逐嬉戏。听到大人们谈论着唐军的胜利,其中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阿爹,唐军又赢啦!那这次能给我们带什么好东西回来呀?”
小男孩的父亲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傻孩子,唐军打胜仗,是为了让咱们大唐的百姓能安稳过日子,以后说不定还能有更多好玩的东西从西域传过来呢。”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继续玩耍起来。在他们天真无邪的世界里,战争的意义远没有手中的玩具和伙伴们的游戏来得重要。
然而,与民间的平静不同,大唐的朝堂之上却掀起了一阵激烈的讨论。
太极殿内,气氛庄重而热烈。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而深邃,他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殿下,文武百官们身着朝服,神色激动,纷纷进言献策。
首先站出来的是宰相房玄龄,他面容恭敬,声音洪亮:“陛下,此次唐军在西域大胜,实乃我大唐之幸事!
西域之地,连接着丝绸之路,是我大唐与西方诸国交流的重要通道。
如今我军取得胜利,便能更好地掌控这一地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贸易往来,这对我大唐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啊!”
李世民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的目光:“房爱卿所言极是。丝绸之路乃我大唐经济繁荣之命脉,此次胜利,不仅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奇珍异宝,更能让大唐的丝绸、瓷器等精美之物远销海外,让天下皆知我大唐之昌盛。”
这时,大将军李靖向前一步,双手抱拳,朗声道:“陛下,西域地势复杂,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我军此次大胜,不仅拓展了疆土,更在西域树立了我大唐的威严。日后,四方蛮夷必不敢轻易来犯,我大唐边境可保长久安宁。”李靖一生南征北战,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自信与豪迈。
李世民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定:“李将军说得对,我大唐以仁义为本,但也绝不畏惧任何挑衅。
此次西域之战,便是向天下彰显我大唐的实力与决心。只有边境安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大唐才能繁荣昌盛。
现在没人再反对凉王的远征了吧?”
对于凌云的远征,李世民也算想明白了,既然已成定局,而且自己也没给实质性的帮助,那就只能在精神上支持他了。
当然,也得为他清理朝堂内的不同意见。
朝堂之上,文臣武将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非凡。
只是激烈的讨论中,有一个人始终静静地站在一旁,若有所思。
他就是谏议大夫魏征。待众人发言完毕,魏征向前一步,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此次唐军在西域大胜,固然可喜可贺。
但臣以为,我们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战争虽能带来一时的胜利,但要想真正赢得民心,巩固在西域的统治,还需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李世民听后,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魏爱卿所言,正合朕意。战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朕这就向凉王转达你的建议,让西域诸国心甘情愿地归附我大唐。”
魏征接着说道:“陛下圣明。臣建议,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派遣清廉能干的官员前去治理,推行大唐的法律和文化,如此才能让西域成为我大唐的稳固疆土。”
李世民连连点头:“魏爱卿此计甚妙。只是,这胜利是凌云军团取得的,派谁去合适呢?”
李世民一问,大家都安静了,之前不少人还不赞成凌云远征,这会儿,又去西域,怎么也有一种摘桃子的意味。
一时间,谁也不敢轻易发言,李世民也不着急,而是让所有人回家好好思量。
“山呼”过后,李世民最后走出太极殿,望着长安城内的繁华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在对凌云的态度上,已不能如之前那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