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卒一万五,骑卒三千,照着刘备的意思,就是老兵、新丁各掺一半,这可算是动用了能拿出来最大的力量。
毕竟还得留着另一半来守护司隶,拱卫京畿,以防不测。
出征多少士卒,就需要与之相对应民夫,当然雒阳毕竟是国都,车多,牛也挺够用——去岁夏侯兰可是在慕容鲜卑处取了不少牛羊马匹啊!当然,那些牛马什么的,不会凭空消失咯…就在圈养着呐~
就是为了等着这一刻!
若无牛车,一卒当需要三民夫来供养,若有牛,那可就简单多了,一牛的拉力就足以供上数人数月之粮草。
战争从来都是烧钱的玩意儿,刘备早已知之。
士卒需要这么多,够乎?想来应是够的!去年,须卜跟着郭太造了一波,可是损了不少的青壮。
至于谁人为帅么…这个问题,刘备也曾和麾下众人讨论过,他自己倒是挺想去的,但是可能条件不允许——谁他喵的知道他这一走,王允又会整出什么幺蛾子!
所以刘备就想着,先试试表着看!
“备有一司马,河东人氏关羽,勇毅果敢,颇善作战…”
没错,就是要表自家兄弟以为帅!就是看看朝中人的接受程度嘛~
当然刘备知道,这事儿或许扯淡,百官基本上都不会答应的,但用完试一下嘛~这为帅不行,那分路将领总可以吧?
王允:……
他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刘备可是真敢和他提呀!上来就要他麾下名不见经传的关某为帅?这怎么行!
“卫将军得无戏言乎?”
好半晌,王允才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刘耷你丫是在说笑吧!?
行吧,既然不允,那就先不提了,就先谈谈其他的嘛!
王允刚才可还问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行军。这个问题呢,刘备还是早就思考过,就与他之前说的步骑混用是相结合的。
“可兵出三路…”刘备竖起了三枚手指道,“其一遣军自天井关出,疾行以援并州。
再者出太行,走白陉古道…
其三溯大河而上,可成合围之势!”
刘备这般做的目的,就在于合围匈奴,要知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总是如野草一般,烧也烧不净,他们生来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搬家对于他们是家常便饭,遇事不偕更是很容易就跑路。
就这可以发挥上他们所倚重的技能了,骑术。从小和马儿打交道的他们,对骑兵的理解天然比农耕社会的王朝高上几个档次,他们对骑士的游击战法可是极擅长的。
若不合围,刘备敢打包票,此战即便成了,也难对匈奴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没有伤害,就没有震慑效果,倘若天下再有变故,这群人就会像那喂不熟的狼崽子一样,再咬大汉一口!
当刘备说出了他的计划时,王允和曹操明显地陷入了沉思,在场也有不少人不懂装懂地符合了起来…光是这三路出击、步骑混用、大用弓弩、合围匈奴,就足以唬住这群不知兵的文吏。
曹操云:“此前操亦在胸中推演,却弗如卫将军之谋划,按卫将军之谋,众一万八,分三路,各率六千士卒…
只是这样,无疑是增了后勤之难啊,要知道,那太行山道颇难行…”
是的,分兵有好处,当然此处用的不是各个击破的手段,而是要形成一个包围圈,此外还有,若就一窝蜂走,速度那肯定就快不了。而分兵的话,一路六千,总的来看,行军速度肯定是要高于前者的。
但是这样,会让后勤压力变大,毕竟粮秣辎重车不能总走得那么快,还有一方面…从天井关出去,可以说是最近的路线,这一路且不提,再则是大河、太行两路,属实绕的有点远啊。
这还不止,要知道司隶与并州交会处多山,太行山道难行众人亦是知道的,这一路属实是有些难走啊!
为何要选这么一条道呢,原因还是这白陉古道崔博曾经走过,并赞其为“要道”!
刘备微笑着上前走到了曹操面前,低声说道:“曹车骑之才殊绝于人,亦不敢想我会使一师走白陉,那匈奴人又如何得知?”
难走就难走罢!这样用的时间也会远长与中路一军,略长于大河一路,如此在两面告捷的情况下,匈奴能选择的路线,可有两条,一路上往东遁一路是往北遁。
王允一见刘备和曹操说悄悄话了,就可能有点按捺不住自己的内心了,此时也顾不住许多,就拉上了吕布四个人凑一起,低声谈了起来。
……
数日后,雒阳城西方的校场。
二月的风还是极冷的,在这空旷的、没什么遮掩的平坦之地上,风寒刺骨。
此处聚集着一眼望不见首尾的士卒,他们穿戴整齐,正站在这校场之上犹如等待检阅一般…
一个简单的高台,上覆红锦缎,年幼的小皇帝身着礼服,在内侍的陪同下,来到了高台之上。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国家想要征伐天下,其流程也是极繁琐的,只是这一次情况有些紧急,几个人一合计,然后该做的工作做好,就准备着上路了,今儿是最后一环。
天子虽幼,但也还是皇帝,祀与戎的大事,还是需要他出场的,无须做太多,只需照本宣科,恢弘志士之气即可。
“赳赳汉军,扬我汉旌…”
年幼的刘协用着稚嫩的语气,在台上诵着孝灵皇帝生前曾作的诗篇。
如果刘宏真有什么能让崔博看上眼的,当属这篇诗作,这刘宏呐,不肖皇帝,却是个真浪漫的文人,书画诗赋无不精通呐~
这篇诗作,早已被交到了乐府,谱成曲,其词慷慨,其调激昂,不似后汉之风气倾颓,听来还颇能振奋人心。
刘协就上来念了一首诗,说了几句激励士气的话,接下来就又换作了王允来主持。
兵分三路,关羽一路出太行,曹操一路出天井关,吕布一路自大河逆流而上,这就是安排,三军又各有参军数人,或负责记录军中诸事,或参与军议…
待一切安排毕了,兵出上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