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压价
“要不要告诉琳姐姐,这个消息?”阿兰问。
伊琳昨天已经到了城里。
仍住在清香阁,教大厨做一道新菜。
伊琳说,她和茗儿会在县城住几天。
“先不用说,咱们再观察一下。”周泽元说:“有人抢着租,未必是坏事,说不定更有利于咱们压低房租。”
“有人抢,房租不是更有可能上涨吗?”阿昌不解地问。
从小,父亲教阿昌的生意经,说的都是奇货可居,抢的人越多,价格越高的。
“因为,郑泼皮是个无赖,宋家老宅空了半年,他从来没想去租。现在听说闹鬼了,反而要去租,准是想趁火打劫。”周泽元分析道。
“嗯,听起来确实有道理。”小山子说:“那咱们就以静制动,暗中盯着。”
“对了,阿文,之前忘了问你,宋老爷是怎样的人?”周泽元问。
“宋老爷是个读书人,早些年中了举人,曾经当过芝麻小官。”阿文简单介绍宋老爷的个人经历,“但是,他的性格刚正不阿,官场容不下他。一怒之下,他就辞官回乡了。”
“哦,看来宋老爷倒是个正直的人啊。他平时靠什么生活?”周泽元继续问。
“宋家几代人都为官,家里良田众多,因此宋老爷虽然没有正经的营生,但靠了田租,一家老小倒也过得自在。”阿文回答。
……
宋老爷的确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
他没有其他嗜好,就是喜欢书法。
然而,他虽然热衷于书法,每天都练练字,甚至还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要练,但字体也就中上而已,并没有过人之处。
宋老爷的性格,就属于与世无争,恬淡怡然的那种。
宋夫人,是宋老爷的发妻,也是宋老爷的远房表妹。
夫妻俩都是一类人,喜欢琴棋书画,怡然自得。
因此,宋家的下人们都很幸福。
整座宅子里,极少有一般大户人家里的宅斗和尔虞我诈,两房姨太太也少有明面上的争宠暗斗。
昭兴县城里的空宅子不少,阿文独独挑中宋家老宅,与宋老爷的人品和行事风格,不无关系。
谁也不喜欢找到凡事斤斤计较,太厉害的房东不是?
找个好相处的房东,麻烦事都凭空少了许多。
从这点来看,阿文虽然不过才九岁,但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心思和见地,实属难得。
……
“老爷,牙行的人说,咱们的老宅子,有人想租。”
老管家进了宋老爷的书房,毕恭毕敬地说。
“哦,那很好啊。”宋老爷仍低头写字,没停笔。
“但是,那个想租宅子的人……”老管家欲言又止。
“想租宅子的人怎么啦?”宋老爷诧异地看了老管家一眼。
老管家平日说话办事都挺干脆,很少这样吞吞吐吐,把话只说半截的。
“那个人是郑泼皮!”
“郑泼皮怎么了?”宋老爷不以为然,“郑泼皮就不能租宅子吗?”
“那倒不是。”老管家说:“只是,他开价太低了……”
“咱们的老宅子,开价多少啊?”宋老爷其实从未关心过租金。
“牙行的人之前说,咱们的老宅子地段好,屋子也多,院子也大,除了旧了点,哪儿都好……”
“所以呢?”宋老爷打断了老管家的啰嗦。
“所以,牙行建议,咱们租金可以十两银子一个月。”
“哦,十两银子,好啊。”宋老爷其实对十两银子一个月的租金,没有很大的概念。
说白了,宋老爷对银子这种“阿堵物”,压根就没有很强的概念。
从小就衣食无忧,半辈子过来了,都是顺风顺水的。
家里的琐事,小时候有母亲打点,婚后有发妻打点。
宋老爷从来就没为银钱的事,操心烦恼过。
“但是,郑泼皮借口老宅子闹鬼,强行压低房价,要求一个月只能给五两银子。”
老管家见主人对租金没概念,有点儿着急了,不得不突出重点。
“闹鬼,所以租金要少一半?”
宋老爷总算明白了老管家的意思,停下写字,抬头看着老管家。
“是啊,是啊!”老管家连声说:“现在,大家都在看热闹,想看咱们会如何处置这件事啊!”
“哦?咱们家的宅子,租不租是咱们的事,为何大家要看热闹呢?”
“老爷,这宅子现在是不得不租出去啊!”老管家无奈地说:“不但得租,还得尽快租出去!”
“为什么?”宋老爷更加惊讶了,“咱们的宅子,不是已经空了半年了吗?之前从没人催着租,为何现在突然要尽快租出去?”
“老爷,您有所不知啊!”老管家一脸愁容,“之前不租,那只是咱家的事;现在若不租,那可是整条昌民街的事!”
宋老爷越听越糊涂了。
他索性扔下笔,走到椅子前坐下。
“你给我好好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哎!”老管家连忙为宋老爷斟茶,为他细细道来……
“阿元,今天郑泼皮去牙行了,要求宋家老宅的租金,一个月只能五两银子!”
客栈里,阿文对周泽元说。
小伙伴们听了,纷纷凑过来,挤在周泽元旁边。
“宋家答应了吗?”周泽元问。
“还没答应。”阿文说:“宋家并不差钱,一个月几两银子的租金,压根没放在眼里。”
“郑泼皮是借口宅子闹鬼,才要求降租金的吗?”周泽元又问。
“是。郑泼皮说,这房子之所以闹鬼,就是由于长期没人住,阴气重。”
“这话,一开始大家不都是这么说吗?”有福不解地问。
“就是,这话最初还是咱们传出去的呢!”大愣子说。
可不是嘛,宋家老宅闹鬼的事,一开始不就是出自这群小家伙之口嘛。
他们只是在人群中,悄悄地,反复多次地传递这个信息。
然后,群众们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
每一个人,在继续传播“宋家老宅闹鬼”这一八卦时,都不约而同地添加了各自的想象,活灵活现地继续传递下去。
等消息放出去整整一天后,小家伙们重新收集街上,经众人传了不知多少手的消息。
发现除了主题不变外,闹鬼的细节与情节,已经被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编得完美无缺天衣无缝,骇人听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