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唐伯虎至沈周书札
这本书籍是杜天注的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唐诗精华录》,所着时间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距今不过是五六十年。
唐诗繁花似锦,后世人对于唐诗缺乏整理,因此杜天想着注一本精华的唐诗集,主要囊括唐代着名诗人的诗作。
《唐诗精华录》从中选取精华之作三百首,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杜南、李白、白居易、王维、杜牧、李商隐、刘禹锡、李贺等称为"八仙"的八大家名作。
下卷则收其他一百零八家佳作。
这唐诗精华录中除有作者简介外,每首诗均有注释、点评。
注释不加烦琐考证,点评常常独出新见。
可以说,这是一部可吟、可品、可背诵、可把玩的唐诗普及读物。
相比其他残破的书籍,这一本唐诗精华录保存的倒是相对完好,可陈博看其装订的情况,以及推测年代,这应该就是近代的读本。
保存完好是真,但因为其发行数量过多,其中所有诗句又广为流传,并无太大的历史价值。
陈博纳闷了,这唐诗精华录中有源源不绝的灵气出来,那即说明了,这书籍很值钱。可陈博想不清楚,这书的珍贵之处到底在哪里。
如果这是杜天亲自编选并手写的初版,那还可以,可现在它是由出版社大量发行,距今也才五六十年,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啊。
陈博因为不能直接上手,这要被那个文在道看到了肯定会骂,毕竟他提前说过了,书籍只能看,最后才可以摸。
耐不住好奇,陈博打开透视,他朝着这书籍的内里看去,这一看,果不其然,陈博就发现了内部的惊天秘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在这一本书中,竟然夹了一个信札。
信札为华夏古代的书信,又称书扎、尺牍。古代写字人们用的小木片就被称之为札,而后来的纸张出现之后,札才渐渐被纸代替,但札字还沿用至今。
这是一张同现在a4纸张相等的淡黄色纸张,上面所书写了几段话语,字迹书法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让人观之感觉甚好。
而看向落款,是唐寅至沈周的信札。
这是唐寅与沈周之间的往来信件,其中是记录了一件极为重要之事,并有沈周款识以及其他两位名人鉴赏章印,历史价值颇高。
上面的款识则是石田先生,伯虎拜护,而除此之外,还有沈周的款识,以及其余三位的印章,共有五枚印章,一枚乃是鉴赏章。
那两位的两枚印章,陈博已然认识,如上面的允明鉴赏印,这祝允明是江南四大才子,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他一生之中以书法见长,也成就最高,其书法与唐寅的画合称"祝书唐画"。
而另一枚是文徵明的,除了这两枚外,其余一个乃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收藏鉴赏家的印章,这位可以说收藏了有多位名家的书画和手稿,董其昌,沈周,文征明这些人的书画,在他的收藏之中,都可以找到。
不过,陈博并不怀疑这信札的真假,哪怕没有鉴定信息的确认,以陈博自身的见识,也足可以判断出这信札的真实性。
信札不同于书画,辨识起来,没有书画的难度大,再加上这信札之上有着许多位名家的章印,其信札之上书法也是特点鲜明,可以说真实性毋容置疑。
一封信札,价值可能不会特别高,但这一封绝对可以上百万,而且这信札大有不同,因为这信函里边的内容让陈博更加大吃一惊。
对于古代文字,古文陈博还能读的懂,其中大体的意思陈博是辨识了,这唐寅给沈周的这封信似乎是说,他,祝枝山,沈周还有文徵明合作的那幅江上送别图丢了,唐寅心切分别给好友寄信,为的就是说明此事。
并且,在信中,唐寅反复强调,一定会不遗余力将这幅画找到,就算是穷尽毕生。
在这封信中,唐寅言辞诚恳,字里行间流露着那幅画丢失的痛心,想想也正常,这一幅画不光是唐寅独笔完成,唐寅所述,这画是由他,祝枝山,文徵明,沈周,四人合作完成。
沈周本就长唐伯虎四十岁,四人能在有生之年一起合作一幅书画作品,已经很是难得,可作品刚问世不久,便丢失,这自然是对于唐伯虎一个很大的打击。
要知道,在明代历史上,有江南四大才子和明四家,在诗文上,文征明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而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并与沈周共创了吴派,称为吴门四家。
既然这幅画不光有诗文的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参与,还有画杰的沈周,唐伯虎参与,那定然是一幅不同寻常的作品。况且,四人的合作本就没有,这幅作品自然十分可贵。唐寅丢失此画,忙寄信于沈周,可想当时他的难过之情。
陈博绝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些价值不大的古籍之中,发现这封价值过百万的信札。
他来到文在道这里参加展览会,说来最重要的还是看能不能得到四月牡丹花神杯,在一位收藏家的家中淘宝捡漏,这是他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可是现在这却变成了现实,并且,这封信札的太多内容让陈博还有点无法及时消化,比如这文章中关于这幅画的一些具体信息,其实引发了陈博莫大的兴趣。
四位名家的合作,若是这幅画被盗,那么它可能流落在什么地方,这幅画后来有没有被唐寅找回,或者就此消失于江湖,这都触发了陈博的好奇心。
想到如果这幅画还存世,并且自己有幸能找回,那它的价值将无法估量。
陈博自然是对这幅画超感兴趣,不过,他还是需要回去好好把这封信研究消化,起码要找到一点有价值的信息,再去查找一些资料,否则仅仅凭借着这信札哪里能找到什么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