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重臣齐齐看向周大虎,眼中闪着光芒,明显是很是重视和感兴趣。在这些大臣眼中,周大虎不再是一位年轻将领,而是一个对战建虏屡战屡胜的常胜将军。
以对战建虏的战绩来说,在大明朝廷,堪称对战建虏的第一战将。
周大虎拱手一礼道,“为什么我会支持和议?此乃是根据我大明整个形势来说的。”
他看了一眼房中众位重臣,接着说道,“我大明是什么形势?本将想来各位自有心中判断。但今天本将还是浪费一些时间就此讲一讲。”
“我大明自萨尔浒战败后,辽东就注定要失去了。会有人问,为什么?我大明兵多将广,建虏只是数万人,灭之岂不简单?但说这话者,本将就认为此官乃是军事上的白痴,不懂军事。”
听到这里,一些重臣文官是老脸一红,想到了当初自己就是这种想法,自己岂不是就是军事上的白痴?咳咳!不对,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周大虎道,“兵在精而不在多,但是也有蚂蚁咬死象的说法。一千精兵碰上一万普通兵马,一千精兵会追着一万打。因为战场上是人就会怕死,纪律不明、训练不够的兵马在对方一冲杀过来,就会为了活命溃败,丢盔弃甲,一哄而散,追杀起来,比杀猪杀羊还要简单。而数万对一千,只要有将领指挥,就会蚂蚁咬死象,打不过耗也耗死他。”
“建虏的兵马都是女真部族相互厮杀一二十年的活下来百战老兵,对上我大明军纪荒废、训练不彰的卫所兵马和募来的训练也不足、没有见过血的的军兵,当然会一战而溃,四散而逃。而后广宁之战亦是如此。再加上过去建虏与大明辽东兵将混杂生活在一起,人员互相交错,许多人不视建虏为外夷,为了活命和富贵,勾通对方,甘当奸细内应,失城失地当然很快、很容易。”
“而我官军在辽东的大战失败,使得大明境内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心生野心狂念,天启元年九月发生奢安之乱,前后持续十余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九年。于今年才平定。还有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后,实力大增,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叛乱。崇祯五年(1632年)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仍领其众,继续为乱滇南,后万氏招安南土司沙定洲为婿,沙普合流,势力越加壮大。此乃一极大隐患。”
“如此,再加上流贼肆虐、建虏叩关,我大明这是三个方向三面作战,军饷开支巨大,云贵川之地和中原到处白骨累累,残冢依稀,民生凋零,连年数方用兵,朝廷财政能不困难吗?”
在座大臣都是如有所思。
这些情况,大家都知道,但是只是一件事情就事论事而已。并没有人想那么多。就是知道,但为了自己利益,也不会说。
如今一听,嗨,还真是数面作战,也真敢说。
周大虎继续说道,“我大明虽能支撑,但是数面作战,难以集中力量先对付一方,长期下去,经年用兵,弄得兵疲财尽,定会人心尽失,局势大坏。朝廷需要集中精力先要灭了最危险的流贼。”
“至于建虏,地窄人稀,贡赋极少,财力不足,全赖兵马出去抢些财物,其兵力也不足。为弥补兵员,不管老幼一律征兵,尽管动员全民皆兵,其兵力来源不能不受到人口少的限制。”
“而我大明,我兵虽少,有民不患无兵;奴众虽强,能守即不为弱。只要我大明君臣一心,上下合力,整军备战,严明军纪,假以时日,练出一支精兵只是时间的问题。”
“鉴于以上所说,和议有好处。但这个和议,决不能承认其地位,更不能赔款。有上百万两的军饷,末将就能练出十万精兵,五年平定流贼,十年时间恢复辽东。”
这时候温体仁说道,“建虏已经立国,东征朝鲜臣服,西征蒙古诸部结盟,称汗称帝,怎么可能j就此按照我大明的意思和条件达成和议?按照周提督的意思来谈,根本就达不成合议。反而使得建虏更加勇猛的进攻我大明,施压大明让步,重新坐上和议桌子,割地赔款。”
“本来不开和议的开端,建虏还没有多少想法,而一旦开口同意和议,反而给了建虏希望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凶性,不断地开战,以逼大明答应他们和议的条件。”
“周将军,如此该怎么办?”
周大虎道,“当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温体仁又问道,“既然我大兵能够抵御建虏又后谈难以成功,何必要答应合议之事?如此不是多此一举吗?和谈难以成功,那么答应和谈意义何在?”
周大虎道,“拖,拖时间,拖时间练兵备战;麻痹对方,让对方觉着大明已经不想再战了。”
温体仁摇摇头,“双方的条件相差太大,根本难以相谈下去。对方也不是傻子,会给大明拖时间吗?”
周大虎道,“所以末将才说能战方能言和,建虏已经连续小败数场,本将更是这次带兵进入到辽东建虏腹地走了一番,这也给对方了一些压力,使之不敢大开虎口。如果建虏开战,定要他占不上一点便宜,建虏到时候自会心中有所掂量。”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让朝中大臣们之间的分隙能够弥合,团结一心对敌。现在朝中有两派,一派乃是辽东前线和建虏作战的文官和兵部直接指挥兵事做事的官员,如关宁锦监军太监高起潜、前辽东巡抚方一藻、大司马杨大人等人,这些大臣都是干事务实做事的和身居辽东战线一线的官员,深知朝廷的难处和兵力捉襟见肘之困难,要求和议稳住建虏,腾出兵力和钱粮,先剿灭腹心之患流贼,再整军备战收拾建虏。他们的想法就是时间在我,我大明无久弱之理,剿灭流贼后,假以时日,定会剿灭辽东建虏,恢复辽东。”
“而另一派,就是清流言官之臣和一些朝中大臣不相信和议建虏有效果。他们最大的论点就是前宋的教训。对建虏的和议充满了警惕,只要谁说和议,就会一拥而上,大力鞭挞。由于这些人人数众多,使得有心支持和议之事的官员不敢再说和议二字,就是皇上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哪怕和议是一种策略,也不敢明面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