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官员渐渐散去后,侯恂、户部尚书钱春、兵部尚书范景文、内守备太监四人留了下来。
之所以留下这四人,都是有用意的。
南京户部,掌握着江南各省、府、州、县的赋役黄册。
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
这是征税的基础。
有了南京户部的黄册,他带了不少人手,就不怕各府州县作假欺瞒。
心中对江南的士绅富户的数量多少,家产多少等也有个基本的了解,作为一个参考。
同时还南京户部还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以及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等事。
南京留都,六部之中,唯有户兵两部握有不小的实权。
留下南京兵部尚书,则是商讨调兵调马事宜,此事刻不容缓。
王应熊看向守备太监孙象贤,这位才是南京城最有权力的人。
看到王应熊看着自己,孙象贤随即一礼道;阁老,咱家是为陛下看守留都,只要是陛下的交代和圣命,咱家定会全力配合,要人出人,要物出物,绝不含糊和推辞半分。
听到对方的赤果果表态,王应熊首次对一向敬而远之的宦官,生出了一丝好感。
也生出了一个念头,怪不得历朝历代都有皇帝宠信宦官,这真是好用啊!
一番感慨后,大家就座,开始进入正题。
事情需要一项一项的落实,这一谈,时间不短。
等事情都安排好后,大家开始陆续离开。
临时的钦差行辕,只剩下了王应熊和侯恂二人。
到此时,两人终于可以互相通报南京、京师两京的现在和近期情况了。
若谷兄,你的一封上疏,可是引起了内阁军机以及陛下的极大关注,才有了我千里迢迢来到江南之差事。王应熊轻声说道。
侯恂,字大真,号若谷。
两人在京师交情不深,但也是非常熟悉。
官场之道,就是你迎我往之事,同在一殿为官,也有些不多的来往。
侯恂
看着王应熊有些试探的问道:老先生不是已经致士近两年了吗,怎会趟入了这摊浑水?
王应熊有些无奈的轻轻摆摆手,将自己的经历大概的讲了一下。
由于二人都是承受了同一个人周大虎的恩情,话一讲开,立刻就拉进了彼此的关系。
话也开始有了一些肺腑之言,不再彼此提防对方,说话小心翼翼。
从现在起,二人可谓是同舟共济。
王应熊说道:京师京营在忠勇侯的大力整顿之下,已经焕然一新,面貌大为改观,皇亲勋贵官员在京营的伸手弊端,一下子被彻底斩断,陛下趁机整顿皇亲勋贵和一些官员,虽然没有大动干戈而杀人,却是削爵等级,重罚钱粮,足有上百万之多充裕国库,新近成立的大明正报铺天盖地的发行报刊,让书生文人投稿公开评论,影响巨大,牵连京营腐败的皇亲勋贵和官员,被批的体无完肤,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形成这等公论,朝廷和陛下处理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阻力,京营整顿事情办得异常顺利,朝廷名利双收,不如此,陛下和诸公也不会下了决心,整顿江南历年积欠。抗税、官绅富户勾结,征缴不利、隐户巨大等一系列弊端。说到底,还是朝廷和陛下手中有了忠勇侯这一支和建虏可以抗衡的强军,才能少了许多顾虑,定下决心,整顿京营和江南历年积欠、隐户庞大等弊端。
听到这一番京师的消息和评论,侯恂频频点头,引以为是。
朝廷有一支听令的强军在手,以往顾虑的不少事情,都会迎刃而解。不能做、不可做、不敢做的事情,都可以考虑进行了。
处理一些事情,也就有了底气。
想到这里,侯恂也开口道:江南之地,文风强盛,功名在身之人很多,士绅富户势力影响巨大,良田千亩者,大有人在,家中奴仆成百上千,已经形成一地登高一呼,应者万千之景,这里乡村宗亲强大,与中原
一带大为不同,情况复杂,一不小心,就会酿成民变之乱。最为令人担心的是,朝廷强力清缴历年积欠,会让一些有心人故意搅乱局势,令江南赋税重地混乱生变,引出严重后果,危及朝廷大局。
来到江南督饷加征剿饷,已经数月,完成不足三分之一,一些士绅意见很大,还有不少人在观望,当地各级官府也是不敢强行执行,阳奉阴违很多,事情进展颇为不顺,如此下去,恐难以完成朝廷重托,影响剿贼大事。
说到这里,侯恂满满的无奈,重重的叹息了一声。
王应熊眉头紧皱,考虑了一下道:各种困难,朝廷和陛下早有考虑,正值朝廷危难之际,谁忠谁奸,一看就知。此行,陛下特意授我权利,可以临时任免府县官员,亦可三品之下先斩后奏,调动江南兵马,但有宵小如有异心,朝廷大军定要其灰飞烟灭。
接着两人又商量了一些事情,直到深夜,才各之散去休息。
王应熊还在等着一个人,大明正报军机处宣导教化司员外郎柳敬亭,很快就会到来。
在这里,他要和江南士绅富户等,好好辩一辩忠君爱国,为国担忧,士大夫忧国忧民之事。
他在周大虎身边这一段时间,听了许多新的名词和概念,舆论战,就是其一,他深以为然。
江南的舆论战场,他一定会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让天下有个公论,让大势公论站在自己身边。
……
第二日一大早。
南京城主要出入的城门,以及各个坊巷,一夜之间贴满了大白话书写的明黄色的朝廷敕令布告。
这引起了许多百姓的围观。
更有不少的文人当场为不识字的百姓念读讲解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官府也派出了人手进行秩序维护。
很快,朝廷清理士绅富户历年积欠税粮,以及清丈、查处隐户等事,便传遍了整个南京城。
这在士绅富户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