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辂时年三十七岁,是正统十年的科举状元,他不仅是状元,而且还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二个连中三元的“三元及第”者,即乡试解元、会试会员、殿试状元这三顶殊荣的获得者,其科考成绩一路上都稳居第一,含金量非常高,能高中状元,实在是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太强,并没有得到天子的额外关照。
而商同学之所以凭真实成绩就能被钦点为状元,是因为他不仅考试成绩可以碾压别人,而且生得身材伟岸,仪表堂堂,大帅哥一枚,不消说,上天比较眷顾小商同学,而小商同学又不善于嘚瑟、撩妹呗。
既是学霸又是颜值担当,有明一代,这样的人除了商辂,恐怕再无第二人了。
“大明拒与瓦剌和谈,这一策略至今已见成效,无法恢复与大明的贸易,瓦剌人便失去了衣食之源,他们拖不起,其内部败象已露,故而无需大明遣使,想必也先也会主动放上皇回国。”
看看,庙堂上并非尽是腐儒,人家商同学成绩这么好,却不迂腐,一开口就将时局剖析得入木三分,让人顿生拔云见日之感。
怎么办?众官傻了眼,比帅比考试成绩都比不了商辂,一个“连中三元”的名头就足以让许多人羞愧得抬不起头来。
总不能欺负商辂只是翰林院一名小小的侍读,以官职压他吧?这年头,欺老不欺少,小商同学的大好前程明摆在那里,欺他官小,那不是自找没趣吗!
还别说,两年后,年不及四十的商辂就成了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要知道,对朝中百官而言,他们才学有限,“大学士”这名头就别想了,还是想想官职比较靠谱,可是,许多人苦熬一辈子,熬得灯枯油尽也坐不上侍郎这个级别的高位。
人家商辂三十九岁就能做侍郎,这是要活活气死人的节奏啊!
一个王文让人害怕,一个商辂让人自惭,吵吵闹闹的百官顿时哑了火,看来,廷议结果并非总是取决于某一方人多势众,而与辩论者的分量不无关系。
善于雄辩的王直心中不服,却也不便再度发声,他的雄辩说到底全是讲大道理,而王文、商辂把廷议导入了考量利害关系和时局的轨道,这类讨论恰好是王直不擅长的。
王文、商辂显然坚守着京城保卫战开打前后朝廷所遵循的原有逻辑:社稷为重!
雍肃殿内变得异常安静,景泰帝心情不错,尽管明知此刻百官大多是口服心不服,但他还是感觉很解气,今日王文、商辂非常给力,王直等人恐怕没机会让他这个九五之尊气得差点当场吐血了。
身为天子,景泰帝不喜欢被人逼着作出抉择,其实,无需王直等人劝谏,景泰帝自会仔细考虑迎回兄长一事,毕竟瓦剌人已经翻不起大浪了,遣使迎回上皇也就少了许多顾虑。
不过,坐在至尊大位上,万万不可缺少帝王的心机!
百官劝谏景泰帝迎回上皇,也算是尽人臣之忠吧,没多少人会想到让景泰帝还政于其兄长,“天命已定”这句话都被朝中重臣说烂了,也就成了事实,无人愿意反复折腾。
景泰帝平心静气的问自己,是否愿意把帝位还给兄长?
搁在北京保卫战开打之前,若瓦剌人放朱祁镇回国,朱祁钰的选项中还真有还位于兄长这一项,可是,时过境迁,让朱祁镇复位已被朱祁钰从所有的选项中彻底剔除了。
一个将乱摊子收拾一新,引导大明渐渐走出困境的成功天子,干嘛要让位给一位治国很失败的皇帝?
许多时候,恋栈并非仅仅出于一己之私,景泰帝自己可以大度,还政于兄,因此而收获如潮的美誉,可社稷怎么办?那么多拥戴他的功臣怎么办?
做人做事做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做自己了,一朝天子的身后站着乌泱泱一大堆人,景泰帝身上承载着无数人的理想或利益诉求,不是说退位就能挥挥衣袖轻松走人的。
当然,正如百官所说的那样,天命已定!迎回上皇一事,如今唯一让景泰帝心存忌惮的顾虑,来自于对未来朝政的考量:革除时弊势必会让某些人心生嫉恨,未来一旦有人拿也在京城的上皇做文章,暗暗拿捏他这个天子,应对起来还是非常麻烦的。
唉,他日上皇回国,若能远离京城,老老实实做个藩王该有多好!
这时,年迈的胡濙颤颤巍巍出班,平心静气的道:“陛下,臣等力主派人出使瓦剌,无非是出于赤忱之心,而王宪台、商侍读方才所言,亦不无道理,是否遣使,还请陛下明察。”
胡濙的话完全是废话,相当于说“师傅说的对呀,大师兄说的对呀,师傅和大师兄都说得对呀”,但庙堂上的废话比实话管用,为人圆滑一点,说话模棱两可一点,总能获得许多人的好感,至少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不是!胡濙就是凭着这样的行事风格,历经六朝而始终没被卷入朝中舆论的风口浪尖,得以善终。
可见,若论深谙为官之道,王文比胡濙差的何止一星半点!
当然,景泰帝并不认为胡濙的话全是废话,他从中听出了某种新意,胡濙只说“遣使”,没提迎回上皇,这表明一帮老臣暗中退了一步。
娘的,脱脱不花、阿剌的使臣都到宣府了,将他们撵走好像很过分,哈,而一旦准他们入京,就不宜单单冷落了也先!
“谁愿出使瓦剌?”景泰帝终于下了决心,打算放也先的使臣入境,同时遣使去也先驻扎地,试探对方的动静。
听见景泰帝发问,百官无人敢伸头接招。
朱祁镇被俘后,景泰帝经不住百官苦劝,先后派出几拨使臣出使瓦剌,当时文官一般不敢接使臣这趟苦差,与如狼似虎的鞑子打交道,非常危险,所以,前几拨使臣都由亲卫营中的武官充任,由朝廷赏赐重金后方成行。
唯一出使瓦剌的文官是一个叫李实的胆大家伙,此人在京城保卫战开打前后,受命到淮安、扬州募兵两万,赴京“勤王”,后以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带着一封形同战书的“国书”出使瓦剌,并当面狠狠讥讽了上皇朱祁镇一把。
上次都派出侍郎一级官员出使了,这次怎么也得是尚书级别的人物出任正使吧?可景泰帝不想让自己的心腹重臣临不测之地,舍得放出去的人,他们自己又未必愿意······
还别说,重臣中也有秉持“富贵险中求”理念的人物,这不,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就站了出来。
“臣愿出使瓦剌,只有一个条件,让大同一个叫卓轩的营兵千总率少量人马随行。”
景泰帝面色一凛,你老杨真敢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