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之所以现在参战,是因为无法容忍意大利插手巴尔干事务,要求意大利撤出塞尔维亚。之所以最后一个参战,因为他的目的也仅在于此,奥匈即便打赢了,他基本上也不敢吞并塞尔维亚,因为那样境内的斯拉夫人就太多了,民族问题始终才是他最大的问题。
奥匈参战,让欧洲大战的走势变得奇怪起来。
“奥匈帝国的目的是打击塞尔维亚,奥匈需要一个弱小的依附于他的塞尔维亚,却不需要一个强大的能威胁他的塞尔维亚。”
刘勇强对于奥匈参战还是有点意外。
王圆解释:“奥匈帝国当年吞并波黑的时候,国内几乎就没有支持者。当时皇帝弗朗茨解释说‘我深知这一举措不仅在匈牙利,在奥地利也十分不受欢迎。但是公众民意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获得波黑,否则就会失去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如果奥匈不得到波黑地区,塞尔维亚几乎肯定会得到这里,那就是一个太强大的国家了。现在情况同样如此,奥匈即便击败了塞尔维亚,国内也不同意吞并这里,也不敢吞并这里。”
刘勇强认可这个观点:“是啊。吞并塞尔维亚,奥匈境内的斯拉夫民族就成了第一大民族,无论是奥地利还是匈牙利都不能同意。所以他只能削弱塞尔维亚,让塞尔维亚既无法威胁自己,又离不开自己。那他为什么要参战呢?”
其实不参战,奥匈的目的也能达到。俄国下场后,局面一边倒。塞尔维亚和意大利肯定经不起俄国压路机的碾压,奥斯曼那更是被碾压出经验了。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俄国又趁着英国无暇顾及的机会再进一步,至于进步多少,还得看战况,基本方向不会改变了。
“参战或许是为了将来能以胜利者的身份坐上谈判桌吧。他们跟意大利之间的领土争端也许能趁此机会解决。最重要的是,此时参战,战后在巴尔干才能有话语权,站在俄国这个胜利者一方,将来未必会继续跟俄国保持一致。”
太复杂了这个地区。奥匈现在跟俄国并肩作战,战后谈判中,很可能要拽着俄国,不让俄国得到太多利益。所以他还真的必须参战,然后才能在谈判桌上说的起话。至于意大利,确实是导火索之一,不打败意大利,让意大利夺取了阿尔巴尼亚,哪怕只是一个港口,也是奥匈无法接受的。
不管理由如何,奥匈进入塞尔维亚,独自作战的奥匈帝国或许真拿塞尔维亚没办法,但现在南线俄保联军反扑,北线奥匈夹击,塞尔维亚还带着意大利这位盟友,直接就崩了。还好意大利人过来的时候,控制着贝尔格莱德到黑山的铁路,意大利、塞尔维亚败军有了一条退路,不像历史上,他们被迫翻越险峻的阿尔巴尼亚山脉,但撤退之路依然艰辛,奥匈、俄国、保加利亚三国军队追击,意塞联军撤退前50万,抵达港口的时候只剩下20万人了,英国此时组织了大量运力将他们运到了意大利海滨地区。
命运注定塞尔维亚人必须经历一场大撤退。
塞尔维亚国王、军队和政府机构撤离,在意大利建立了流亡政府,塞尔维亚灭国。似乎已经无人能阻挡俄国人饮马地中海,对奥匈帝国来说,俄国进入地中海他也不愿意看到,意大利人控制阿尔巴尼亚也不愿意看到,奥匈宗师需要在两个自己都不想接受的局面中抉择,这是空有强国地位,却没有强国实力的奥匈特有的窘境。
强国的地位让他们有影响力去做这些事,弱国的实力却让他们根本做不到这些事,只能一次次徒劳的卷入其中,疲于应付,并且两面不讨好。
“如果奥匈忍痛把匈牙利踢了,失去强国的地位,没准能保存强国的实力。”
刘勇强感叹。匈牙利是面子,有了匈牙利,奥匈的人口,军队规模在纸面上就很可观。可里子还是奥地利本身,单独一个奥地利加其他领地,足以保证奥地利的硬实力。
“拆分匈牙利的话,有可能崩溃。匈牙利掌握在马扎儿自由党手里,铁板一块。踢走他们的话,或许暂时没有这么棘手的内疮,但波西米亚人呢,他们要是也想离开,奥匈就得割走富庶的捷克、加利西亚等地,军工生产立马丢失。克罗地亚人会不会也想离开,那么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也没有了,仅剩一个奥地利只能困守阿尔卑斯山,除了向北投靠德国,没有任何出路。”
刘勇强叹息一声,这个多民族缝合起来的架子真是一推就倒,哪哪都不敢轻易触碰。还是欠缺一个主体民族的硬伤,奥地利人太少了。当初要是能留下巴伐利亚等大邦国,局势会好很多。
塞尔维亚崩溃之后,奥匈没有继续作战,而是占领贝尔格莱德和黑山。他是向意大利宣战,又没有跟英国开战。
这又是一个纠结的点,因为奥匈跟英国没矛盾,这场战争甚至不能算是几个军事同盟之间的战争。奥匈参战了,德国参战都没方向,因为他跟奥匈的条约是防备法俄的,俄国现在在跟奥匈并肩作战。法国那更没理由参战了,法国战略十分清晰,因为他最大的矛盾是确定的,那就是德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天不收回来,就像大汉没有珠三角。法国跟英国也有矛盾,但矛盾不是争夺印度这样的核心矛盾,就不会造成战争级别的冲突。所以他也不可能为了俄国下场跟英国开战。
俄国也不敢让法国参战,因为各国的军事同盟都有条款,如果一方遭受敌方两国的同时攻击,条款就启动了。拉法国参战,意味着俄国将在东方跟大汉参战,得不偿失啊。
所以俄国宁愿单挑英国,这本身就是俄国外交一直追求的机会,只要不被群殴,俄国就是外交胜利。
奥匈占领塞尔维亚之后,俄保联军南下,集中兵力很快就攻占了亚得里亚堡。要塞确实能占据优势,但是有上限的。在俄国人的,美式重炮轰击下,很快就被攻陷,通往伊斯坦布尔的大门打开了。
“美国人向俄国提供了大量军火。”
上次大汉的大客户这次一直没有下订单,刘勇强还奇怪,以为俄国的军工生产能力这十年来有了长足进步,没想到俄军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美械装备。不从大汉购买,或许也跟英汉同盟有关,万一大汉参战,下的订单转身就供给大汉军队了,可能连订金都收不回,还是美械稳当。
“俄国可能在北美问题上,跟美国达成了协议。”
俄国代管的是爱荷达州,是个不错的地方,斯内克河谷平原广阔,山地三州5000万亩耕地中,这里占了3000万亩。不过俄国对移民没兴趣,他更愿意推动解放的农奴去西伯利亚。而且土地都被汉人和印第安人占据,俄国的经济开发能力有限,开发程度甚至不如在内华达挖矿的意大利人。
“所以这场欧战,让我们在北美组建的国际体系松动了。俄国一旦将爱荷达州交还给美国,意大利恐怕也坚持不住。美国人很可能收回落基山三州中的两州。”
这让刘勇强开始忧虑,国际局势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不可能不想收回这些地方。而且他们占据法理,美国进一步,意味着大汉退一步。
“陛下,我们要不要有所行动?”
王圆询问。
刘勇强点头:“做最坏的打算,实在不行就跟美国人再打一仗。这三州是缓冲区,三州如果丢了,美西三州就更难守了。”
“二皇子建议在那个地方建立一个印第安共和国!”
王圆此时提出一个主张。
“刘开的意思?”
刘开在上次汉美战争中被送到了美洲服役,作为二皇子,他接受的是平民教育,相对平民的教育,上的是贵族式学校,有一群权贵家的狐朋狗友。最后刘勇强让他读了陆军学校,因为李家在海军中势力太强了。
毕业后恰好战争爆发,二十出头的他去了北美,加入农兵受训。当时那个训练他的村官很诧异,为什么从师长到军长,都希望来视察他们这个军屯。
经过一年训练,跟农兵一起参战。当然他不可能真的冲锋陷阵,高级将领将他保护的很好,他直接是在师参谋部工作。
战争结束之后,留在美洲,任占领军师级参谋军官。也不是不回国,但服役地点在那里,一年中大半时间都留在北美,在印第安区域做了大量工作。听汇报说,他学会了三十几种印第安语言。刘勇强有点不太相信,因为这样的语言天才,全世界应该就只有自己一个才对。过年见面的时候,一番考较,竟然真的这么天才。
经过十年的融合、治理,这里的印第安人已经完全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一半搞起了畜牧业,一半学会了种植业,彻底打破了美国人声称的这个文明无法融入现代世界的谎言,他们只是无法融入美国式的现代社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