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次战争相比,这次唯一的不同是,俄国没有一个有钱的盟友掏钱。
俄国人这次需要靠自己的实力来打这一场仗,不但如此,还需要为小弟保加利亚提供援助。这时候相对贫弱的经济就成了巨大的劣势。
不但财政困难,连工业生产都出现了问题。200万吨的钢产量在平时足够用,可到了战争期间,就有点捉襟见肘。英国人虽然钢产量也大幅度下降,可人家二十年前就有800万的产能,只是去工业化,但不是未工业化,产能是可以快速扩充的。最关键的是英国有钱,良好的财政让他们可以买买买。
这点俄国做不到,于是俄国订单也下给了大汉。但这次他失败了,因为大汉的兵工厂全都被英国订单填满,英国人为了防止俄国利用大汉的工业,竟然下了大量超额订单,将大连造船厂、毛瑟兵工厂和艾氏铁厂的产能全部占据,每年200万支步枪和3000多门大炮的产能,英国人包圆了。那些可以生产军火的小厂,没有官方支持,是无法动员起来的。最关键的是,做英国生意就不能做俄国生意,垄断钢铁制造的艾氏铁厂、大连造船厂此时根本不敢卖钢铁给那些小工厂去造武器。
俄国越来越陷入困境,不但前线的火炮无法跟上,连人手一支步枪甚至都做不到。
此时没有卷入战争的法国、德国其实都在活动,希望这场战争赶紧结束。一方面是不想自己被拖进战争泥潭,另一方面都不希望自己的盟友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向。
两国不断在中间调停,终于再次促使各国坐在了一起。
俄国提出了将阿尔巴尼亚并入保加利亚的要求,这是这次作战的最大目的,如果能满足的话,自然就愿意停战。
奥匈提出两个要求,塞尔维亚和黑山拆分成两个国家,塞尔维亚放弃原来吞并的阿尔巴尼亚领土。做到这两点,奥匈就愿意退出战争。至于跟意大利的纠纷,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的情况下,只能维持原状。
意大利要求奥匈割让特伦蒂诺地区,那里生活着大量意大利人,在阿尔卑斯山种植葡萄酿酒。奥匈的达尔马提亚和阿尔巴尼亚二选一,必须给意大利一个。牙口不好,胃口挺大。
英国则要求保加利亚退出阿尔巴尼亚,甚至拒绝将萨洛尼卡再次交还俄国租借。好容易将俄国势力赶出爱琴海,英国没理由此时退缩。至于阿尔巴尼亚,对方不退,英国现在有信心打退对方。
至于原本的巴尔干国家,希腊要恢复对萨洛尼卡地区的控制,奥斯曼可以跟希腊平分滨海马其顿,萨洛尼卡港口可以给希腊,他现在只求保住伊斯坦布尔并收回亚得里亚堡。
流亡的塞尔维亚虽然还一直跟随意大利战斗,但已经有点力不从心。虽然意大利国王是自己的女婿,但女婿家也不富裕,能给塞尔维亚提供的帮助有限。但塞尔维亚人宁可撤退也不投降的性格,注定不会接受被拆分的命运,更何况现在的塞尔维亚国王之前是黑山国王,拆分了他当那个国家的王?所以塞尔维亚坚持恢复原本的状态。
双方分歧巨大,只能继续死磕。
俄国人最后得到了奥匈军工业的大力支持,毕竟俄国崩了,奥匈也受连累。奥匈则能从德国得到军火补充,可为了不得罪英国,德国不允许德国的军火流入俄军。但法国也在向俄国出口军火,法国拒绝提供财政支持,如果连军火贸易都拒绝,这同盟还要不要了。所以俄国始终能从法国得到武器,碍于贫弱的财力,弹药始终短缺,却从未中断。
磕磕绊绊,俄国彻底完成动员,战场上出现了400万俄军。英国人也完成了对加拿大、澳新部队的训练,本土在女王离世的悲情情绪下,盎格鲁撒克逊人民族情绪爆发,青年踊跃参军,组建起百万大军。此时英军兵力达到了350万人,本土100万志愿兵,殖民地100万志愿兵,印度100万土兵,加上战前的50多万现役部队,兵力上跟俄军的差距抹平,装备上则有绝对优势,火力是俄军的3倍以上,其他补给更让让俄国人流泪,别说打仗了,就是和平时期在家里也不可能每天都有英式下午茶,咖啡还管够。
在得到奥斯曼、希腊盟友的支援下,英国在巴尔干的兵力甚至超过俄军,于是发起了规模宏大的反击战。依然参考了武毅总结的那些战术,战壕、堡垒用于防守,集中重兵,在火炮的掩护下发动强攻。
这种方式非常吃士兵的训练水平,对步炮协同的要求极高。幸好英国有一支职业化军队,这五十万尖刀此时压倒了俄军的义务兵,不断突破俄军防线。俄军终于从伊斯坦布尔撤退了,退到亚得里亚堡一线,这次该英国人攻坚了。
也就是俄军这种相对粗狂的军队,才在一战水平的战术下,有这样大规模的退却,相对精细的德军和法军,整个一战过程中的推进速度都是以百米为单位的。往往一年过去,前进的距离只有几十米。
这一年是英国反攻的一年,上半年将俄军击退到亚得里亚堡一线后,英军注意到俄国战线拉的过长的漏洞,依靠制海权优势,在下半年登陆了克里米亚半岛。这是一个俄国必救的位置,不为占领这里,只为进一步拉长俄军战线。
俄国人却是没有办法不应战,继续增派兵力,大量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兵被招入伍。
此时俄国已经非常吃力,但沙皇判断英国也不好受。因为英国人的外交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难以想象的范围,连瑞典都游说过了,许诺让瑞典战后收回芬兰。结果瑞典不想参与欧洲大战,拿破仑战争后,这个国家就彻底放弃了对大陆的野心。
英国还大力游说西班牙参战,毕竟作为地中海国家,俄国进入地中海,对西班牙理论上也有威胁。
似乎谁只要在多一个盟友,再多十个师,谁就能赢得胜利。
赢了全赢,输了难以想象。双方都投入重注,俄国先后动员500万人,伤亡超过百万,英国动员兵力稍少,伤亡一点不少。这么大的代价,如果没有足够的收益,双方都无法接受。谁都不知道该怎么结束战争,那就只能坚持下去。
随着英国持续在克里米亚增兵,俄国各条战线上都开始吃力。已经全面转入防御,可当前线士兵饥一顿饱一顿,炮弹、子弹都跟不上的时候,战败是早晚的事情。
物资上,俄国很难,英国也不轻松。相比俄国的义务兵役制,英国的战争成本更高。已经开始大量在上海、纽约市场上抛售英国人持有的债券,筹集到的资金英国政府通过英镑兑换,将这些筹措到的美元和汉两货币在两国市场上变现成武器装备,大量进口美国钢铁和大汉军火。
大英帝国都开始砸锅卖铁,谈判桌上却寸步不让,如果不能一战将俄国彻底赶出爱琴海和地中海,之前所有的投入就都打了水漂。除此之外,任何轻微的领土变动,对大英帝国来说都没有意义。
英国人已经拉拢了所有能拉拢的盟友,可惜只有一个葡萄牙愿意跟随,只是葡萄牙人口太少,能提供的部队只有一个师。
俄国当然也希望拉拢盟友,可他在欧洲就只有一个盟友法国,法国一旦入场,德国也跟着下场,还不如不让法国参战。法国不参战,德国也不敢参战。欧洲朋友无法参战,还有谁此时可能帮到俄国?
英俄双方的目光同时看向了一个国家:伊朗。
此时统治伊朗的恺加王朝已经快行将就木的,相比奥斯曼帝国这个西亚病夫,其实大清帝国跟伊朗的恺加王朝或许才能相提并论。伊朗此时跟大清一样,签了自己都数不清的卖国条约,因为敢签卖国条约,伊朗前国王纳赛尔在本国骂名不断,在国外很受欢迎。
这家伙从1848年起,一直执政了将近五十年。纳赛尔也想改革,老实说,对这种行将就木的王朝来说,有一个能长期稳定大局的强人,来一剂猛药进行改革是唯一的机会。可惜的是伊朗卷在英俄争霸的夹缝中,曾经伊朗将采矿、修铁路和建工厂的权力一股脑卖给了英国的路透集团,但俄国反对,给了英国人一笔赔偿了解,接着俄国人也想来挖矿、修铁路,此时英国反对。结果是几十年过去了,伊朗一寸铁路也没修成。十年前俄国还跟伊朗签订了一个十年内禁止在伊朗国内建造铁路的条约,刚刚到期就爆发了战争。
在英俄夹缝中唯一能操作的是发展依附性的经济形态,伊朗全国大面积种植烟草,经济化作物取得了不少收益,可倒霉催的世纪末开始连年天灾,闹起了饥荒。国王还将烟草专卖卖给了英国人,结果引起全国范围的反抗活动。大量烟草商人组成的利益集团联合对政府不满的革命者,在纳赛尔继位五十周年庆典前将他刺杀。
继任者穆扎法尔·丁·沙赫继位,他的权威无法跟先王比,国家话语权开始落入宗教界人士手中。
英俄在伊朗划分了势力范围,英占南部,俄占北部,中间留给伊朗人做缓冲区。此次英俄大战,双方最后开始拉拢伊朗。都给予了巨大的好处,伊朗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得到巨大利益,至于这些利益能不能真正拿到手,伊朗人根本不信。
所以任谁忽悠,伊朗也不下场。只要伊朗同意俄军通过伊朗,就能轻易攻占波斯湾,可伊朗不敢得罪英国。只要站在英国一边,就能得到大量援助,没准饥荒就能顶过去,但伊朗也不敢得罪俄国。
最终的结果是,俄国无视伊朗的主权,在伊朗西北跟英国、奥斯曼打的你来我往,伊朗却神奇的保持了中立,中东大清没跑了。
双方拉拢伊朗失败后,开始在伊朗国土上大打出手,严重影响了伊朗经济,恰逢天灾,大饥荒造成的农民起义不断,比日俄时期的东北还不如。
此时形势开始朝俄国一边偏移,因为他们渐渐解决了财政问题,法国提供了紧急贷款,法国不可能看着这个唯一的盟友崩,根据条约他有义务参战,但法国参战的后果无法预料,这让俄国非常恼火,不惜以废除法俄同盟相威胁。法国最后做出了选择,给予俄国巨额财政贷款,瞬间扭转了俄国濒于破产的财政状况。
俄国的劣势被弥补,在陆地上他们就拥有碾压英国的力量,为了避免战败,英国向盟友发出求援。
此时大汉觉得参战的时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