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那个袁世凯不老实啊。”
一个盈盈的身影扭着腰肢从内室走出来,是新收的巴西爱妃。别说,巴西真是出模特的好地方,这些混血妞真是带劲。要不是常年练武,刘勇强这老腰真的经不住。
这位爱妃身上有葡萄牙、西班牙和印第安人血统,母亲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的移民。按照巴西的分法,她属于八分之五白种人。
“你这在我国叫后宫干政,放在前清是要杖毙的。”
刘勇强张开怀抱,揽着爱妃,还不忘教一教规矩。
“那个人明明早就猜到了,还跟陛下胡扯一通。”
“你不也猜到了他吗。你这就叫小聪明,人家那叫大智慧。看破不说破。”
“不懂。”
“你慢慢就懂了。”
这件事让刘勇强隐隐忧虑,德国人的手伸的也太长了。中亚这个亚欧岛是德国人能染指的吗?英国人控制这里十年,修建了里海南岸铁路,不但连接到了巴库,也连接到了伊朗。还修了一条经阿富汗去印度的铁路,可以说在这里苦心经营。中亚这个曾经的游牧帝国十字路口,现在是欧亚大铁路的十字路口,对陆权来说,就是无法回避的地缘核心。英国是海权强国,如果不是为了印度,当初不会跟俄国在这里争霸,德国又是出于什么目的?
或许是奥斯曼帝国的动机,他们试图取代英国在这里建立突厥霸权?
无论是谁,既然手伸了进来,没理由不打断。
“来人。去告诉袁世凯,以我蒙古刘大汗的名义,给中亚三汗国递国书。迁二十万帐蒙古铁骑过去,在铁路两旁建立牧场。”
老子还是蒙古大汗呢,法理上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中亚那嘎达,不管哪个汗国,终归都能追溯到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身上,至少在高层,血缘上至少父系都是蒙古系,只是文化上突厥化了。不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就是蒙古化的突厥人。
蒙古大汗的名头在哪里比大汉皇帝好使,至于他们认不认?二十万来自蒙古高原,接受现代化军事训练的纯种蒙古骑兵会让他们懂道理。
很快礼部就以蒙古大汗的名义照会中亚三汗国,告知对方英国将中亚铁路的权力让渡给蒙古大汗了。
这三国一开始都懵逼了,什么情况?草原上又出了天骄?
公使将传承关系跟他们梳理了一番,还有明确的法律文件,三国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蒙古帝国真的还存在啊!
当初大元人家并没有灭亡,北元一直蹦跶着,直到最后一位成吉思汗被八旗收拾,皇太极会盟蒙古诸部,确立了汗位。后来乾隆消灭了准格尔,夺取了全部蒙古帝国法统。乾隆从法理上,是元朝灭亡后再次统一或者说征服全蒙古的大汗。满清灭亡,刘勇强按照蒙古传统会盟了蒙古王公,又从满清手中接过了汗位。
从法理上,中亚这些汗国来自蒙古帝国分封出去的四大汗国,所以满清时期认为自己是中亚的宗主国,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番交涉之后,三汗国弄清楚大汗没有让他们进贡的意思,这才松了口气。只是要权力啊,好办,英国公使跟着呢,签过的条约他们认,痛快的签字。
一切似乎没有那么困难,但大英帝国愿意从这一带撤出去,就肯定有内情。
很快接手的大汉官员就明白了原因,这里太复杂了。三汗国早就被俄国灭亡,基层社会关系早就断绝。虽然这批汗王确实也是正统,都是英国从流亡在波斯、奥斯曼的汗国王子中挑选出来的。英国人能选他们,自然是他们听话。可是汗王听话,下面的牧民未必听话,汗王却管不住牧民。
中亚跟伊犁相似,是绿洲文明形态,一切生产只能依托一个个绿洲进行,所以这一带在蒙古征服之前,很难形成大一统文明,就是因为绿洲的承载力不足以诞生一个统一王朝。即便来自外部的势力一统天下,也很容易分裂成一个个小绿洲政权。蒙古的汗国在这里一再分裂就是这个原因。
之前被俄国扫平的部落们重新活跃起来,英国人没有耐心,也没有精力逐一去征服,才会扶持三个汗国。之后英国用铁路沟通这些绿洲城市,枢纽设在名城撒马尔罕,往东连接费尔干纳盆地,往西连接里海南岸,这些年除了费尔干纳这个封闭的容易控制的盆地之外,其他地方就没有平静过。
无数匪帮游走在草原戈壁上,每年都有几十起火车大劫案,这些人也不扒铁路,仿佛将铁路当成下金蛋的鸡。
接手半年,铁路停运38次,遭劫货物总值200万两,人员被杀79人,经济损失还是其次,一旦死人,大汉报纸就开始连篇累牍的报道。袁世凯立刻头大,他知道皇帝喜欢看报,而且有几份报纸跟皇帝关系密切,是没法审查的。
袁世凯不敢不敢认真起来,本来以为是去对付奥斯曼和德国渗透的,没想到幕后主使都没现身,一群前台的喽啰就让他这么被动。英国人果然没安什么好心。
成立专项团队,亲自过问,最后精挑细选了一个长期在伊犁当官的本地人。这位叫买买提的伊犁县丞提出了具体方案,剿抚并用。匪帮来源复杂,一味清剿是没有尽头的,很多纯粹是当地为了糊口的牧民部族。但有些背后有奥斯曼甚至有俄国势力。
俄国退出了,但退出的很不甘心。作为已经在这里经营不下百年的霸主,俄国人对这里的了解比英国人深刻的多。俄国人曾经在这里的统治也比英国这十年要成功的多,要知道俄国人当初在这里可是能征税的,英国却被逼的铁路都控制不了了。
这是两个不同文明的方式,英国的方式跟本地文明形态之间跨度太大了。比如退出,这也是英国文明的态度,俄国人除非没办法,绝对不可能退出,他会花十年,二十年,一百年进行深耕。英国却是一个海洋文明,喜欢的方式是从海洋渗透,控制河口就是他们的惯用手段,从维京海盗那时候就这样,英国愿意退出中心而控制出口。他可以让出中亚,但绝不会让出波斯湾。
在中亚的统治中,英国在上层扶持汗王,下面就不怎么管,然后修铁路,开矿山,控制下游,结果中间问题频出。一开始英国也是大兵进剿,印度土兵干这件事还是称职的,可屡剿不尽,没完没了。加上德国和奥斯曼的态度,索性退出。英国也就这点好,知进退。看控制不住了,印度也是说放弃就放弃。
袁世凯却不敢说放弃,接了这个烫手山芋,再烫也得捂在手里。听取了买买提的建议,立刻开始行动。一个个铁路沿线活动的匪帮被蒙古骑兵追踪,包围,确认是本地牧民的直接收编,就地安置成军户,分给草地,牲口。那些俄国、奥斯曼支持的匪帮,则痛下杀手。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三汗王非常支持,之前英国人在这里,惹的天怒人怨,三汗王也不喜欢,因为火车被劫后,英国人总找他们麻烦,找他们赔偿。但他们是英国扶持起来的,敢怒不敢言。现在大汉,不,是大汗来了,花那么大劲,连军费都没要。只是安置几个牧民而已,这点面子还是要给大汗的。毕竟能做汗王的候选人多了。
三汗王好对付,匪帮也不是大麻烦,他们背后的势力迟早是要碰的。
袁世凯选择先对付俄国,俄国这个原本的中亚霸主,此时反倒是最弱势的一个。当初谈判的时候勾心斗角,大汉当初希望将哈萨克的地盘延伸到顿河,目的是黑海,这样通过草原就能直达黑海,理由也有,当初草原上的牧人游牧区域就包括伏尔加河和顿河下游,比如卡尔梅克蒙古人(渥巴锡东归剩下的)。但谈判桌上英国人认为不合理,建议以欧亚分界线划界,当时的俄国已经没有了任何话语权,所以是在英国主导下,哈萨克的区域没能超越乌拉尔河。
这让俄国保住了乌拉尔河到伏尔加河之间的里海地区,阿斯特拉罕这座港口还在俄国手里控制。
但另一个重要通道,俄国当初修建的中亚铁路北线,从伊犁通往黑海的铁路就废弃了。这条铁路十分曲折,出伊犁河谷后,穿过巴尔喀什湖南岸山地,进入楚河(碎叶水),沿着楚河向西穿越沙漠,连接到锡尔河边的阿克蔑什特要塞,这是俄国人建立的中亚要塞之一,形成了小镇,之后沿着锡尔河往西北穿过咸海北岸,连接上黑海过来的铁路,跟黑海沿岸连通。曾经十分繁忙,跟连通莫斯科、彼得堡的欧亚大铁路不分雌雄。
所以划界之后,中亚北部地区的哈萨克草原归了大汉,大汉在这里设立了哈萨克汗国,从北京找了个闲散王爷去当差,结果人大半时间留在北京逗鸟。哈萨克大草原完成了蒙古式的旗田到户政策,牧民搞起了畜牧业,产品主要出口大汉内部市场。中亚北线因为俄国战后长时间的混乱,里海北岸沙漠段铁路缺乏维护无法通车,大汉又对铁路线进行改造并入大汉网络,这条铁路的价值日渐萎缩,对西边只能通过里海港口出口欧洲,几乎没什么前景。
原来因欧亚铁路而繁荣的哈萨克草原不能说萧条,但却变得安宁,没有了往日的喧嚣,远没有中亚南线三汗国地区繁荣、热闹。俄国稳定之后,为了圣彼得堡和仅存不多的黑海港口繁荣,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想恢复这条铁路。之前一直被英国阻挠,大汉跟俄国因为西伯利亚问题,甚至始终没有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自然不可能合作恢复这条铁路。
俄国人倒是积极,在不承认西伯利亚归属大汉,也不承认西伯利亚汗国是独立国家的情况下,还希望跟大汉签订和平协议,恢复经济往来,让大汉的货物继续走俄国跟欧洲贸易,赚一点过路费。大汉当然不答应,一直以两条铁路为条件,试图迫使俄国接受巴黎条约,承认西伯利亚的归属。
袁世凯绕开巴黎条约,以恢复欧亚铁路和中亚北线为条件,得到俄国大使的支持,但对俄国提出的在铁路沿线驻军的要求则严辞拒绝,哈萨克境内的铁路线,大汉会派兵保护。这个英俄势力之间的缓冲区,一旦俄国渗透进来,英国也不能答应。嗯,俄国也没有承认哈萨克汗国的地位。
俄国人答应不再支持匪帮活动,甚至愿意帮助大汉尽快恢复中亚南线铁路畅通,但奥斯曼支持的匪帮他们就没办法了。这十年来,俄国只是捣乱,奥斯曼帝国才是下了血本扩张。拉拢的匪帮不下万人,还派奥斯曼顾问指挥。俄国是纯粹的捣乱,不让英汉联盟在中亚彻底立足,奥斯曼人可是带着政治目的。
果然中亚这条街,离不了俄罗斯这个大块头,汉俄国合作之后,俄国提供了海量情报,让买买提一次军事行动就剿灭了四千匪帮,擒获了100多个奥斯曼顾问,并以此为证据向奥斯曼帝国施压。
但这位老牌帝国此时竟然格外强势,丝毫不给蒙古大汗面子。
此时奥斯曼背后的德国人,已经煽动起欧洲舆论,将蒙古大汗西进描述成匈奴、蒙古曾经的西征活动,一时间引起欧洲舆论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