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加索地区的亲俄鞑靼人还是很多的,原因是俄国人最初扩张到这里的时候,苏沃洛夫元帅只是一个劲的修建要塞,并不干涉当地人。后来苏沃洛夫一走,换人之后,引发了鞑靼人的反抗,其中反抗最激烈的就是车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对抗了几十年,俄国采取了大屠杀政策,把不亲俄的都杀了,剩下的当然就是亲俄的了。
俄国收缩,奥斯曼帝国重回这一地区,跟当地部族之间冲突不断,但单体过得去。俄国现在得到了机会,老一套使了出来,亲俄派部族抗税,奥斯曼军队镇压,俄国出兵干涉。
英国对此表示了默认。
很显然,巴黎会议之后,英俄开始走近。
克里米亚、北高加索连续遇到危机,奥斯曼帝国疲于应付,此时才发现他的陆权盟友在国际外交上的影响力并不如对方吹嘘的那般强大。其实也跟此时的德国总理有关,上台一年的德国总理贝特曼,他的外交主张是跟英国和解,多次向英国提议建立一个盟约,希望英国能保证德国在遭受第三方攻击时,英国能保证中立。如果英国能保证这一点,德国愿意削减海军建造计划。英国却要求德国先无条件放弃扩建海军,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前提。
可是奥斯曼帝国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上层就那么亲德,而是迫于无奈。为了强国,他们引进了大量德国顾问,中层以上的军官全都去德国的军官学校学习过,一口德语。德式陆军的组织力,加上奥斯曼民族的凝聚力,确实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可是上层被架空了,军队的中层都是亲德派。上层是压制了宗教势力的奥斯曼青年党,这个组织最初也是一个叫做凯末尔的人建立的,不是后来那个敢废除哈里发的猛男,而是一位爱国诗人。
奥斯曼青年党的底色就像这位爱国诗人一样,是一群西化的知识精英,他们通过思想影响了奥斯曼军队中的青年军官。所以作为知识精英的上层,是依靠中间力量的青年军队压制宗教势力掌握政权的。现在中坚力量都是亲德派,他们也只能亲德。
亲德的后果,就是绑在德国扩张势力的战车上,跟英国不断冲突。依靠德国的支持,确实从英国手里收回了大量特权,让日益膨胀的民族主义势力非常满意。可也因此失去了大量政治保障,失去克里米亚只是一个开始。
亚美尼亚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起义此起彼伏,更可怕的是用来镇压亚美尼亚的库尔德人也不安分起来。英国人拉拢库尔德人中一些开了眼界的势力,以帮助建立库尔德人国家为条件,得到他们的支持。
中东地区四大民族,阿拉伯人排第一,波斯人排第二,土耳其人排第三,库尔德人排第四,前三个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区域,包括阿拉伯人在半岛上也建立了独立的割据政权,只有库尔德人夹在大国之间,没有立国的条件。现在哈里发对他们也不太好使了,民族主义这个怪物已经诞生,凡是没能在之前解决民族问题的国家,就再也没有谁成功解决过。
奥斯曼知道英国人在亚美尼亚高原搞事情,却无可奈何,那里有太多可以选择拉拢的势力,总有人会喜欢英国人手里拿出来的英镑或者嘴里说出来的承诺。
奥斯曼帝国只能在这些地区开始驻扎重兵,不断弹压。
克里米亚和北高加索一时间都顾不过来,短时间内克里米亚造成了既成事实,英国人不但扶持了克里米亚汗,还从大汉请来了大量军事顾问,将克里米亚人组成了军屯。将大汉力量引入这一地区,让这一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至于北高加索,俄国人先后恢复他们的传统控制区,奥斯曼军队则死守高加索一带的要塞,等待出现转机。
克里米亚的情况再次引发欧洲讨论,大汉帝国一再声称,对这里没有野心。
这是真的,刘勇强不打算趟高加索或者巴尔干的浑水,是英国一下强烈要求下,他派遣了大量蒙古地区的军屯官员,帮助克里米亚鞑靼人建立基于畜牧业的生产体系。
他出人,出知识,英国人出钱。
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气候和水草相当不错,非常适合牧业发展,不然克里米亚汗国不可能建在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游牧作业竟然也能养活十几万牧民。游牧不能说不好,只是效率太低。
将传统游牧转型为精细化牧场,在技术上几乎没什么难度,所要做的就是投入罢了。靠游牧很难建立起高效的管理,因为人都无法清点清楚,今天人在这里放牧,明天可能连帐篷带牛羊都找不到影了。蒙古人采取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从万户一层层分封下去,通过管人来达到管理,但依然很不现代。
必须把人固定住,所以只能搞家庭牧场制。一座座牧场建立起来,这需要投入。好在为了保护克里米亚这个战略支点,英国舍得花钱。他们或许有别的意图,比如引入大汉用来帮他们制衡陆权强国。可大汉对于陆路不相通,铁路不相连的地方不感兴趣,跨岛作业,这是人家海洋民族的习惯。当初在对马海峡选择基地的时候,海军的意见是朝鲜的釜山,而不是对马岛,因为岛屿天然不利于后勤。可英国在奥斯曼附近占了很多岛屿,比如塞浦路斯,却没有在岸上租借一个港口。海洋民族天然感觉岛屿更安全,愿意花费更多代价。
禁不住英国人一再的外交请求,也觉得帮助英国稳定克里米亚局势,有助于稳固这个同盟。大汉对英汉同盟的追求,更多是压制美国,所以不希望英国一次次卷入欧洲的争端中。刘勇强最后答应派出大量官员帮忙,但只出人,英国人出经费。数以千计的屯长级别的基层官员,往往比几个专家顾问更有用,他们可以手把手的教鞑靼人如何搞定居牧业。
过程当然不会太顺利,因为要移风易俗啊。英国人扶持的克里米亚汗国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势力,上层的克里米亚大汗是支持的,因为他知道这样一杠子插到底,让每个牧民得到草场,对他这个大汗有好处。从此牧民就不是一级一级掌握在那些封建头领手中,而是可以被他这个大汗直接征召起来。
中层不服从的,有克里米亚大汗配合,英军镇压起来不要太容易。于是很快就在英国巨资投入下,每家每户都修建了固定的牛棚、马棚,圈养羊群,引入绵羊,奶牛等良种。区区十几万户,十几万棚圈英国人还是建得起的,至少比在南非修建6000公里壕沟省钱多了。
短短一年时间,经历过阵痛后的鞑靼人生产活动就彻底改变,从游牧散养,变成围栏圈养。每家每户都分到了几千上万亩的山坡、草地,原来的各级领主变成官员。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了社会体制的改变。英国商人将大量畜牧产品收走,送来各种生活用品,绝大多数牧民的生活都得到改善,因此小闹不断,但大局始终稳定。
整整一年时间,奥斯曼帝国都毫无作为,不断镇压亚美尼亚人起义和库尔德人骚动。他的盟友按兵不动,一时间不敢同时得罪俄国和英国,因为人家背后是英汉同盟和法俄同盟。
德国人只能不断的进行外交周旋,俄国人表示只是想收回历史区域,绝不会跨过高加索山脉,甚至都不图谋格鲁吉亚,大汉表示不会在克里米亚半岛驻军,也不会干涉欧洲事务。这些都在德国容忍范围之内,或者说还不值得为了这些边边角角为奥斯曼帝国拼命。如果是冲击伊斯坦布尔,那可能就另当别论了。别说冲击这种重镇,但凡英国和大汉试图靠近巴格达大铁路,德国都有可能下场。
一年后,大汉军事顾问撤退了大半,留下的主要是一些生产专家。手把手教学,这是大汉帝国摸索出来的经验。
别看这一套牧民军屯加生产管理,这都是科学,不是一拍脑门想象的。是大汉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摸索出来的经验。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屯田历史中国古已有之,军屯跟根植于乡村的团练性质上是一样的。而对牧民的团练,其实是满清摸索出来的,如果不是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把赫哲人编成团练,谁能想到还能把团练制度引入渔猎民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验,恰恰就是大汉掌握而英国没有掌握的,靠这一套,大汉连印第安人都编成了军屯。管他什么民族,什么信仰,刘大汗都能给他上户口。然后将军事制度融入他们的生产体系中,又牢固,又可靠,又有战斗力,因为现在每个牧民,都是在保护他们自己的土地,财产,就算对土地概念很模糊,牛羊牲口总是看得到的。
克里米亚汗国经过这么以改革,怎么看怎么不现代,但就是好使。大汉一声令下,几万骑兵就拿起武器。除了少数城市阶层外,整个地区都成了这样的军事化区域。
为此英国花了1000万英镑,比布尔战争的花费少多了,效果却大多了。在布尔人身上花了至少2亿英镑,得到的是几十万仇视英国的帝国臣民,在克里米亚花了1000万英镑,得到的是5万以上忠诚的克里米亚骑兵。
大汉能做到这些而英国做不到,不是英国人管理世界的能力不如大汉,而是各有所长,设计一套全新的体系,去包容古老的国家文化,这一点英国人做的就很出色。比如将英式制度套在了印度头上,日后离开后印度人也能适应,在香港沿用大清律例一直到70年代,谁敢说香港不现代。
但世界太大,太复杂了,即便英国已经做了两三百年霸主,可对世界来说还是太年轻,积累的经验还是太肤浅,无法面面俱到。
还有一个原因,大英帝国还不够大,还不够帝国。他才统治了多少民族,才管理过多少种文化形态,这点上真未必比得上大汉,甚至大清在某些领域都比英国做得好,比如对游牧民族的管理上。
克里米亚汗国的农牧业改革,为英国在黑海建立了一个牢固的支点,俄国人在要回来是太难了。
英国利益暂时得到满足,搞事情的热情开始下降,这一地区开始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