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跟英国谈判破裂,让德国大大松了一口气。
各国现在都待价而沽,法国割的这一块肉够肥,才能打动日本人。
英法不可能一直割自己的肉,法国形势最危急,所以才愿意做出最大牺牲。英国是不可能割肉的,他甚至要从战后分走一大份胜利果实。
德国能拿出来的好处实在有限,那几块殖民地中,最有价值的菲律宾已经提前被大汉抢走,如果战败肯定是拿不回来了,即便战胜,如果实力损失太大,估计也没那么容易拿回来。其他殖民地,就实在是食之无味,德属西南非沿岸就是纳米比亚沙漠,德属东非那是东非高原,都不是什么好地方。这两块英国至少要拿走一块,而且英国是不可能让亚洲势力扩张到印度洋的,所以法国能拿出来的也就是湄公河流域的法国殖民地了,远的日本还未必能答应。
但如果德国打赢了,那可以分的蛋糕就太多了。所以表面上看,似乎德国可以拿出来收买盟友的价码更高。
日本已经被拉走,还有能力参战的国家就剩下美国和意大利。
美国因为历史、文化和政策,对美洲以外的地方不感兴趣,扩张殖民地也没有欧洲国家那么热心,除非大汉参战,否则不可能鼓动美国发动收复西部的战争。所以唯一能争取的就是意大利,这个国家拥有近4000万人口,能动员庞大的后备兵员,它还宣称,他随时能动员起一支100万受过训练的部队。让双方不断开价。
英国跟意大利在上次建立了同盟关系,意大利应该一开始就参战,但它还想再等等,等德国人的开价。
意大利更想要的是特伦蒂诺、克罗地亚等地,彻底控制亚得里亚海,可这点德奥不可能答应。只能同意瓜分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比如意大利非常感兴趣,甚至因此当初加入过德奥意三国同盟的突尼斯,再比如阿尔及利亚。
意大利待价而沽了半年,终于决定参战,加入英法一方,因为英法承诺给予它想要的一切。同时允许他占领几座奥斯曼帝国的爱琴海岛屿。
意大利参战后,英法意联军在丘吉尔的推动下登陆希腊。希腊此时都懵了,它一个中立国,本想两不得罪,结果英法强行登陆萨洛尼卡,保加利亚立刻以此为由打了过来。
已经养精蓄锐半年多的保加利亚人,得到德国支持后,实力进一步增强。英法还是太小看了这个巴尔干普鲁士,以为只是巴尔干的普鲁士,又不是正牌货。谁能想到,在德军炮兵支援下,这个巴尔干普鲁士真的能冲击要塞。立足未稳的英法意联军被保加利亚赶下大海,原本希腊还能因中立国身份保住的滨海马其顿彻底丢失,东部被奥斯曼帝国拿回,西部成为保加利亚地盘。大保加利亚现在就仅剩一个阿尔巴尼亚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攻入了这个中立国。
整个巴尔干战火重燃。
到了年底,法国发动的马恩河战役,英法联军发动的索姆河战役都取得了巨大胜利,德军远离马恩河,英法联军收复亚眠。
德奥联军在东线发动的三场战役,两胜一败,德军在马祖里湖地区歼灭了一个俄军集团军,将俄军彻底赶出了东普鲁士,海军封锁了波罗的海。华沙方向配合奥军也歼灭了一个俄国集团军,将俄军击退至布列斯特要塞。
南线的利沃夫战役,奥军则被俄军打垮,退守喀尔巴阡山脉。
英国在北海上跟德军公海舰队进行了一场大海战,双方都没能打沉对方的战列舰,德国海军继续龟缩海港,布设水雷保护自己,成为一支存在舰队。似乎德国人认为,只要保住这支造价高昂的舰队,就能让英国不敢全力以赴投入大陆作战。
两场战役中,日本军队的武士道精神让法国人大开了眼界。此前一直低估了日本,对东方军队的主要印象是战术灵活的汉军,此时见到了另一种风格的东方军队,一方面让英法对东方民族更加重视,另一方面更起了防范心理。
下半年的战争,互有胜败,战术上德国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歼灭的敌人更多,损失的兵力更少。可战略上继续失败,东线歼灭俄军主力的意图没有实现,虽然消灭了100万俄军,但相比俄军动员起来的力量来说,俄军总兵力反而是扩大的,已经从战争之初的100万,扩大到了400万人。德军不遑多让,也动员起了400万大军。法军300万,英军开始拉垮,只有80万。
不是英国人耍小聪明,对这一战那些主战派是认真的,不在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无法左右战后局势。而是英国动员不起来那么多士兵,因为没有义务兵役制,他们只能靠志愿兵打天下。上次靠这一套,英国先后动员出300多万人,可这一次少了太多。
英国人忘记了上次是因为布尔战争让全世界排挤英国,这反而让英国各大阶层更团结,后来又有女王逝世带来的情绪感染,当时别说澳大利亚、加拿大人暴走了,如果美国愿意让英国征兵,恐怕美国的昂撒族群都能有一百万人站出来为女王作战。
英国和俄国两个民族都很优秀,可有一点截然不同,英国是一次次胜利后,不断加强自己的傲慢变得拒绝改变,俄国是一次次失败后奋起改革不断改变自己。上次即便失败了,英国人都未必愿意改变,更何况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败了拿破仑都无法打败的俄国。
战争打到第二年,各国纷纷打开了军火账户,大汉的好客户俄国又开张了。他们有庞大的人口,哪怕这十年来,法国帮助他们的军工业产量扩大了一倍,钢铁产量达到500万吨,一举超过奥匈,甚至超过同为500万吨的法国,成为欧洲第三大钢铁生产国,但依然无法为庞大的军队快速提供足够的装备。
军火市场红火的同时,是民间贸易的萎缩。因为通往黑海的交通线被封锁了,英俄锁住了里海通往黑海的出口,奥斯曼帝国封锁了整个黑海。双方都无法从这个方向得到供应,对此大汉已经多次提出抗议,但双方互相封锁之下,互相推诿,谁也不肯让步,正常贸易根本无法进行。导致中亚植棉区的棉花价格暴跌。
沿海对美洲的贸易倒是开始扩大,行情非常好,因为以前占领美洲市场的英德两国几乎同时退出,大汉成为唯一的替代来源,从锅碗瓢盆到日用百货,现在都得用中国货。算是有得有失,得利大于损失,所以大汉也默认了这一切。
美国人对此也很不满,美国商船也被双方封锁,英国捕获每一艘进入德国的商船,上面运输的如果是棉花、粮食等民用物资,英国帮忙销售到英国市场,如果是军火等物资,直接扣押,也不买下来,连人带货扣住。德国更狠,虽然还没发展到无限制潜艇战,但也捕获每一艘运往英国的粮食。英国人严重依赖来自美国和俄国的粮食,结果这种封锁让英国渐渐开始进行粮食管制。
战争才打到第二年,双方拼消耗的情况就开始出现,德国占据了绝对劣势。为了扭转这一劣势,德国开始发动南线战役。一方面是对英法意开辟巴尔干战场的回应,另一方面是为了打通黑海交通。
高加索战役开始了,前一年在这条战线上,俄军压着奥斯曼军队打,现在局势彻底翻转过来。奥斯曼人也动员了一支百万大军,全德式装备,训练水平虽然不如德军,但跟俄国作战,有民族仇恨bUFF加成,战斗力凭空就高了三成。德国履行承诺,提供了成建制的炮兵帮忙作战。
双方经历苦战,尽管没能将俄军彻底赶出格鲁吉亚,没能收复巴统地区,但却将英国赶出了巴库。
恰好从巴库到安卡拉有英奥关系亲密时候修建的铁路跟巴格达大铁路连通,德奥联军牢牢控制了铁路线,大量物资经汉商、亚美尼亚商人甚至犹太商人之手,从里海另一侧的希瓦汗国港口克孜勒苏输送到对岸的巴库。尽管都是民用品,棉花、棉布、棉纱以及粮食为主,但这能大大节约两国的人力,让德国的农民更多的拿起武器成为军人。
英国对此进行抗议,试图通过里海舰队进行封锁,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汉也在里海建立了蒙古海军进行护航,多次沟通后,为了钱,耻辱的接受了英国人的条件:接受检查。
民用品可以放行,但包括钢铁在内的军用物资,一律无法通过。
为了回应德奥在高加索的攻势,丘吉尔天马行空的想到了登陆加里波第半岛,控制奥斯曼的海峡区域。结果这成了丘吉尔的一生之耻,40万组建完毕的澳新军团在埃及受训,然后奉命登陆,在加里波第的海滩上,被德国顾问指挥的奥斯曼陆军的机枪屠杀,打残了一半人后不得不撤退。丘吉尔因此下台,为了洗刷耻辱,自愿以一个连长身份去填英法的战壕。
大战进入第二年,这已经可以称为一场世界大战了,因为有日本的参战,战火算是波及到了亚洲。只有美洲还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