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打了两年,美洲虽然置身事外,但各国的倾向性已经很明显。
在英美一体的金融力量推动下,美国渐渐开始倾向英法,摩根、洛克菲勒这些财团开始积极为英法生产军事物资。英法也在美国市场上大量借债,两国借的钱越多,把美国资本喂的越肥,美国就会越倾向两国。
南美最强大的三国,巴西、智利和阿根廷,此时的倾向也渐渐明显。
英美资本在巴西影响力巨大,控制着巴西的铁路、矿产这样的重要资本,还是巴西咖啡的重要市场。巴西虽然还没有参战,但巴西的军舰已经开始为大西洋的商船护航。德国此时技术还不成熟的潜艇,还无法对驱逐舰造成致命威胁。
战争让巴西发了一笔战争财,巴西生产的棉花、糖,价格立刻好了起来,而且变得供不应求。为了将这些商品运输出去,巴西就得提供护航服务。
让巴西倾向战争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巴西上层的政治诉求。巴西高层认为参加战争对巴西取得南美霸权有帮助,战争能提高巴西的国际地位,能得到列强的支持,还能打造一支规模更大,战斗力更强的军队。
巴西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巴西虽然是最大的,但一直都不是最强的。此时南美最强的是阿根廷,这个国家因为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经济发展十分迅猛,让他能比邻居吸引到更多的欧洲移民,大量德国、意大利移民进入阿根廷,将阿根廷推到了这个时代的顶流,依靠出口牛肉、粮食,阿根廷的人均富裕程度甚至跟美国比肩,是全世界最富的几个国家之一。
此时阿根廷坚持中立,但民众参战意愿强烈,而且十分反德。哪怕阿根廷有大量的德国移民,却无法占到大多数,阿根廷民众之所以反德,是因为德国无端入侵了比利时,舆论批评说,今天发生在比利时身上的事情,有一天也会发生在阿根廷身上。另外英国擅长制造舆论战,公开德国大使馆电报,要求悄无声息击沉阿根廷商船。这引起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人罢工,进而开始反对政府,高喊‘打倒少数政治精英,将政权还给人民’。
阿根廷民众要求参战,智利倒是没有这样的民众,智利这些年工业发展冠绝南美,因为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权,所以甚至能发展海军跟巴西进行海军竞赛。智利的工业发展快速,依托硝石矿这样的重要战争资源,这次的战争财发的也挺狠,有种闷声发大财的感觉。
战争财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暴露了南美三国的一些特性。巴西靠着厚实的家底,出口红火带来的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各种农产品卖的飞起;智利通过出口硝石,攫取了巨额利润,虽然大多数矿山是英资,但一大部分利润又用来投入生产,产业是在扩大的。唯独阿根廷比较奇葩,拥有犁头从大西洋一直到安第斯山脉都不会碰到一块石头的潘帕斯大草原的阿根廷,竟然闹起了饥荒。因为粮食出口太多了,本国竟然不够吃了。
南美三国的巨大差别,让即便是最想参战的巴西,也迟迟无法参战。最大的原因是巴西内部问题,这也一直是阻碍巴西成为美洲强权的问题之一。内部民族太多了,很多都是自己细分的,好好的非要根据白人血统划分为几十个不同种族。这反倒让只有300多万人口的华人成了第一大单一民族,这个单一民族大半都是一代移民,身体素质很好,普遍接受教育,而他们反对战争。
反对战争的原因,不是因为爱好和平,而是拒服兵役。拒服兵役的原因,也不是不想为巴西尽忠,而是因为不公平待遇。外部有强大的大汉帝国,让华人的绝大多数权益都得以保障。唯独投票权还没有得到。巴西人通过一些小动作,迟迟不给华人进行登记。如今的华人群体,在经济上已经攀升到中上层,底层是数以百万计的自耕农,勤劳带来了富裕;中层是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商人;高层是少数大资本家,华人在巴西开办了大量纺织厂等轻工业,这些工业,强国作用有限,造富功能一流。很多华人大资本家,已经能够跟英美资本抗衡。
可在政治上,他们始终得不到公正对待。得不到认可的结果就是,他们既无法投票,也不参军。在大汉公使的带领下,一直在跟巴西政府抗争。这项权利,说重要就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巴西不给华人投票权,华人不给巴西当兵,似乎两不耽误。华人得到了最想要的生存条件,巴西得到了税收等利益。
现在巴西要参战,这就遇到了难题,华人群体可以动员出百万大军的潜力,让巴西既害怕又渴望。如果能把百万华人送上战场,打死除内患,打赢得好处,两全其美。但此时华人拒服兵役,强制征召会引起反抗,拥有‘自卫传统’的华人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比巴西政府还强,没有百万华人参战的巴西,英法鼓动的兴趣都没有,激励怂恿巴西征召华人,可巴西做不到啊。
英法也没少在大汉进行舆论宣传,可惜起到的作用有限。相比英法,大汉对德国的感情有中距离产生美的因素。李鸿章虽然已经死了,但经历过天津教案的人还活着,很多亲历过当初法国领事丰大业有多么蛮横的人大把活着,只是老了而已。跟法国、俄国打过仗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鸦片战争已经伴随大清王朝走进了历史,成了年轻孩子的耻辱记忆。这些都让英法不可能打赢舆论战争。
最后反倒是将菲律宾卖给大汉的德国,普遍更受欢迎。这甚至让英法感到了远忧,担心战争持续太长时间,会让大汉有可能加入德国一方。
英汉同盟的谈判卡在了湄公河问题上,大汉坚决反对日本接收这块殖民地。可法国也不敢背盟,日本两百万军队已经进入法国,用了两年时间组建的日本欧洲军团,现在是当主力部队使用的,这群牲口用来填战壕相当好使。日本海军也活跃在亚欧之间,为大英帝国的贸易线护航,已经是英法集团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德国则鼓足了劲忽悠大汉参战,好瓜分英法广袤的殖民地。至少南洋地区能划给大汉,还欢迎大汉去攻击英国的印度。
大汉和德国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这个六亿人口的大帝国,即便德国停止粮食生产,也不会引发大汉帝国的饥荒,因为每人少吃一口都足够德国人吃饱了。更何况大汉帝国的粮食供应一直很充足,东北地区能养活半个国家的人口,山河四省、两湖地区、四川盆地,这都是产粮大区,粮食绰绰有余。还有西伯利亚,经过十年的辛苦移民,代价十分巨大,因为最好的土地都是从俄国农民手里买来的,开价10两银子1亩,俄国国内的黑土地才100卢布1俄亩,1俄亩是16亩,大汉开价是俄国本土地价的两倍,所以聪明的300富农早就卖了地回俄国了,留下了500万傻乎乎的俄国农民坚守。富农出卖的土地占了1亿亩俄国人耕地的一半,买下这5000万亩,花了大汉政府5亿汉两,在这些土地上建立了50万户军屯。因为都是零敲碎打买来的土地,所以俄汉杂居。
当然西伯利亚的军屯可不止50万户,而是200万户,其他军屯设立在地理位置稍差的偏北位置,虽然投入更低,但每户土地面积更大,标准是1000亩地一户(大多无法耕种)。勒拿河、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中上游地区凡是能开垦的土地都开垦了出来。西伯利亚地区,连带俄国人占有的5000万亩耕地一起,总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亿亩,这里生产的粮食,甚至不用来出售,全都用来喂养牲口,西伯利亚的牲口们节约一口,大概也够德国人吃的。
现在两国间的粮食贸易规模已经非常巨大,德国的土地开始大面积撂荒,但依然有充足的食物保证民众生活,如果不是有大汉的粮食供应,早就要闹饥荒了。
两年战争已经让各方开始接受这是一场长期战争的现实,此时拼的是国力,纸面实力是一部分,将纸面数据变现的能力更加重要。德国是绝对的优等生,两年时间动员500万人,每年还能有100万人达到参战年龄,后劲十足。俄国依靠庞大的人口也动员出了500万人,还没达到潜力。法国400万,英国100万,意大利200万,奥匈300万。
纸面上英国是最拉的,实际上奥匈是最拉的。这个国家毫无希望可言,动员的部队斗志低迷,老兵损失过大,始终处于拿新兵填战壕的恶性循环。
很多事情根本没法解决,奥匈在每一项军事指标中都受到制约。他们部队中甚至还大量采购青铜炮,只因为青铜炮耐用,虽然军队不喜欢,可是匈牙利财政部喜欢。任何一项措施都需要经过匈牙利和奥地利两国议会通过,造成了事事都拖延,事事都不顺的情况。
战前各国中,军费最低的是三个国家,日本2300万英镑,意大利2200万英镑,经济实力强的多的奥匈竟然只有1700万英镑。奥匈一个师四十二门炮,连俄国的四十八门都比不上。盟友德国一个师则有八十门炮,法军也差不多。数量少就算了,法国虽然走了歪路,迷信步兵炮加刺刀的进攻战术,全军只装备75速射炮,但好歹标准统一,奥匈炮少种类多,混用四十五种不同的炮,光是为这些大炮供应足够的炮弹对后勤就是一个噩梦。
奥匈的军官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但他们连自己都顾不上,奥匈的中高级军官的工资水平甚至比不上小学老师,各级军官靠贪腐维持生计。战前打下的基础决定了奥匈部队中军官比例更低,训练水平更差。战后按照战前编制扩编的部队,也是成比例的差。
这就是为什么奥匈堂堂一个欧洲列强,竟然会连装备了法式装备的塞尔维亚都打不过的原因。
带着这样一个拖油瓶,德国坚持了两年,于是开始出邪招,德国人放毒了。